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内外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为统帅者尽力行之於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於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须识戏房无内外,关防自有 二郎神 。”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哦,同志,你已经把这个小岛内外看遍。”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我所
佛教语。谓与“我”相对之外物。《智度论》卷三一:“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素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 南朝 宋 谢灵运 《浮云》诗:“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 章炳麟 《人无我论》:“自八识六根以至一毛一孔属於内界者,假説为我;自眷属衣食金钱田园以至一切可以摄取受用之物属於外界者,説为我所,而我与我所又非一成不变也。”
《漢語大詞典》:外物
(1).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龙逄 诛, 比干 戮, 箕子 狂, 恶来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沈约 《述僧中食论》:“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 唐 高适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宋 曾巩 《救灾议》:“先王之於救灾,髮肤尚无所爱,况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为外物所移夺者,自轻者也。”
(2).谓超脱于物欲之外。庄子·大宗师:“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弃志,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劳生愧 严 郑 ,外物慕 张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讯访东宫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坏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于前,且补接既多,不可见移,亦恐外物或为异论,不审可有垂许送东府斋理不?”梁书·陶弘景传:“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为务。” 唐 元稹 《赠乐天》诗:“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宋 陆游 《感怀》诗:“一窗修灯下,超然傲 羲 轩 。外物自变迁,内景常默存。”
《漢語大詞典》:物物
(1).指人对于万物的役使、支配。庄子·在宥:“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成玄英 疏:“不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 晋 道支 《逍遥论》:“物物而不物於物,则遥然不我得。”
(2).指为外物所役使。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序:“色空无得,不物物也。”
(3).各种物品,各样事物。汉书·王莽传上:“物物卬市,日闋亡储。” 颜师古 注:“物物卬市,言其衣食所须皆买之於市。” 宋 梅尧臣 《答毛秘校》诗:“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 金 元好问 《杂著》之一:“万期流转不须臾,物物观来定有无。” 严复 《救亡决论》:“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
(4).人人。新唐书·裴矩传:“ 矩 遂能廷争,不面从,物物若此,天下有不治哉?”
《漢語大詞典》:无从(無從)
(1).不依从。《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2).指无随从之物。谓无外物以副其内诚。礼记·檀弓上:“予乡者入而哭之,遇於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 朱彬 训纂:“从者,以外物副其内诚之谓。有哀涕而无賻物,是涕之无从也。”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六一堂图书》诗:“黄绢两大字,一览涕无从。”
(3).找不到门径或头绪。韩非子·五蠹:“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贫者,无从得盐而食矣。” 老舍 《微神》:“在外国的几年中,我无从打听她的消息。”
《漢語大詞典》:无外(無外)
(1).谓古代帝王以天下为一家。《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何休 注:“王者以天下为家,无絶义。” 唐 杜甫 《夔州歌》之三:“羣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2).犹无穷,无所不包。管子·版法解:“天覆而无外也,其德无所不在。”吕氏春秋·下贤:“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高诱 注:“道在大能大,故无復有外。”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何典》第一回:“且説这 阴山 ……其大无外,其高无比。”
(3).没有外物。庄子·则阳:“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郭象 注:“无彼我则无内外也。”
(4).指远方。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惠泽播於黎苗,威灵振乎无外。” 晋 傅玄 《喜霁赋》:“播仁风於无外。”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小儿致语》:“若帝之初,达四聪於无外。”
(5).犹言没有两样。晋书·刑法志:“ 江 左无外,蛮陬来格。” 宋 司马光 《劝学歌》:“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
《漢語大詞典》:古井
(1). 唐 孟郊 《列女操》:“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后因以“古井”比喻寂然不为外物所动之心。尤多用于守寡不嫁的妇女。 宋 苏轼 《临江仙》词:“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元 杨维桢 《漫兴》诗之三:“生来不识古井怨,唱得 后主 《后庭花》。” 鲁迅 《坟·寡妇主义》:“个个心如古井,脸若严霜。”
(2).喻指富孀和有私蓄的妓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路上行人,都嘖嘖称羡,都説不料这个古井叫他淘着……后来问了旁人,才知道凡娶着不甚正路的妇人--如妓女、寡妇之类--做老婆,却带着银钱来的,叫做‘淘古井’。”《廿载繁华梦》第三九回:“更有些风流子弟,当他是一个古井,志在兜结於他,希望淘得钱钞。”
《漢語大詞典》:灵气(靈氣)
(1).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2).聪慧或秀美的气质。 晋 傅玄 《鸿雁生塞北行》:“退哀此秋兰,草根絶,隋化扬。灵气一何忧(优)美,万里驰芬芳。”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淮山 桂偃蹇, 蜀郡 桑重童。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 刘学锴 等集解:“灵异之气。” 明 吴承恩 《画松》诗:“风云暗淡藏灵气,月露庄严有异姿。”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实在天地间的灵气,独钟在这些女子身上了。”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惜‘化名’为‘顽石’,灵气之不钟于鼻子若我辈者,竟莫辨其为‘新进作家’抑‘老作家’也。”
(3).仙人的气质。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 燕昭 无灵气, 汉武 非仙才。”
(4).指仙灵之气。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神陆吾》:“门明是对,司帝之门,吐纳灵气,□熊魂魂。”云笈七籤卷一一七:“往往神仙幽人游憩其上,奇氛灵气,弥覆其顶。” 巴金 《长生塔》:“在这里面,皇帝不仅可以避免一切人间的诅咒,还可以接触天空的神圣的灵气。”
(5).犹王气。 明 梁有誉 《姑苏怀古》诗:“金虎跡荒灵气灭,水犀军散霸图空。” 明 汤显祖 《黄金台》诗:“ 昭王 灵气久疎芜,今日登臺弔 望诸 。”
(6).指美好的名声。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 箕山 之侧与 潁水 之湄。”
《漢語大詞典》:物我
彼此,外物与己身。列子·杨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明 沈鲸《双珠记·月下相逢》:“ 孔 门之乐,不拘物我,相与少叙,料无不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们是没有物我的区分,没有国族的界别。”
《漢語大詞典》:亡羊
(1).庄子·骈拇:“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於亡羊,均也。”谓弃其本职而溺于所好。 庄子 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残生伤性。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亡羊等残生,朽筴何足挟。” 清 唐孙华 《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嬉游良已荒,亡羊愧臧穀。” 廖仲恺 《有感》诗:“扣马 夷 齐 思止暴,亡羊臧穀共伤时。”
(2).列子·说符:“ 杨子 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 杨子 之竖追之。 杨子 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心都子 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无成就。 清 魏源 《客怀八首柬龚定盦舍人》之四:“中道牵小术,歧路多亡羊。”
(3).比喻丧失某种事物。 王德钟 《十九岁述怀》诗:“亡羊往事嗟何补,歷鹿孤踪感易生。” 梁启超 《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国会之召集,期限有定,闭会中凟职之举,俟下次开会而始图匡正,势已等於亡羊,而貽国家以不可復之损失者抑既多矣。”参见“ 亡羊补牢 ”。
《漢語大詞典》:亡羊补牢(亡羊補牢)
战国策·楚策四:“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谓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宋 陆游 《秋兴》诗:“惩羹吹虀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以上所陈,皆今日维繫人心,亡羊补牢之计。”
《漢語大詞典》:心境
(1).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 唐 希运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唐 张说 《清远江峡山寺》诗:“静默将何贵,惟应心境同。”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絶。”
(2).犹心意。红楼梦第三三回:“这 琪官 随机应答,谨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
(3).心情;心绪。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虽是各人心境不同,却同是一般的欢喜。”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四:“可是当时我的心境真是痛苦极了!”
《漢語大詞典》:抱朴(抱樸)
亦作“ 抱朴 ”。
(1).持守本真,不为外物所诱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猥使良才抱朴而逃,踰越山河,沉沦 荆 楚 ,所谓往而不反者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白岸亭诗》:“未若长疎散,万事恒抱朴。” 清 谭献 《明诗》:“有道术者,依仁据义,履中蹈和,则上合六义;怀才抱朴,言志永言,则旁通九流。”
(2).抱住树皮。文选·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 李善 注引《苍颉篇》:“朴,木皮也。”
《漢語大詞典》:托兴(託興)
因外物而触动感情;借外物以抒写感情。 唐 李白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诗:“心中与之然,託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跡栖絶巘。” 宋 刘攽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赋》:“若乃託兴禽鸟,致情芻蕘,上则恢张乎宫室,下则吟咏其笙簫。” 明 宋濂 《谢翱传》:“每慕 屈平 ,託兴远游,自号 晞髮子 。”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古人词大率无题者多。 唐 五代 人多以调为词,自增入《闺情》《闺思》等题,全失古人託兴之旨。”
《漢語大詞典》:利用
(1).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孔 传:“利用以阜财。” 孔颖达 疏:“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不为糜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南史·宋纪上:“阜财利用,繁殖黎元。”参见“ 利用厚生 ”。
(2).犹利器。有效的工具。荀子·王霸:“国者,天下之利用也。” 梁启雄 注:“利用即‘利器’。”
(3).借助外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庄子·在宥“焉知 曾 史 之不为 桀 跖 嚆矢也!” 晋 郭象 注:“言 曾 史 为 桀 跖 之利用也。” 唐 元稹 《说剑》诗:“曾经铸农器,利用剪稂莠。”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漢語大詞典》:利用厚生
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孔 传:“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后因称物有所用、民有所养为“利用厚生”。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齐景公 之利用厚生,有马盈於千駟。”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知古圣人经纬天下,所以为斯民利用厚生者,筹之盖详。” 郭沫若 《学术工作展望》:“科学的基本要求是利用厚生,为人民服务。”
《漢語大詞典》:逐物
追求外物。语出庄子·天下:“借乎 惠施 之才,駘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三国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明 吴承恩 《赠张乐一》诗:“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 严复 《救亡决论》:“同时 陆 氏兄弟,已有逐物破道之讥。”
分類:追求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