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拂拭  拼音:fú shì
1.除去尘埃。《南史。卷二七。殷景仁传》:「及将收湛之日,景仁便拂拭衣冠。」
2.将取物用时,必先拂拭尘垢,故拂拭可代指恩遇被擢用。唐。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國語辭典》:披拂  拼音:pī fú
吹拂、飘动。《庄子。天运》:「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一:「秋风一披拂,策策鸣不已。」
《漢語大詞典》:吹荡
吹拂。例如:微风吹荡着杨柳。
分類:吹拂
《漢語大詞典》:扬播(揚播)
(1).犹摇动。吕氏春秋·必己:“中河, 孟賁 瞋目而视船人,髮植,目裂,鬢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於河。” 陈奇猷 校释:“广雅·释言:‘播,摇也。’此文谓舟中之人尽因 孟賁 动摇而落入河中也。”
(2).吹拂。 明 李东阳 《〈马石田文集〉序》:“凝聚而为实,扬播而为芬。” 梁启超 《治始于道路说》:“然其道涂荒芜,几如沙漠,大风扬播,汚薶昼晦。”
分類:吹拂摇动
《國語辭典》:袅袅(嫋嫋)  拼音:niǎo niǎo
1.形容轻盈柔弱。《文选。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袅袅素女。」也作「袅袅」。
2.形容摇曳不定。汉。无名氏〈白头吟〉:「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筛筛。」也作「袅袅」、「袅袅」。
3.音调悠扬不绝。如:「馀音袅袅,三日不绝。」也作「袅袅」。
4.风动的样子。《楚辞。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作「袅袅」。
《國語辭典》:袅袅(裊裊)  拼音:niǎo niǎo
1.萦回缭绕的样子。如:「轻烟袅袅」。《南齐书。卷二八。苏侃传》:「情绵绵而方远思袅袅而遂多。」
2.形容轻盈柔弱。唐。杜牧 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也作「袅袅」。
3.形容摇曳不定。唐。李贺〈老夫采玉歌〉:「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也作「袅袅」、「袅袅」。
4.音调悠扬不绝。如:「馀音袅袅,绕梁三日」。也作「袅袅」。
《国语辞典》:晚风(晚风)  拼音:wǎn fēng
傍晚以后吹拂的风。
分类:吹拂黄昏
《國語辭典》:风度(風度)  拼音:fēng dù
1.风采仪态。《晋书。卷三七。宗室传。安平献王孚等传。史臣曰》:「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2.度量、气度。如:「虽然输了这场选举,他依然很有风度的向对方道贺。」
《國語辭典》:荡荡(蕩蕩)  拼音:dàng dàng
1.广大。《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2.平坦、平易。《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3.法度废坏的样子。《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國語辭典》:荡荡(盪盪)  拼音:dàng dàng
1.浮誇不实的样子。《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2.法度废坏的样子。如:「版版荡荡」。
《國語辭典》:荡漾(蕩漾)  拼音:dàng yàng
振动起伏,多用于指水波、声音。唐。李白〈惜馀春赋〉:「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也作「荡漾」。
《國語辭典》:荡漾(盪漾)  拼音:dàng yàng
振动起伏,多用于指水波、声音。如:「水波荡漾」。也作「荡漾」。
《漢語大詞典》:荡瀁(蕩瀁)
亦作“ 盪漾 ”。 波动貌。 唐 张说 《江山愁心赋寄子岳州作》:“江上之深林兮,杳冥蒙而不已。鸟为花兮猿为子,纷盪瀁兮言莫拟。” 明 张居正 《游衡岳记》:“五峰背拥,云海盪漾,亦胜境地。”
同“ 荡漾 ”。
(1).水波上下起伏。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王微〈养疾〉》:“北渚有帝子,荡瀁不可期。”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瀁。”
(2).思想、感情等起伏波动。 唐 李白 《愁阳春赋》:“荡瀁惚怳,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國語辭典》:澹澹  拼音:dàn dàn
1.水摇荡的样子。汉。曹操〈观沧海〉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2.恬静的样子。元。赵孟頫〈虞美人。潮生潮落何时了〉词:「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漢語大詞典》:含风(含風)
带着风;被风吹拂着。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 南朝 梁 虞羲 《见江边竹诗》:“含风自颯颯,负雪亦猗猗。” 宋 王安石 《次韵徐仲元咏梅》之一:“额黄映日明 飞燕 ,肌粉含风冷 太真 。” 宋 苏轼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漢語大詞典》:风枝(風枝)
(1).喻父母死亡,不得奉养。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慟甚风枝,悲深霜露。”参见“ 风树 ”。
(2).风吹拂下的树枝。 唐 戴叔伦 《客夜与故人偶集》诗:“风枝惊暗鹊,霜草覆寒蛩。”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南唐 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
《漢語大詞典》:风树(風樹)
《韩诗外传》卷九:“ 皋鱼 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后因以“风树”为父母死亡,不得奉养之典。晋书·孝友传序:“聚薪流慟,衔索兴嗟,晒风树以隤心,頫寒泉而沬泣,追远之情也。”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饌,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母王氏赠安人制》:“母仪邈矣,永怀风树之凄凉。”
《國語辭典》:飘洒(飄灑)  拼音:piāo sǎ
1.雨雪飘扬飞落。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泉岩雪飘洒,苔壁锦漫糊。」
2.事物自然生动而不呆板。如:「他给人的印象就是飘洒自在的样子。」、「这幅字确实飘洒奔放。」
3.浪荡。《金瓶梅》第六九回:「如今虽入武学肄业,年幼失学,家中有几个奸诈不级的人,日逐引诱他在外飘洒,把家事都失了。」
《漢語大詞典》:风漪(風漪)
(1).微风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纹。 唐 孟郊 《献襄阳于大夫》诗:“风漪参差泛,石板重叠躋。” 清 赵翼 《清明前二日寿菊士招同棕亭再可立堂诸公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诗:“ 红桥 南北渺风漪,处处名园互钩络。”
(2).借指竹席。 宋 范成大 《谢龚养正送蕲竹杖》诗:“一声霜晓谩吹愁,八尺风漪不耐秋。” 宋 陆游 《乙夜纳凉》诗:“八尺风漪真美睡,故应高枕到窗明。”
《國語辭典》:翕习(翕習)  拼音:xì xí
1.威盛的样子。《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隆贵翕习,积富无崖,据巧蹈机,以忘其危。」《文选。左思。蜀都赋》:「亦以财雄翕习边城。」
2.亲近。《晋书。卷四八。阎缵传》:「贾谧小儿,恃宠恣睢,而浅中弱植之徒,更相翕习,故世号鲁公二十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