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玉斗
(1).玉制的酒器。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酌玉斗之英丽,照银杯之轻蚁。”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词:“掷地 刘郎 玉斗,掛帆 西子 扁舟。” 清 汪懋麟 《人日同诸子游得四十韵》:“争先持玉斗,攘臂劈银鳞。”
(2).宝器。喻社稷。《楚辞·王逸〈九思·怨上〉》:“将丧兮玉斗,遗失兮钮枢。”原注:“钮枢所以校玉斗,玉斗既丧,将失其钮枢,言放弃贤者逐去之一。一注云:钮枢、玉斗,皆所寳者。”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正以金衡委御,玉斗宵亡, 胡 贼凭陵,中原倾覆。”
(3).北斗星。 唐 李白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从弟幼成令问》诗:“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唐 白居易 《洛川晴望赋》:“金商应律,玉斗西建。” 金 杨云翼 《应制白兔》诗:“光摇玉斗三千丈,气傲金风五百霜。”
(4).即玉衡,窥测天文之器。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宫调曲》:“玉斗调元协,金沙富国租。” 章炳麟 《訄书·订孔》:“虽然, 孔氏 ,古良史也,辅以 丘明 而次春秋,料比百家,若旋机玉斗矣。”
(5).玉制的斗形器物。宋史·舆服志六:“寳用玉,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玉检高七寸,广二寸四分;厚四分;玉斗方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
《漢語大詞典》:大器
(1).宝器。左传·文公十二年:“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 鲁国 ,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 杜预 注:“大器,圭璋也。”左传·哀公十一年:“初, 辕颇 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餘,以为己大器。” 杜预 注:“大器,鐘鼎之属。”
(2).喻重要的事物。后汉书·公孙述传:“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 唐 司空图 《文中子碑》:“道,制治之大器也。”
(3).庄子·让王:“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成玄英 疏:“夫帝王之位,重大之器也,而不以此贵易夺其生,自非有道,孰能如是!”因以大器比喻国家、帝位。 宋 欧阳修 《英宗遗制》:“朕蒙先帝之遗休,荷高穹之眷命,获主大器,于兹五年。”《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自陛下嗣守元符,体临大器,圣神独断,谋諫莫从。”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徐文定公:“ 雍正 中, 廉王 允禩 ,贝子 允禟 以覬覦大器, 世宗 命诸大臣议其罪。”
(4).比喻有大才、能担当大事的人。管子·小匡:“ 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却愁清逸不干时,高踪大器无人知。”《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吴衙内 青年美貌,学问广博,许多好处,将来必是个大器。” 郭沫若 《蒲剑集·青年哟,人类的春天》:“我们对于青年应该充分地给以营养资料,不时地对于外来灾害加以防护,让其自然发展,那他一定是可以成为大器的。”
(5).指天。《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 三国 魏 王弼 注:“乘变化而御大器。” 孔颖达 疏:“大器,谓天也。”
《漢語大詞典》:周鼎
(1).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还,过 彭城 ,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九:“ 蓟门 重险旧 尧 封, 周 鼎销沉 泗水 踪。”参见“ 九鼎 ”。
(2). 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 神龙 中兴, 周 鼎归 唐 。” 陈毅 《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 周 鼎,大军西去渡 金沙 ,抗日要开花。”参见“ 问鼎 ”。
(3).比喻宝器。 汉 贾谊 《吊屈原赋》:“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 周 鼎兮宝康瓠。”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洪钟 周 鼎,不为委沦而轻其体。”
(4).古星名。属后发座。 汉 甘公 石申 《星经·周鼎》:“周鼎三星,足状,云鼎足星,在摄提大角西,主神鼎。”
《漢語大詞典》:九鼎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漢語大詞典》:问鼎(問鼎)
(1).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陆浑 之戎,遂至于 雒 ,观兵于 周 疆。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禹 铸九鼎, 三代 视之为国宝。 楚王 问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后遂称图谋王位为“问鼎”。晋书·王敦传:“﹝ 敦 ﹞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国号 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
(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 德 也,非助 英 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3).触犯;过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 辛氏 ﹞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 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餘,不敢问鼎。”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漢語大詞典》:重器
(1).指国家的宝器。孟子·梁惠王下:“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焦循 正义:“復迁徙其国中之宝器。”国语·晋语九:“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 韦昭 注:“重器,圭璧钟鼎之属。”《淮南子·本经训》:“大鐘鼎,美重器。” 高诱 注:“重器,大器,盖鐘鼎也。”
(2).比喻天下,政权。史记·伯夷列传:“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司马贞 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隋书·杨秀传:“汝地居臣子……自言骨相非人臣,德业堪承重器。”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满 人﹞怵惕於 汉 人,知不可以重器假之。”
(3).指重要的器物、财物。 唐 沈亚之 《华州新葺设厅记》:“几砚者,公事之重器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朝士有潜遁者,近倖富人,竞匿重器,都人皇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吏部伪以金、银、锦、币诸重器为籍,使追捕如法。”
(4).犹大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汉书·梅福传:“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三国志·蜀志·诸葛瞻传:“ 瞻 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隋书·李礼成传:“此儿平生未尝迴顾,当为重器耳。”
(5).犹重兵器。墨子·备梯:“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 岑仲勉 简注:“重器,犹今言重兵器。”
《漢語大詞典》:有分
(1).有职分。礼记·礼运:“男有分,女有归。” 郑玄 注:“分,犹职也。” 陆德明 释文:“分,扶问反。”
(2).有缘分。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且物各有分,孰能使之然?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 宋 吕渭老 《浣溪纱》词:“逐伴不知春路远,见人时著小词招,阿谁有分伴吹簫?”《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我女有分与天子为皇后。” 胡韫玉 《即席赠桥口兼之》诗:“一夕 蓬莱 齐烂醉,神仙有分傲 秦皇 。”
(3).有一份。谓参与某事。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九:“作事预及曰有分,否曰无分,财物亦然。”
(4).有一份。谓分享财物。如:这些东西人人有分。
《漢語大詞典》:国器(國器)
(1).国家所需的器材用具。管子·山至数:“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财物,苟合於国器君用者,皆有矩券於上。君实乡州藏焉,曰某月某日。” 尹知章 注:“矩券,常券……其有皮革之类堪於所用者,所在乡州有其数,若今官曹簿帐。”
(2).旧指可以治国的人材。荀子·大略:“口不能言,心能行之,国器也。”汉书·韩安国传:“於 梁 举 壶遂 、 臧固 ,至它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颜师古 注:“国器者,言其器用重大,可施於国政也。”晋书·庾冰传:“顷皇家多难,衅故频仍,朝望国器,与时歼落,遂令天眷下坠,降及臣身。”新唐书·张九龄传:“ 仲方 ,生歧秀,父友 高郢 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
(3).国家的宝器,指钟鼎之类。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盖君子藏器以有待也,畜德以有为也……或运思於立言,或铭勋乎国器,殊途同归,其致一焉。”
《漢語大詞典》:国宝(國寳)
(1).国家的宝器。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国寳,我亦得地,而紓於难,其荣多矣。” 杜预 注:“国寳,谓甗磬。” 唐 崔曙 《奉试明堂火珠》诗:“遥知太平代,国寳在名都。” 宋 叶适 《受玉宝贺表》:“天运重来,国寳再得;感深昔念,喜甚今逢。”
(2).特指传国玺。新五代史·杂传·王珂:“ 庄宗 自 鄆 入京师, 末帝 闻 唐 兵且至,日夜涕泣,不知所为,自持国寳,指其宫室谓 瓚 曰:‘使吾保此者,繫卿之画如何耳!’”
(3).国家的宝贵人材。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寳也。” 唐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寳。” 邹韬奋 《英勇抗战三年中的五一节》:“其中所留技术工人不少,这都是抗战建国时代的国宝。”
(4).国币。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中国 钱币,古分金、银、铜三品,其行于世也,谓之国寳。”参见“ 国币 ”。
《漢語大詞典》:国币(國幣)
(1).国家规定的货币。管子·山至数:“国币尽在下,币轻穀重。”
(2).旧指 中国 国定的银本位货币。 清 宣统 二年(1910年),规定国币单位,定名曰“圆”。1935年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币,采用法币,沿称国币。
《漢語大詞典》:宝器(寶器)
(1).指象征王位的祭器。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左传·庄公二十年:“秋,王及 郑伯 入于 鄔 ,遂入 成周 ,取其宝器而还。”史记·晋世家:“ 曲沃 武公 伐 晋侯 緡 ,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 周釐王 。”后汉书·皇甫嵩传:“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於将兴,推亡 汉 於已坠。”《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宝器转输於 临淄 ,遗种逃魂於 莒墨 。”
(2).泛指珍贵的器物。史记·龟策列传:“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王 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盌谓 伯仁 曰:‘此盌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无限天人持宝器,瑠璃鉢饭似真珠。”云笈七籤卷一一八:“观前江内往往夜有光从水出……众人瞻之,以为有宝器之物。”
《漢語大詞典》:大贝(大貝)
(1).贝之一种。上古以为宝器。书·顾命:“大贝、鼖鼓在西房。”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涌, 河 出龙图, 洛 出龟书, 江 出大贝,海出明珠。”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土多金、银、夜光璧、明月珠、大贝、车渠、码碯、木难、孔翠、虎魄。”
(2). 王莽 时的货币。贝货五品之一。汉书·食货志下:“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
《漢語大詞典》:重宝(重寶)
(1).犹重器。多指鼎彝宝器。战国策·东周策:“ 西周 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
(2).泛指贵重的财宝。《孔子家语·屈节》:“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 汉 贾谊 《过秦论上》:“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收市重宝,逃入反侧之地。” 明 刘基 《郁离子·犁冥》:“余实有重宝,今将献之。”
(3). 中国 古钱币的一种名称。以一当十、或当五十,有铜、铁、铅质的三种。币面多在“重宝”二字前铸有年号。最早的是 唐肃宗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铸的“乾元重宝”。后有 南汉 的“乾亨重宝”、 宋仁宗 的“庆历重宝”、 宋徽宗 的“崇寧重宝”和 清 代的“咸丰重宝”等。参阅清史稿·食货志五
《漢語大詞典》:球图(球圖)
(1).指天球与河图,皆古代天子之宝器,见书·顾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赏鉴家得一 宋 砚,虽滑不受墨,亦宝若球图。”《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纯庙题东坡玉带诗》:“ 东坡 玉带,留镇 金山寺 ,僧寮宝护,有如球图。”
(2).指国家。 章炳麟 《再与刘光汉书》:“人能弘道,而球图由之不队。”
《漢語大詞典》:隋和
隋侯 之珠与 和氏 之璧。皆为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 汉 班固 《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 隋 和 之珍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吾子苟知老农之小功,未喻面墙之巨拙,何异拾琐沙而捐 隋 和 ,向炯烛而背白日也。” 宋 王安石 《送石赓归宁》诗:“微诗等瓦砾,持用报 隋 和 。”参见“ 随珠和璧 ”。
《漢語大詞典》:随珠和璧(隨珠和璧)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
分類:和氏
《漢語大詞典》:纪甗(紀甗)
古代 纪国 宝器名。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 使 宾媚人 赂以 纪 甗、玉磬与地。” 杜预 注:“甗,玉甑;皆灭 纪 所得。” 清 王又旦 《古鼎篇》:“天球河图与大鏞,蜼敦 纪 甗争舂容。”
分類:宝器
《漢語大詞典》:球刀
指天球与赤刀。古代天子之宝器。见书·顾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六六:“只算粗諳镜背字,敢陈法物詁球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二八○:“昭代恩光日月高,烝彝十器比球刀。”
《漢語大詞典》:分器
古代天子把宗庙所藏的宝器分与诸侯和宗室为世守之物,谓之“分器”。亦指分得的宝器等。左传·定公九年“得宝玉大弓” 晋 杜预 注:“弓玉,国之分器,得之足以为荣,失之足以为辱。”明史·周定王橚传:“诸宗皆没,府中分器宝藏尽沦於巨浸。”
指才能,才具。北史·赵煚赵芬等传论:“二 赵 明习故事,当世咸推,及居端右,无闻殊绩。故知人之分器,各有量限,大小云异,不可相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