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耳力
听力。孟子·离娄上:“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养耳力者常饱,养目力者常顺。” 康濯 《腊梅花·最高兴的时候》:“她迎着手电的亮光,笑道:‘我一听就知道是你。’ 小吴 说:‘嚯,你好耳力噢!’”
分類:听力
《漢語大詞典》:耳性
(1).犹记性。指受告诫后能够牢记。红楼梦第二八回:“众人都道:‘再多説的,罚酒十杯!’ 薛蟠 连忙自己打了一个嘴巴子,説道:‘没耳性,再不许説了。’” 管桦 《闯台》:“要么我说你们怎么没耳性呢?”
(2).指听力。 清 龚自珍 《世上光阴好》诗:“玉茁心苗嫩,珠穿耳性聪。”
《漢語大詞典》:天聪(天聰)
(1).上天赋予人的听力。韩非子·解老:“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视,寄於天聪以听,託於天智以思虑。”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愿捨此秽耳,得彼天聪。”
(2).对天子听闻的美称。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冀陛下儻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唐 白居易 《贺雨》诗:“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名动天聪,被旨祝髮。”
《漢語大詞典》:善听(善聽)
(1).善于听察。 汉 刘向 说苑·权谋:“若使 中山 之与 齐 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 宋 秦观 《李泌论》:“臣闻有善听无良谋,有善谋无利势。天下之势,善谋之则无不利;天下之谋,善听之则无不良。”
(2).指听力好。 明 蒋鐄 《沆瀣子》:“雉善听,狼善视。”
《漢語大詞典》:耳音
听力:瞧你这~,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来了。
《漢語大詞典》:失聪(失聰)
失去听力。 郭沫若 《沸羹集·无题》:“平生一大恨事便是两耳失聪而又聋得不彻底。”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他人已糊涂,耳朵几乎失聪,眼睛几乎失明。”
分類:失去听力
《漢語大詞典》:具耳
鉴别韵律的听力。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
《漢語大詞典》:听力(聽力)
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如:听力减退;听力检查。
《漢語大詞典》:耳沉
听力较差。京剧《玉堂春·三堂会审》:“老爷我耳沉了,未曾听见。”
《漢語大詞典》:残疾人
因视力、听力、语言、肢体、器官、智力等生理、心理缺损或功能方面障碍,丧失劳动能力而影响生活、学习、工作的人。
《漢語大詞典》:听而不闻(聽而不聞)
(1).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以“听而不闻”谓听了与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或漠不关心。镜花缘第九十回:“这个大家都知,就只 再芳姐姐 一心只想学课,只怕是听而不闻。” 茅盾 《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 刘玉英 下面的话,他简直是听而不闻。”
(2).谓听力有限,不闻声响。管子·君臣上:“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 尹知章 注:“耳听有所极。”
《漢語大詞典》:彻听(徹聽)
(1).形容听力极强,无所不闻。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自不若斯,则非洞视者安能覿其形,非彻听者安能闻其声哉?”
(2).犹言上达尊听。表敬之辞。 明 李东阳 《再与方石先生书》:“尝寄诸公贺章,计已彻听。”
《漢語大詞典》:调准
使进入视野和听力范围之内(如通过望远镜或收音机);耳朵发现或收听到(无线电波或信号)
《漢語大詞典》:聤耳
中医病症名。以耳道流脓、听力障碍为主症。多发于儿童。可分虚实两类。实证类似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虚证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污水灌耳、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经络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等所致。治疗可根据虚实分别采取滋阴降火或祛风火、利肝胆、清湿热的方法,也可用药汁或药粉滴撒外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耳:“耳痛是风热,聤耳是湿热。”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耳:“人牙灰,吹五般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