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发愤(發憤)
(1).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发愤忘食(發憤忘食)
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欣欣然发愤忘食,日新其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
分類:勤奋
《漢語大詞典》:衔恨(啣恨)
含恨;怀恨。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臣内省视气力羸劣,日夜寝剧,终不望復见闕庭,奉承帷幄,辜负重恩,衔恨黄泉,言之絶肠。”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昔曾诣 康 , 康 不见,使主簿接之。 策 尝衔恨。” 宋 苏轼 《问答录·与佛印嘲戏》:“既入,上适见之,状貌魁伟,遂赐披剃。 佛印 不得已而顺受,实非本意,亦颇衔恨。”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民之受屈愈甚,则衔恨愈深。” 峻青 《秋色赋·记威海》:“多少空有抗敌救国伟大抱负的忠勇之士,壮志不能得酬,而不得不衔恨以终。”
含恨;怀恨。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愿申九泉啣恨,千古睽离之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受贿诬奸,啣恨已久。每欲浼君,一为昭雪。”
分類:含恨怀恨
《漢語大詞典》:锁怨(鎖怨)
犹含恨。明史·周广传:“羣小献媚荧惑,致三宫锁怨,兰殿无徵。”
分類:含恨
《漢語大詞典》:含恨
怀恨。 南朝 梁简文帝 《拟古》诗:“忆人不忍语,含恨独吞声。” 前蜀 韦庄 《望远行》词:“欲别无言倚画屏,含恨暗伤情。”《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权 又加封 凌统 为承烈都尉, 统 只得含恨而止。”
分類:怀恨含恨
《漢語大詞典》:茹恨
饮恨,含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衔酷茹恨,彻於心髓。” 唐 薛调 《无双传》:“花牋五幅,皆 无双 真迹,词理哀切,叙述周尽, 仙客 览之,茹恨涕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茹恨黄泉,寃缠数世者,不知凡几。”
分類:含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