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天
(1).四方的天空。 唐 沈佺期 《从幸香山寺应制》诗:“岭上楼臺千地起,城中鐘鼓四天闻。” 唐 徐凝 《八月灯夕寄游越施秀才》诗:“四天净色寒如水,八月清辉冷似霜。” 宋 柳永 《少年游》词:“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2).即四禅天。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突厥寺碑》:“六合之内,存乎方册;四天之下,闻诸象教。” 唐 王维 《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开敷次第,连九冬之月;种类若干,多四天所雨。”参见“ 四禪天 ”。
(3).道教以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为四天。参阅云笈七籤卷二一。
《漢語大詞典》:四禅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诸天又分为四禅: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色究竟天为色界的极处。参阅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四六风(四六風)
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发病多在出生后四天至六天。如:孩子的脐带带进脏东西,得了四六风,抽死啦!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天
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罗天,共三十六重。见云笈七籤卷二一。魏书·释老志:“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亦作“ 三十六界 ”。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 玉皇 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漢語大詞典》:二十八天
佛教对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的统称。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若乃沉沉夜壑,浩浩世尘,莫不以兹玄符,承彼慧日,超於三千大千之世,游乎二十八天者哉!”参见“ 三界 ”。
《漢語大詞典》:三界
(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 唐 寒山 《诗》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三界里,有取总灾危。”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庄子 见道十三四, 列子 见道十七八,丁大法之未东,皆未脱离三界。”道教沿用其说而稍异。 唐 吕岩 《敲爻歌》:“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
(2).犹三届,三期。元史·选举志二:“都监歷三界,陞务使,一周岁为满,月日不及者通理。务使歷三界,陞提领。”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语。即三界中无色界第四天。此天没有欲望与物质,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论》:“无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处天,二名识处天,三名无所有处天,四名非想非非想处天。”亦省称“ 非想天 ”。 唐 刘言史 《登甘露台》:“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缠绵没了期。”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處)
佛教谓无色界第四天的禅定。诸天之最胜者。即非有想非无想定。《楞严经》卷九:“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法苑珠林卷九九引《新婆娑论》曰:“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参见“ 非想非非想处天 ”。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语。即三界中无色界第四天。此天没有欲望与物质,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论》:“无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处天,二名识处天,三名无所有处天,四名非想非非想处天。”亦省称“ 非想天 ”。 唐 刘言史 《登甘露台》:“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缠绵没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