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儒林
(1).指儒家学者之群。史记《儒林列传》。 张守节 正义引 姚承 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汉书·杜周传赞:“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 颜师古 注:“儒林, 贡 、 薛 、 韦 、 匡 之辈。”后汉书·儒林传序:“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孔丛子·执节:“寡人闻 孔子 之世,自 正考甫 以来,儒林相继。”
(2).泛指儒生、读书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及 文帝 践祚”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 王闿运 《皇授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明有功贡,以劝儒林。”
(3).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旧唐书·韩愈传:“而 独孤及 、 梁肃 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宋 苏轼 《答乔舍人启》:“伏惟某官,名重儒林,才为国器。”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侍郎有《籜石斋集》五十卷行世,其画尤为儒林珍贵。”
(4).指儒家著作。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於万机,探幽洞深;復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5).指儒家经学。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 高燮 《索黄宾虹治印先寄以诗》:“乃以空论相操戈,儒林道学遂分科。”
(6).指学官。南史·孝义传上·朱文济:“自卖以葬母,太守 谢蘥 命为儒林,不就。”
《漢語大詞典》:师氏(師氏)
(1). 周 代官名。掌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 南北朝 时 北周 亦曾置此官。书·顾命:“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孔 传:“师氏,大夫官。”《诗·小雅·十月之交》:“楀维师氏,艷妻煽方处。” 郑玄 笺:“师氏,亦中大夫也,掌司朝得失之事。”参阅周礼·地官·师氏
(2).指学官或教师。 唐 陈子昂 《为人陈情表》:“老母悯臣孤蒙,恐不负荷教诲,师氏训以义方。” 宋 苏轼 《又谢兼侍读表》:“而师氏之官,职在论説。”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儒之名於古通为术士,於今专为师氏之守。”
(3).女师。指抚育古代贵族女子并教授其女德者。《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毛 传:“师,女师也。” 孔颖达 疏:“女师者,教女之师,以妇人为之……妇人五十无子出而不復嫁,能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
《漢語大詞典》:博士
(1).博通古今的人。战国策·赵策三:“ 郑同 北见 赵王 , 赵王 曰:‘子南方之博士也。’” 宋 王巩 随手杂录:“九重之内,安知有 英州 、 新州 ,此必有博士。”
(2).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汉文帝 置一经博士, 武帝 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 晋 置国子博士。 唐 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明 清 仍之,稍有不同。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者, 鲁 博士也,以高第为 鲁 相。”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医博士助教有闕,则比较累岁等第最优者补充。”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今之议者,莫不知此,多设博士,增置生徒,学校之盛百倍曩时。” 吴晗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 还跟当时著名的学者受学,例如 孔子 的后代 孔安国 作博士的时候, 司马迁 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3).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学音乐,屈博士,弄鉢调絃浑舍喜。”《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胜 回头看时,是一个酒博士。”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磨博士云:‘唤我做甚么?误我打罗也’。”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家里一箇茶博士,姓 陶 ,小名叫做 铁僧 。” 明 黄省曾 《吴风录》:“至今称呼椎油作麵佣夫皆为博士。”
(4).学位名。学位的最高一级。 苏曼殊 《焚剑记》:“其人望族也,尝游学 大鹿国 ,得博士衔,人称洋状元。” 巴金 《灭亡》第八章:“前年我得到 巴黎大学 文学博士。”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四章:“家父是医学博士,耳鼻喉专家。”
《漢語大詞典》:老师(老師)
(1).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田駢 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 时而 荀卿 最为老师。”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弔。” 宋 欧阳修 《问进士策》:“自 秦 之焚书,六经尽矣,至 汉 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説,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王闿运 《今皇上七年以疆域为纪》:“名孚实副,许为老师。”
(2).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 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 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説字惊老师。”
(3).今为对教师的尊称。 叶圣陶 《春联儿》:“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 刘心武 《班主任》:“ 张老师 被她拉到了外屋,几个小姑娘都站起来叫‘ 张老师 ’。”
(4). 明 清 两代,生员、举子称座主和学官为“老师”。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至 分宜 当国,而諛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 清 黄宗羲 《广师说》:“自科举之学兴,而师道亡矣。今老师门生之名徧于天下,岂无师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学里老师是朝廷制下的,专管秀才,你就中了状元,这老师也要认的。”
(5).对僧侣的尊称。 唐 王建 《寻李山人不遇》诗:“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峯问老师。” 唐 姚合 《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那 普静 老师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鱼,口中念经。”
(6).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老师费财,亦无益也。”晋书·江统传:“方今 关中 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 清 魏源 《圣武纪》卷九:“语及 额勒登保 、 德楞泰 屡次奏捷,则皆为将信将疑之词,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师 南山 、纵贼 陇 西之失。”
《漢語大詞典》:经师(經師)
(1). 汉 代讲授经书的学官。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2).泛指传授经书的大师或师长。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 梁敬叔 观察尝书楹联见赠云:‘家有百旬老母,身为一代经师。’” 徐特立 《各科教学法讲座》二:“因为 中国 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
(3).佛教称善于读诵经文之法师。《毘奈耶·杂事四》:“﹝王﹞报言夫人:‘……我欲亲往奉彼经师。’ 胜鬘夫人 便作是念,岂非圣者 善和 ,以美妙音声,讽诵经典。”
(4).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为梵语的音译。
(5). 明 清 时我国伊斯兰教称讲授《古兰经》及其他伊期兰教经典的师长。
《漢語大詞典》:师儒(師儒)
(1).古代指教官或学官。周礼·地官·大司徒:“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 郑玄 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 宋 叶适 《送陈彦群》诗:“大郡得师儒,高文兴孝秀。”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郧变:“自为疏逼 李 上之朝,委罪文吏及师儒,曲为诸弁卒解释。”
(2).指儒者、经师。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殊不知国子太学博士、正録、武学博士、教諭,皆师儒之清选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三代相属,师儒讲授,用能出言成章,苟非专门,谓为鄙野,而后文章之道,褒然学术。”
《漢語大詞典》:司业(司業)
(1).谓主管世子学业教育。礼记·文王世子:“乐正司业,父师司成。” 郑玄 注:“司,主也。” 孔颖达 疏:“司是职司,故为主。谓乐正主太子之业。”
(2).学官名。 隋 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至 清 末始废。参阅通典·职官九《续通典·职官九》《清通典·职官六》
(3).指 唐 张籍 。 张籍 仕终国子司业,故称。 清 孙枝蔚 《吊张文昌遗宅》诗:“眼前几客如司业,卷内长篇及 董公 。”
《漢語大詞典》:教授
(1).学官名。 宋 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 元 代诸路散府及中州学校和 明 清 的府学亦置教授。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抚字长民·教授:“ 宋 朝 神宗 元丰 中,兴太学三舍,以经术养天下之才,又於诸大郡府,始各置教授一人,掌教导诸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仲子教授》:“至壬子癸丑,果连捷,中会榜第四,后补 寧国府 教授。”
(2).对私塾先生的尊称。《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 看那入来的人,不是别人,却是十年前搬去的邻舍 王婆 。”《水浒传》第十四回:“ 雷横 便道:‘教授不知,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官庙里,被我们拿了这廝。’”
(3).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 居 西河 教授,为 魏文侯 师。”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 霅 人 蒋琛 ,精熟二经,常教授於乡里。” 巴金 《关于〈长生塔〉》:“他教授中文,也需要找人帮忙。”
(4).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老舍 《牺牲》:“我是哈佛的博士,我是大学的教授。” 冰心 《我的学生》:“又在两月以后,我在一个大学里,单身教授的宿舍窗前,拆开了 P 的一封信。”
《漢語大詞典》:学官(學官)
(1).学校的房舍。汉书·循吏传·文翁:“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 颜师古 注:“学官,学之官舍也。”晋书·苻坚载记上:“ 坚 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
(2).指学校。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皇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絶怪恶之端。”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后汉书·鲁丕传:“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
(3).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 汉 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 西晋 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 宋 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又称教官。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弘 为学官,悼道之鬱滞。” 唐 张籍 《书怀寄元郎中》诗:“重作学官閒尽日,一离江坞病多年。” 宋 秦观 《送张和叔兼简黄鲁直》诗:“学官冷如水,齏盐度朝曛。”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其学官如父兄,其学生皆如子弟。”
《漢語大詞典》:校官
即校事。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参见“ 校事 ”。
(1).古代的学官。掌管学校的官员。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於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聚礼。” 颜师古 注:“校亦学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适 南乐 魏广微 者,亦 忠贤 之假子也,以大学士掌贡举,而公为其下校官。”
(2). 汉 代指地方学校。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十年,幸 南阳 ……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后汉书·循吏传·任延:“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隶释·汉费凤别碑 宋 洪适 释:“ 费 氏父子三碑,并列於 吴兴 校官之壁。”
(3).军队中校级军官。低于将官,高于尉官。校官一般分为上校、中校、少校三级。
《漢語大詞典》:校事
三国 时 魏 、 吴 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 吴 也称校官。三国志·魏志·程晓传:“ 晓 嘉平 中为黄门侍郎。时校事放横, 晓 上疏……於是遂罢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吴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
《漢語大詞典》:视学(視學)
(1). 周 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 孔颖达 疏:“天子视学,必遂养老之法则,养老既毕,乃命诸侯羣吏令养老之事。天子视学者,谓仲春合舞,季春合乐,仲秋合声。於此之时,天子亲往视学也。”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禘,不视学。” 孔颖达 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禪、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余近观公同乡 冯桂芬 所为公墓誌铭,称公视学 云南 ,革新生红案银。” 清 乔崇修 《挽方石川》诗:“迨君入 西川 ,视学三岁周;自兹音尘隔,合併嗟无由。”
(3).学官名。1906年( 清 光绪 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改为督学。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我们起初以为怕是甚么省视学或者委员来了。”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因为他形容得太恶俗了, 俞视学 插嘴道:‘少造点口孽呵!有道理讲得清的。’”
《漢語大詞典》:学师(學師)
教师。亦以称府、州、县学学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将士絶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隶释·汉学师宋恩等题名 洪适 题释:“右《学师宋恩等题名》,今在 成都 周公 礼殿门之西序, 蜀 人谓之‘学师题名’。”儒林外史第三回:“一齐回到 汶上县 ,拜县父母、学师、典史。”
《漢語大詞典》:教习(教習)
(1).教练;教授。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史记·李斯列传:“ 高 受詔教习 胡亥 ,使学以法事数年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徽宗 曰:‘朕欲教习书法,告命使能者书之,不愧前代。’”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我已聘了一位名师,约定今日来开馆,等不得脚色齐备,先把有的教习起来,等做浄的到了补上也未迟。”
(2).学官名。掌课试之事。 明 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 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 满 汉 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
(3).教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在下 固始 苏昆生 是也,自出 阮 衙,便投妓院,做这美人的教习。”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厰,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吗?”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二章:“不相信以他这个毫无前途的穷教习,会被一个积世老婆婆和一个能干的中年妇女真个看得上眼。”
《漢語大詞典》:训导(訓導)
(1).教诲开导。国语·楚语上:“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诸君空受爵禄,而无训导之义。” 唐 吕温 《〈地图志〉序》:“使嗜学之徒,未披文而见义,不由户而覩奥,斯训导之明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正音书院》:“但语言自幼习成,骤难更改,故必徐加训导,庶几歷久可通。”
(2).学官名。 明 清 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諭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諭,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清史稿·职官志三:“儒学:府教授、训导,州学正、训导,县教諭、训导,俱各一人。”
《漢語大詞典》:教谕(教諭)
(1).学官名。 宋 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 元 、 明 、 清 县学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2).教导。 唐 张九龄 《论教皇太子状》:“若亲近细人,不闻教諭,纵欲行善,犹未知所适。” 宋 司马光 《和韩秉国招范景仁饮》:“每烦教諭累百纸,顽如铁石不可鐫。” 清 李渔 《怜香伴·矢贞》:“爹爹有何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