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大义(大義)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大道理
重大的原则和理论。例如:这些大道理人人都懂,真正做到可不容易啊。
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例如:有的采访对象习惯于讲大道理,而忽略具体事实的介绍。
《漢語大詞典》:坐而论道(坐而論道)
(1).古指王公大臣陪侍帝王议论政事。周礼·考工记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郑玄 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坐而论道,动以观德。”隋书·百官志下:“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一:“自 唐 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
(2).指坐下来谈论各项事理。 冯玉祥 《我的生活》第二二章:“你若要我替你抬重物,我自然不行;至若坐而论道,那我比 姜太公 还年轻的多呢!”
(3).指脱离实际,空谈大道理。《人民日报》1981.2.24:“我们就是要提倡这种领导者到基层去解决问题的作风,而反对坐而论道的不良习气。”
《漢語大詞典》:不识大体(不識大體)
(1).不懂大道理。宋书·南郡王义宣传:“尝献 世祖 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餘,其不识大体如此。”明史·郑赐传:“ 赐 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
(2).引申为没有全局观念。 毛泽东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党内仅有一些委琐不识大体、没有远大见解、没有能力的领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
《漢語大詞典》:础润而雨(礎潤而雨)
柱下石湿润,预示天将下雨。比喻从小地方可观察出大道理,或从事物的变化迹象可以预测到事物的发展。语出 宋 邵伯温 伪托 苏洵 所作《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参阅 清 李绂 穆堂初稿卷四五《书〈辨奸论〉后二则》
《漢語大詞典》:即小见大(即小見大)
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鲁迅 《热风·即小见大》:“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短篇小说的题材不怕‘小’,关键是在于要‘即小见大’,这就要看作家的思想水平和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工力了。”
《漢語大詞典》:深文大义(深文大義)
深奥的大道理。 叶圣陶 《四三集·招魂》:“谈话不敷衍,不散漫,即使并没有什么深文大义谈出来,但灵魂与灵魂对面,总觉有古人诗句‘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的乐趣。”
《漢語大詞典》:蛮攀五经(蠻攀五經)
方言。谓蛮横不讲理,却硬拉一些大道理来掩护自己。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你又来了,这也是封建,那也是封建,有朝一日,你怀了毛毛,也会蛮攀五经地跟 余家杰 说:‘你为什么要我怀孩子,自己不怀?你太不讲理,一脑壳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