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羲和
(1). 羲氏 和 和氏 的并称。传说 尧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乃命 羲 和 ,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注:“ 羲和 ,日御也。”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 甘水 之间,有 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渊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阳。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鬱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暉。” 李贤 注:“羲和,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后汉书·鲁恭传:“祖父 匡 , 王莽 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漢語大詞典》:曦和
即 羲和 。 羲氏 与 和氏 的并称。为传说中 尧 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汉 王充 论衡·是应:“ 尧 候四时之中,命 曦和 察四星以占时气。”
分類:羲和和氏
《漢語大詞典》:连城(連城)
(1).指毗邻的诸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亦有鬻繒屠狗轻猾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 宋 赵蕃 《施衢州除浙西提刑以诗寄饯》之二:“俾公按连城,此责亦重矣。” 清 王士禛 《兰溪丞徐君殉节诗》:“连城大帅竖降旛,独有微官死报恩。”
(2). 战国 时, 赵惠文王 得 和氏 璧, 秦昭王 寄书 赵王 ,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以“连城”指 和氏 璧或珍贵之物。 唐 欧阳詹 《瑾瑜匿瑕赋》:“终酬九年之积,不损连城之美。” 宋 赵蕃 《次韵徐季纯见贻》:“ 郑 人之璞 周 死鼠,昧者自谓怀连城。” 明 袁宗道 《刻〈文章辨体〉序》:“今天下人握夜光,家抱连城,类惮於结撰,传景輒鸣。” 明 陈子龙 《酬李司马萍槎先生》诗:“久瞻枢府重 明光 ,投我连城云锦章。”
《漢語大詞典》:姓氏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 秦 汉 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汉人希姓:“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者甚多,漫纪于此,以助氏族书之遗脱。”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 太史公 始混而为一。”
(2).指姓名。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 调皮骡子 砍了几个木橛,刮了一刮,用歪歪斜斜的字迹记下了他们的姓氏,插在他们的墓前。”
《漢語大詞典》:和氏(龢氏)
(1). 楚 人 卞和 (又称 和氏 )得玉璞于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后识焉。”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漢語大詞典》: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沈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分類:和氏璧
《漢語大詞典》:和璞
亦作“ 和朴 ”。 即 和氏 璧。亦借指美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周 有砥砨, 宋 有结緑, 梁 有县藜, 楚 有 和 朴。”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思荐寳以继佩,怨 和 璞之始鐫。” 唐 白居易 《三十四牧宰考课策》:“虽有 和 璞之真,不能识也。” 明 张居正 《七贤咏》序:“ 和 璞之緼玄巖,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寳之。”参见“ 和氏璧 ”。
分類:和氏美玉
《漢語大詞典》: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沈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分類:和氏璧
《漢語大詞典》:楚玉
指 楚国 宝玉 和氏 璧。亦用以比喻才能、才华。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摧落》:“姓字难教题甲榜,声名甚日满皇都?空怀 楚 玉,浪泣鮫珠。”
《漢語大詞典》:楚璧
即 和氏 璧。 明 何景明 《赠张合之秀才》诗之二:“ 卞生 怀 楚 璧, 郭隗 待 燕 金。”参见“ 和氏璧 ”。
分類:和氏
《漢語大詞典》: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沈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分類:和氏璧
《漢語大詞典》:随和(隨和)
(1).应和;附和。《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偏偏就有我们这些不挣气的督、抚去随和,他们的洋钱不够使,我们又特地买了机器,铸出洋钱来给他们使。”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二:“一人先唱,众声随和。”
(2).指应和、依附者。汉书·梅福传:“及 山阳 亡徒 苏令 之羣,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漢語大詞典》:隋和
隋侯 之珠与 和氏 之璧。皆为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 汉 班固 《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 隋 和 之珍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吾子苟知老农之小功,未喻面墙之巨拙,何异拾琐沙而捐 隋 和 ,向炯烛而背白日也。” 宋 王安石 《送石赓归宁》诗:“微诗等瓦砾,持用报 隋 和 。”参见“ 随珠和璧 ”。
《漢語大詞典》:随珠和璧(隨珠和璧)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
分類:和氏
《漢語大詞典》:赵玉(趙玉)
即 和氏 璧。 清 吴嘉纪 《嗟哉行赠钱烈士》:“ 隋 珠 赵 玉,挈还烈士。”参见“ 赵氏璧 ”。
分類:和氏
《漢語大詞典》:赵氏璧(趙氏璧)
亦作“ 赵王璧 ”。 和氏 璧的别称。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自山中所得宝玉。 战国 时,为 赵惠文王 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 秦昭王 曾恃强遗书 赵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蔺相如 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 赵 。“赵氏璧”遂以著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空班 赵氏 璧,徒乖 魏王 瓠。”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十:“夸作天下珍,却哂 赵王 璧。” 清 孙枝蔚 《旅兴》诗:“贵若 赵氏 璧,富若 猗顿 囷。”亦省称“ 赵璧 ”。 唐 方干 《送陈端公》诗:“ 随 珠此去方酬德, 赵 璧当时误指瑕。”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并诗》:“篇终有意责 赵 璧,穷国恐误连城归。” 明 沈鲸《双珠记·珠传女信》:“看此物既着神奇,如 赵 璧有完期。”
分類:和氏卞和
《漢語大詞典》:秦璧
指 和氏 璧。 秦昭王 曾致书 赵惠文王 愿以十五城易之,故名。 唐 韦嗣立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 魏 珠能烛乘, 秦 璧许连城。”参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類:和氏十五
《漢語大詞典》:赵氏璧(趙氏璧)
亦作“ 赵王璧 ”。 和氏 璧的别称。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自山中所得宝玉。 战国 时,为 赵惠文王 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 秦昭王 曾恃强遗书 赵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蔺相如 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 赵 。“赵氏璧”遂以著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空班 赵氏 璧,徒乖 魏王 瓠。”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十:“夸作天下珍,却哂 赵王 璧。” 清 孙枝蔚 《旅兴》诗:“贵若 赵氏 璧,富若 猗顿 囷。”亦省称“ 赵璧 ”。 唐 方干 《送陈端公》诗:“ 随 珠此去方酬德, 赵 璧当时误指瑕。”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并诗》:“篇终有意责 赵 璧,穷国恐误连城归。” 明 沈鲸《双珠记·珠传女信》:“看此物既着神奇,如 赵 璧有完期。”
分類:和氏卞和
《漢語大詞典》:奉璧
战国 赵惠文王 得 楚 和氏 璧, 秦昭王 致书 赵王 ,愿以十五城易璧。时 秦 强 赵 弱, 惠文王 恐 赵 予璧而 秦 不予城, 蔺相如 愿奉璧前往,曰:“城入 赵 而璧留 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 赵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即以“归赵”、“奉璧”等比喻物归原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兴儿 道:‘老兄不必着慌!银子是小弟拾得在此,自当奉璧。’”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那 谈尔音 看了看就嚷起道:‘这还了得!这个大柬断不敢当,奉璧!奉璧!’”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友人之代为清理废纸者,不遑细察,竟与他种信札,同遭毁弃,以致无从奉璧,实不胜歉仄。”
分類:和氏
《漢語大詞典》:和随(龢隨)
亦作“ 和隋 ”。 卞和 与 随侯 。亦谓稀世珍宝 和氏 璧与 随侯 珠。 汉 班固 《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 和 隋 之珍也。”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鐫嗟无勇, 和 随 有罪。”
卞和 与 随侯 。亦指稀世珍宝 和氏 璧与 随侯 珠。汉书·叙传上:“先贱而后贵者, 龢 随 之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