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鸣鼓(鳴鼓)
(1).即鼓。《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縶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淮南子·氾论训》:“撞大鐘,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
(2).击鼓。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七:“盗息无鸣鼓,朝迴自走车。” 宋 徐竟 《高丽图经·礼成港》:“舟侧欲倾,人大恐惧,即鸣鼓招众。”
(3).借指声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邑启事:“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张弓;欲竭吏能,恐圣门之鸣鼓。”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昔 子产 增赋, 浑罕 致讥, 冉有 倍粟, 仲尼 鸣鼓;盖据末反本之难也。”参见“ 鸣鼓而攻 ”。
《漢語大詞典》:鸣鼓而攻(鳴鼓而攻)
谓宣布罪状而加以声讨。语出论语·先进:“ 季氏 富於 周公 ,而 求 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先生须索鸣鼓而攻,免使得罪圣门名教。”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他们竟自闭门不出,还道我不是安分之徒,竟大家‘鸣鼓而攻’起来。”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作家以他的文笔活动来动员大众,努力实际工作,而竟目之为‘从政’,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亦省作“ 鸣攻 ”。 唐 杜牧 《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仗义悬无敌,鸣攻故有辞。”
《漢語大詞典》:挞伐(撻伐)
(1).诗·商颂·殷武:“挞彼 殷武 ,奋伐 荆楚 。” 毛 传:“挞,疾意也。”原意为迅速攻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明史·杨廷麟传:“陛下有挞伐之意,大臣无御侮之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草昧经营,北征南讨,日不暇给,皆禁旅与驻防迭供挞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因未得万全之策,致暂缓挞伐之师。”
(2).泛指声讨。 秦牧 《长街灯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繁荣革命文学艺术》:“草菅人命的事件,在报纸上不时公开出来,大张挞伐。”
《漢語大詞典》:诛伐(誅伐)
讨伐;声讨。吕氏春秋·荡兵:“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 三国 魏 曹炯 《六代论》:“夫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海内之势,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下无背叛之心,上无诛伐之事。” 清 方文 《彭城古迹十二咏·戏马台》:“ 宋公 起 彭城 ,诛伐符 高祖 ;九日讌兹臺,风流亦千古。”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一切回声中,对于这自杀的主谋者-- 秦夫人 ,虽然也加以恕辞;但归结却无非是诛伐。”
分類:讨伐声讨
《漢語大詞典》:大张挞伐(大張撻伐)
(1).大规模地用兵征讨。《痛史》第十九回:“ 阿剌罕 奏道:‘臣以为 日本 远在海外,不易伐……如果陛下必要大张挞伐,以示天威,则当多派士兵,以期必胜。’”
(2).指进行猛烈抨击或声讨。《十月》1981年第3期:“明明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有的人……还极不满意,大张挞伐呢?”
《漢語大詞典》:责伐(責伐)
声讨。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故既鼓舞忠告我 湖南 人,而尤锋其词,厉其色,以责伐彼 张之洞 。”
分類:声讨
《漢語大詞典》:问罪(問罪)
亦作“ 问辠 ”。 宣布对方罪状,加以谴责、声讨。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正欲问罪於 尔朱 ,出卿於桎梏。”隋书·炀帝纪下:“ 商 郊问罪, 周发 成 文王 之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接望》:“土宇方惊骚动,问辠欲全忠勇。” 鲁迅 《三闲集·通信》:“盖天下的事,往往决计问罪在先,而搜集罪状(普通是十条)在后也。”
《漢語大詞典》:移檄
(1).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 相如 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2).发布文告晓示。史记·南越列传:“ 陀 即移檄告 横浦 、 阳山 、 湟溪关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郎 移檄购 光武 十万户。”新唐书·刘黑闼传:“乃移檄 赵 魏 , 建德 将吏往往杀令、尉附贼。”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第二节:“移檄各省并照会各国领事宣布 满清 罪状。”
《漢語大詞典》:文檄
即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 既相 秦 ,为文檄告 楚 相。”隋书·韦世康传:“ 杨玄感 之作乱也,以兵逼 东都 , 福嗣 从 卫玄 战於城北,军败,为 玄感 所摛,令作文檄,辞甚不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夫人博极羣书,兼通政治。 文良公 之奏疏文檄等作,每与商定。”
《漢語大詞典》:口伐
用语言谴责,声讨。新唐书·郑元璹传:“ 太宗 赐书曰:‘知公口伐,可汗如约,遂使边火息燧,朕何惜金石赐於公哉!’”
分類:谴责声讨
《漢語大詞典》:鸣钟鼓(鳴鍾鼓)
国语·晋语五:“ 宣子 曰:‘……今 宋 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於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 宋 。”后以“鸣钟鼓”谓声讨他人的罪行。后汉书·董卓传:“今臣輒鸣钟鼓如 洛阳 ,请收 让 等,以清姦秽。” 李贤 注:“鸣钟鼓者,声其罪也。论语曰:‘小子鸣鼓而攻之。’”
《漢語大詞典》:笔伐(筆伐)
谓以文声讨。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只为了一篇《玩笑只当它玩笑》,又曾引出过一封 文公直 先生的来信,笔伐的更严重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虽说 孔子 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笔伐了的乱臣贼子的名字。”
分類:文声声讨
《漢語大詞典》:申讨(申討)
声讨,公开谴责。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漢語大詞典》:国讨(國討)
国家的讨伐或声讨。 唐 李白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诗:“ 西羌 延国讨, 白起 佐军威。” 明 陈子龙 《名教励世首务论》:“偷生之臣,罪尤深重,若不大彰国讨,稍引严条,则为君者何其苦?为臣者何其乐?”
《漢語大詞典》:声讨(聲討)
(1).谴责罪行,加以讨伐。清史稿·安和亲王岳乐传:“以 三桂 悖逆反覆,将募兵声讨, 三桂 死,乃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领 刘裕 、 刘毅 、 何无忌 等从 京口 、 广陵 起兵,声讨 桓玄 。”
(2).指公开谴责(敌人的罪行)。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朱元璋 竟然站在他所反对的 元 朝政府立场声讨敌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 朱元璋 这一方面实在举不出 张士诚 什么罪状。”
《漢語大詞典》:攻说(攻説)
(1).古祭名。大祝六祈,五曰攻,六曰说。谓击鼓声讨毒蛊之罪而除之。蛊,传说使人患病受害的毒虫。周礼·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説禬之,嘉草攻之。” 郑玄 注:“攻説,祈名。祈其神,求去之也。” 孙诒让 正义:“盖亦鸣鼓攻之,復以辞责其神,故兼有二名。详彼疏。云‘祈其神,求去之也’者,以毒蛊亦有神凭之,故攻説声其罪除去之。”
(2).攻击议论。 前蜀 贯休 《寄景地判官》诗:“举世唯攻説,多君即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