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妓乐(妓樂)
(1).指妓人表演的音乐舞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及辅政,而修室第园馆,丽车服,虽朞功之惨,不废妓乐。”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昼夜妓乐欢宴,指天画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妇女·南和伯妾:“ 琇 至各家饮,俱设妓乐,比更衣,即与妓乱。”
(2).乐妓,舞妓。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庄宗 初闻 崇韜 欲留 蜀 ,心已不平,又闻全有 蜀 之妓乐珍玩,怒见颜色。”
(3).犹声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二胡暴贵不终:“ 宗宪 在 江 南亦恣情妓乐,自负 嫪毐 之器。”
《漢語大詞典》:靡曼
亦作“ 靡嫚 ”。
(1).华美,华丽。晏子春秋·问上十三:“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鐘鼓之音。” 王闿运 《李恭人行状》:“衣裳澣濯,无珠翠靡曼之饰。”
(2).指美妙的声色。吕氏春秋·顺民:“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鐘鼓。” 高诱 注:“靡曼,好色。”隋书·高勱传:“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耽淫靡嫚,不知纪极。” 明 陈霆 两山墨谈卷十二:“保固真元,絶意房闥,使靡曼不得动吾欲,是谓藏贤。”
(3).纤弱柔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譬舞容迴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4).引申为轻艳卑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应物:“诗律自 沉 宋 之下,日益靡嫚。”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西梆子腔与崐崘南曲,一则悲壮,一则靡曼。”
(5).奢侈淫靡。明史·乐志一:“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而民之风俗日趋於靡曼。”
《漢語大詞典》:风声(風聲)
(1).风的声音。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唐 卢纶 《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诗:“林密风声细,山高雨色寒。” 清 黄遵宪 《舟中骤雨》诗:“雨气随风走,风声挟雨行。”
(2).教化;好的风气。书·毕命:“彰善癉恶,树之风声。” 孔 传:“明其为善,病其为恶;立其善风,扬其善声。”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堵江口:“上紓宵旰勤,下壮风声树。”
(3).指传播出来的消息。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咸与 靖 书”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儕辈略尽,幸得老与足下并为遗种之叟,而相去数千里,加有邅蹇之隔,时闻消息於风声,託旧情於思想,眇眇异处,与异世无以异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婆子自做了这些话把,被媳妇每每衝着,虚心病了,自没意思。却恐怕有甚风声,吹在老子和儿子耳朵里头。”儒林外史第五一回:“ 凤四老爹 ,家门口恐怕有风声,官府知道了,小人吃不起。” 徐迟 《火中的凤凰》:“前几天风声吃紧,马上捆载运走几批书。”
(4).声望;声誉。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自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郑子真 、 严君平 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唐 元结 《下客谣》:“岂知保终信,长使令德全。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红楼梦第六九回:“ 王夫人 正因为他风声不雅,深为忧虑。”
(5).声色容止。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今亚相 刘崇如 先生出守 江寧 ,风声甚峻,人望而畏之。”
(6).犹风俗。晋书·孙盛传:“ 盛 与 温 牋,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採风声,进无威凤来仪之义,退无鹰鸇搏击之用,徘徊 湘川 ,将为怪鸟。”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若乃 虞 、 夏 、 商 、 周 之礼,考正朔而三迁;东西南北之人,混风声而一变。”
(7).散布,传扬。宋书·武帝纪中:“臣兄子 譙王 文思 ,虽年少常人,粗免咎悔,性好交游,未知防远,羣丑交构,为其风声。”
《漢語大詞典》:声色(聲色)
(1).指淫声与女色。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 孔颖达 疏:“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史记·乐书:“放弃,极意声色, 祖伊 所以惧也。” 明 刘基 《御柳》诗之二:“君王不为娱声色,无用辛勤学舞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由此富有巨万,声色豪奢,世家所不能及。”
(2).指美好的声音与颜色。吕氏春秋·重己:“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 高诱 注:“声,五音宫商角徵羽也;色,青黄赤白黑也。” 宋 苏轼 《宝绘堂记》:“ 刘备 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 之达也,而好锻鍊; 阮孚 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3).特指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格调或事物的动人色彩和风格。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子野 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 晏 欧 ,为 温 韦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 朱自清 《白采的诗》:“‘优生’的概念是早就有了的,但作者将它情意化了,比人更深入一层,便另有一番声色。”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而且--这些阔人,每个人还常常打着响亮的哈哈,似乎这声音才更加把客厅显得有声色了。”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我们约请 郭沫若 ,除慕名想一见外,就是想当面邀他加入文学研究会,以便把《文学旬刊》办得更有声色。”
(4).《诗·大雅·皇矣》:“帝谓 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孔颖达 疏:“不大其音声以见於颜色而加人,不以年长大以有变革於幼时。”后遂以“声色”为疾言厉色之意。礼记·中庸:“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八:“﹝ 李天生 ﹞与 顾寧人 讲韵学不合,加以声色。”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我说拂袖而去,这倒并不是修辞,因为 徐寿轩 临走的时候曾经和我动过声色。”
(5).谓争吵。魏书·洛南王匡传:“后因与太常 刘芳 议争权量,遂与 肇 声色。”魏书·儒林传·李业兴:“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駡。”
(6).泛指说话声音和脸色。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常日有不乐,未尝破声色。”红楼梦第四九回:“今儿 湘云 如此説了, 宝釵 又如此答,再审度 黛玉 声色,亦不似往日,果然与 宝釵 之説相符,心中甚是不解。”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先生待我完全就跟自己的嫡亲的女儿一样,丝毫也没有过什么苟且的声色。”
(7).指相术。常据被相者的声音颜色以揣测其人的吉凶祸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文:“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
《漢語大詞典》:游冶(遊冶)
(1).出游寻乐。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玘》之三:“游冶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笑人游冶,傍青春那肯出香闺。” 清 黄景仁 《夜宿朝阳阁感怀龚梓树》诗:“当日思君此游冶,白袷春衫制都雅。”
(2).特指留连妓馆,追逐声色。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 章臺 路。” 宋 贺铸 《南乡子》词:“ 二十四桥 游冶处,留连,擕手娇饶步步莲。” 清 纳兰性德 《澹黄柳·咏柳》词:“长条莫轻折。 苏小 恨,倩他説。儘飘零、游冶 章臺 客。”
(3).犹放浪。 潘漠华 《冷泉岩》:“ 梅英 那时年纪正轻,人品既过得去,性子又游冶。”
(1).游荡娱乐。 唐 李白 《君马黄》诗:“共作游冶盘,双行 洛阳 陌。”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柳絮堪撦,似飞花引惹纷纷谢,鶯燕调舌,此景宜游冶。”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张筵演剧,灯火通宵,亦少年游冶之乐也。”
(2).追求声色,寻欢作乐。 唐 白居易 《衰病》诗:“老辞游冶寻花伴,病别荒狂旧酒徒。” 后蜀 顾夐 《木兰花》词:“惆悵少年游冶去,枕上两蛾攒细緑。” 清 纳兰性德 《淡黄柳·咏柳》词:“长条莫轻折, 苏小 恨,倩他説,儘飘零,游冶 章臺 客。”
《漢語大詞典》:松气(鬆氣)
谓松林的声色气韵。指松林间的雾气清香。 南朝 梁 江淹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石林上参错,流沫下纵横。松气鑑青蔼,霞光鑠丹英。” 唐 孟郊 《陪侍御叔游城南山墅》诗:“松气清耳目,竹氛碧衣襟。”
(1).谓口气缓和。《醒世姻缘传》第九回:“不料 老计 父子説出话来,茁茁实实的没些鬆气。”
(2).谓软弱退让。 王吉呈 《女御史》:“不,不能这样松气!我半辈子向谁低过头?”
(3).犹松劲。如: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气。
《漢語大詞典》:静音
谓戒声色之娱。管子·内业:“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一说,音当作“意”。涤除一切尘俗之念。见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引 猪饲彦博 语。
《漢語大詞典》:卖笑(賣笑)
指娼妓或歌女以声色媚人,以换取钱财。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歌馆:“以至瓦市,各有等差,莫不靚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絃,摇荡心目。”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魏长生:“ 嘉庆 辛酉, 长生 復入都,其所蓄已荡尽,年逾知命,犹復当场卖笑……然婆娑一老娘,无復当日之姿媚矣。” 茅盾 《归途杂拾》四:“卖笑生涯的女子也在街上出现了,她们是和各机关同时回来的,帮着在这又一度遭劫的城市恢复起繁荣来。”
《漢語大詞典》:荒色
谓沉湎声色。北史·薛道衡传:“主上躬履恭俭,忧劳庶政; 叔宝 峻宇彫墙,酣酒荒色。”
分類:沉湎声色
《漢語大詞典》:声饮(聲飲)
犹言声色饮食。魏书·崔光传:“简费山池,减撤声饮,昼存政道,夜以安身。”
《漢語大詞典》:丸鼓
以铜丸击鼓。汉书·史丹传:“ 元帝 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后以“丸鼓”用作帝王耽好声色、荒于政事的典实。 唐 柳宗元 《感遇》诗之一:“徒嗟日沉湎,丸鼓騖奇音。”
《漢語大詞典》:靡漫
(1).指文风轻艳卑弱。宋书·乐志一:“其后《风》《雅》缺,而妖淫靡漫之声起。” 明 孙鑛 《与余君房论文书》:“文章之法,尽于经矣,皆千锤百炼而出者,至 子长 乃纵肆……后至 六朝 ,靡漫极矣。”
(2).美妙的声色。
(3).迷离彷徨貌。 明 刘基 《游云门记》:“多於山则深沉杳絶,使人憯悽而寂寥,多於水则旷漾浩汗,使人望洋而靡漫。”
《漢語大詞典》:厉言(厲言)
声色严厉地说话。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仇香 ﹞既而之田里,於众中厉言曰:‘此里当有孝子 陈元 ,今何在?’” 明 宋濂 《姑苏林君母墓铭》:“﹝吾母﹞事吾大父母,如子事父,敬吾父犹大宾,抚子与孙也,爱而能节以礼,其御媪媵也,未尝厉言暴色。”
分類:声色严厉
《漢語大詞典》:酣歌恒舞
语本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孔 传:“常舞则荒淫,乐酒曰酣,酣歌则废德。”后以“酣歌恒舞”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四回:“恬嬉如故,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处其上,酣歌恒舞,民怨沸腾,卒至鱼烂土崩,不可收拾。”亦作“ 酣歌醉舞 ”。 茅盾 《血战后一周年》:“不见他们朝朝暮暮酣歌醉舞么?”
《漢語大詞典》:撞钟舞女(撞鐘舞女)
见“ 撞鐘舞女 ”。
谓纵情声色,恣意行乐。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高臺深池,撞鐘舞女。”鐘,一本作“ 钟 ”。韩非子·说疑:“为人主者,诚明於臣之所言,则虽罼弋驰骋,撞鐘舞女,国犹且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