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清庙(清廟)
(1).诗·周颂篇名。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 文王 也。”
(2).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乐章。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 郑玄 注:“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 郑玄 注:“《清庙》,乐章名。”后汉书·逸民传·法真:“臣愿圣朝就加袞职,必能唱《清庙》之歌,致来仪之凤矣。”
(3).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昭具俭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登明堂,坐清庙。” 郭璞 注:“清庙,太庙也。” 清 孙致弥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但听临春歌《玉树》,不闻清庙奏朱弦。” 章炳麟 《訄书·订文》:“清庙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于赋颂者,四千名而足。”
《漢語大詞典》:太宫
太庙。晏子春秋·杂上三:“ 崔杼 既弑 庄公 而立 景公 , 杼 与 庆封 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於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 宋 梅尧臣 《祫礼颂圣德诗》:“宿於太宫,月星皓皓。” 宋 岳珂 桯史·张紫微原芝:“会连岁芝生太宫,百执事多进颂诗。”
分類:太庙
《漢語大詞典》:大庙(大廟)
太庙。礼记·祭统:“君致齐於外,夫人致齐於内,然后会於大庙。” 郑玄 注:“大庙,始祖庙也。” 唐 白居易 《二王后》诗:“明堂大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
分類:太庙
《漢語大詞典》:廊庙(廊廟)
殿下屋和太庙。指朝廷。国语·越语下:“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后汉书·申屠刚传:“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 李贤 注:“廊,殿下屋也;庙,太庙也。国事必先谋於廊庙之所也。” 宋 叶适 《资政殿学士参政枢密杨公墓志铭》:“夫同在廊庙,徒晚觉于十年之后。”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既食朝廷之禄,敢忘廊庙之忧!”
《漢語大詞典》:庙堂(廟堂)
(1).太庙的殿堂。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故庙堂有枯杨之瑚簋,穷谷多不伐之梓豫也。”
(2).朝廷。指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庄子·在宥:“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淮南子·主术训》:“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晋书·宣帝纪:“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埸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朝廷。借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百姓嗷嗷苦横征,庙堂谁復问苍生。”
(4).朝廷。帝王之代称。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大臣,天子之股肱也,而周岁不得一见。偶有召命,则跪拜唯诺,山呼而退,不得一言……庙堂果何自而悟哉?”
(5).太庙和明堂。《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始结言於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 王逸 注:“庙者,先祖之所居也。言人君为政举事,必告於宗庙,议之於明堂也。”
(6).庙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南有 曹嵩 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餘基尚存,柱础仍在。”《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正犹豫间,忽然祥云瑞靄,笼罩庙堂,香风起处,见一老人,坐於石磯之上,即前日所见 中源水君 。”
《漢語大詞典》:庙廊(廟廊)
(1).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 明 贾仲名 《连环记》第一折:“则为这 汉 家宇宙,好着俺两条眉锁庙廊愁。”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松秋日感怀见寄》之一:“肉食不知田野事,布衣深为庙廊忧。”《再生缘》第十五回:“卿能大杀 吹台 寇,朕必加恩配庙廊。”
(2).朝廷。借指天子。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纸封章忤庙廊,萧然行李入遐荒。相知不敢樊鞍送,恐触权奸惹祸殃。”参见“ 廊庙 ”。
(3).太庙两廊。
《漢語大詞典》:廊庙(廊廟)
殿下屋和太庙。指朝廷。国语·越语下:“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后汉书·申屠刚传:“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 李贤 注:“廊,殿下屋也;庙,太庙也。国事必先谋於廊庙之所也。” 宋 叶适 《资政殿学士参政枢密杨公墓志铭》:“夫同在廊庙,徒晚觉于十年之后。”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既食朝廷之禄,敢忘廊庙之忧!”
《漢語大詞典》:太室
亦作“ 大室 ”。
(1).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书·洛诰:“王入太室祼。” 孔 传:“太室,清庙。” 孔颖达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 杜预 注:“大庙之室。”
(2).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左传·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陆德明 释文:“大室即中岳 嵩高山 也,在 豫州 。”史记·楚世家:“ 幽王 为 太室 之盟。” 裴駰 集解引 杜预 曰:“ 太室 , 中岳 也。”
《漢語大詞典》:太庙(太廟)
帝王的祖庙。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新主入庙,礼合祧藏太庙中第一夹室。”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其祭仪祭器,一如太庙之制。”
《漢語大詞典》:清庙器(清廟器)
太庙之祭器。喻指可以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新唐书·李珏传:“宰相 韦处厚 曰:‘清庙之器,岂击搏才乎?’” 宋 苏轼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参见“ 清庙 ”。
《漢語大詞典》:清庙(清廟)
(1).诗·周颂篇名。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 文王 也。”
(2).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乐章。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 郑玄 注:“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 郑玄 注:“《清庙》,乐章名。”后汉书·逸民传·法真:“臣愿圣朝就加袞职,必能唱《清庙》之歌,致来仪之凤矣。”
(3).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昭具俭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登明堂,坐清庙。” 郭璞 注:“清庙,太庙也。” 清 孙致弥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但听临春歌《玉树》,不闻清庙奏朱弦。” 章炳麟 《訄书·订文》:“清庙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于赋颂者,四千名而足。”
《漢語大詞典》:时享(時享)
亦作“ 时饗 ”。 太庙四时的祭祀。古代帝王臣民都行时享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国语·周语上:“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国语·楚语下:“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祝宗,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每当春秋时饗,孑立捧奠,顾眄无后继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本朝祧庙之制:“时享之时,既不预九庙之数,復不压 高皇帝 南向之尊。”
《漢語大詞典》:庙号(廟號)
(1).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晋书·成帝纪:“癸巳,帝崩于 西堂 ,时年二十二,葬 兴平陵 ,庙号 显宗 。”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两 汉 。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唐 颜真卿 《论元皇帝祧迁状》:“昔 汉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灭公,故 前汉 十二帝,为祖、宗者四而已。至 后汉 渐违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自 光武 以下,皆有庙号,则祖、宗之名,莫不建也。”《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单表 北宋 太祖 开基,传至第八代天子,庙号 徽宗 。”
(2).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东士庶痛则称禰。禰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殁何容輒呼?”
《漢語大詞典》:别庙(别廟)
太庙之外另立的庙。南史·后妃传上·殷淑仪:“又讽有司奏曰:‘据春秋, 仲子 非 鲁惠公 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乃立别庙於都下。”新唐书·礼乐志三:“其追赠皇后、追尊皇太后、赠皇太子往往皆立别庙。”宋史·太宗纪一:“又以 懿德皇后 符氏 , 淑德皇后 尹氏 祔别庙。”
分類:太庙
《漢語大詞典》:阴室(陰室)
(1).帝王生前的居室。保留以供阴魂出入,故称。宋书·武帝纪下:“ 孝武 大明 中,坏上所居阴室,於其处起 玉烛殿 ,与羣臣观之。”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 江左 诸帝既崩,以其所居殿为阴室,藏诸御服。”
(2).背阳之室,阴凉之室。 南朝 宋 谢灵运 《罗浮山赋》:“朱明之阳光,耀真之阴室。”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廊轩外敞,淑气长延。阴室中开,鲜飈自激。” 唐 柳宗元 《柳州东亭记》:“又北闢之以为阴室,作屋於北墉下以为阳室……阴室以违温风焉,阳室以违凄风焉。”
(3).太庙祀殇子之室。晋书·礼志上:“而 惠帝 世 愍怀太子 、太子二子 哀太孙臧 , 冲太孙 尚 并附庙, 元帝 世, 怀帝 殤太子又附庙,号为阴室四殤。”隋书·百官志下:“ 煬帝 时……太庙署又置阴室丞,守视阴室。”
(4).犹今冰库。 唐 萧昕 《仲冬时令赋》:“藏冰阴室,咏《豳诗》於此时。”
《漢語大詞典》:朝朔
谓诸侯听朔于太庙。《穀梁传·庄公十八年》:“故虽为天子,必有尊也。贵为诸侯,必有长也。故天子朝日,诸侯朝朔。” 杨士勋 疏:“天子朝日於东门之外,服玄冕;其诸侯,则《玉藻》云:‘皮弁以听朔於太庙。’”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序:“故朝朔不加其国,政教不及其人。”
分類:诸侯太庙
《漢語大詞典》:迁庙(遷廟)
(1).古代太庙中专门供奉、祭祀被迁神主之庙殿。也称远庙。太庙之制,中为始祖或太祖,为不迁之主,左右三昭三穆,自天子之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之父、之祖共六代。天子薨,其子继位,则迁新死之天子神主入祀太庙为第六代,而迁原第一代神主入迁庙。孔丛子·巡狩:“或以迁庙之主行,载於斋车,每舍奠焉。”旧唐书·礼仪志五:“迁庙、亲庙,皆出太祖之后,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 清 许宗彦 《周庙祧考》:“远庙者,远於庙。自正庙而迁之於祧,谓之迁,故祧曰迁庙。”
(2).谓迁移新死天子的神主入祀太庙,迁移其高祖之祖的神主入祀迁庙,并依次迁移原昭穆神主位置的仪式。大戴礼记·诸侯迁庙:“摈者曰:‘迁庙事毕,请就燕。’”汉书·韦玄成传:“诚以为迁庙合祭,久长之策, 高皇帝 之意,乃敢不听?”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祔:“《迁庙》一篇,新死者自殯宫迁於庙,当迁者自旧庙迁於新庙,皆用此礼。其曰‘从至於庙’,虽殯宫亦称庙,实不专指殯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