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学语(學語)
学习语言;学习说话。 汉 桓宽 盐铁论·遵道:“文学结髮学语,服膺不舍。” 晋 陶潜 《和郭主簿》:“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唐 杜甫 《戏作花卿歌》:“ 成都 猛将有 花卿 ,学语小儿知姓名。”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分類:学习学语
《漢語大詞典》:咿哑(咿啞)
(1).象声词。多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 唐 李贺 《美人梳头歌》:“轆轤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唐 韩偓 《南浦》诗:“应是 石城 艇子来,两桨咿哑过花坞。”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櫓咿哑。” 元 马熙 《和韵》:“桑麻莽苍接平野,机杼咿哑闻隔墙。”
(2).象声词。管弦声。 清 陈维嵩 《东风齐着力·田家》词:“丛祠畔,丝管咿哑。”
(3).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 宋 苏轼 《中秋见月和子由》:“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 楚老 ( 苏軾 孙)。” 郭沫若 《女神·暗夜》:“儿子不住地咿咿哑哑地哀啼。”
《漢語大詞典》:呀呀
(1).张口貌。 唐 独孤及 《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飢虎呀呀立当路,万夫震恐百兽怒。” 宋 欧阳修 《巩县初见黄河》诗:“呀呀怒口缺若门,日啖薪石万万计。”
(2).高耸貌;陡峭貌。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诗:“东方青色龙,牙角何呀呀。” 宋 杨万里 《阻风泊锺家村》诗:“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
象声词。形容笑声、哭声、鸟鸣声、小儿学语声等。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 王母 闻以笑,卫官助呀呀。” 元 刘秉忠 《蟾宫曲》:“金风颯颯,寒雁呀呀,促织叨叨。”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孩子一岁了,呀呀学着话。”
《漢語大詞典》:牙牙
(1).小儿学语声。 唐 司空图 《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鴈鴈成行。” 金 元好问 《杨焕然生子》诗之四:“ 阿麟 学语语牙牙,七岁元郎髻已丫。” 清 黄遵宪 《拜祖母李太夫人墓》诗:“一路春鳩啼落花,十龄学步语牙牙。”
(2).呲牙裂嘴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罗台山:“门两师子牙牙蹲,搏之,寤其石也。”
《漢語大詞典》:哇哇
(1).善言貌。 汉 扬雄 《太玄·饰》:“利舌哇哇,商人之贞。”
(2).形容小儿学语貌。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3).象声词。哭、笑声。 北周 卫元嵩 《元包经·少阴》:“男反其室,女归其家。言唯唯,笑哇哇。”《老残游记》第二回:“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説话。”
(4).象声词。吵嚷声。 毛泽东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多收一些农业税,有些人就哇哇叫。”
(5).象声词。鸟鸣声。《当代》1981年第1期:“湖底芦苇茂密,其间不时射出一只野禽在空中哇哇鸣叫两声。”
娃娃。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那员外也请小的每吃满月酒,看见倒生的一个好哇哇。”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别人家的哇哇,料在 金水桥 河下便了。”
《漢語大詞典》:伊优亚(伊優亞)
象声词。学语之声。汉书·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互谈伊优亚,独歌妃呼豨。”
《漢語大詞典》:殹唲
小儿学语声。借指婴儿。 王闿运 《莫姬哀词》:“谁谓殹唲,神游墟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