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头路(頭路)
(1).门路,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西游记》第四十回:“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揣,各处央人寻头路。”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现在的学校只有减人,毫不能说到荐人的事,所以已没有什么头路。”
(2).指合适的对象。《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我如今另寻一个头路去做新媳妇……你这妮子做个从嫁罢。”参见“ 头脑 ”。
(3).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头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看见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这么一句话,连一些头路也摸不着。”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伟 一看情形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路。”
(4).头发朝不同方向梳理后露出的纹路。《再生缘》第十九回:“头路分开齐似线,青丝巧挽髻时新。”
(5).谓等级最高。 老舍 《四世同堂》六四:“你要时常广播,你就会也到大茶楼和大书场去作生意,你就成了头路角儿。”
《漢語大詞典》:头脑(頭腦)
(1).脑袋。后汉书·酷吏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方纔在外面走动,很作了几个噁心,头脑子生疼,到了屋里,暖和多了。” 叶圣陶 《隔膜·潜隐的爱》:“二奶奶听到这句话,头脑如突受打击,岑岑地发胀。”
(2).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釤利筋骨轻。”《水浒后传》第六回:“我遁跡多年,未尝下山,并不接见一人,那里有甚么 虎峪寨 ,杀甚 冯指挥 ?好没头脑!”红楼梦第一一○回:“他头里作事,何等爽利周到,如今怎么掣肘了这个样儿!我看这两三天连一点头脑都没有,不是老太太白疼了他吗?” 老舍 《赵子曰》第四:“新青年有三畏:畏不强硬,畏不合逻辑,畏没头脑!”
(3).指合适的对象、人才。《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这里也几次问人来,却没这般头脑。”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待我去世后,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尽你心中拣择个好头脑,自去图下半世受用。”《水浒传》第八回:“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 林冲 误了贤妻。”参见“ 头路 ”。
(4).为首的人。《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 黄帝 做着个廝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儿带进大夫来?”《黄绣球》第四回:“却説那 张先生 是衙门里的刑书头脑,最有声势。” 叶圣陶 《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5).指物体顶端。 清 俞作梅 《潮州竹枝词》:“根鬚着处成连理,只是怪他头脑多。”
(6).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工夫,只在‘戒慎恐惧’与‘慎独’。但二者工夫,其头脑又在道不可离处。” 明 唐顺之 《与王体仁书》:“吾数年来日用操鍊中颇见古人学问头脑,四十年散乱精神儘从收拾。”
(7).底细,内情。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出走房门看时, 周三 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南陔 出车来,大家惊喜,只是不知头脑。”
(8).借口;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果然 莫翁 在 莫妈 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説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9).方言。指零碎物品。《何典》第七回:“无如那个痴囡,已於半月前偷了些衣裳头脑,逃走得不知去向。” 刘半农 注:“头脑犹言零碎。”
(10).见“ 头脑酒 ”。
《漢語大詞典》:三方
(1).三个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个地域。文选·张衡〈南都赋〉:“推 淮 引 湍 ,三方是通。” 李善 注:“三方,东、西及南也。”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昔三方之王也, 魏 人据 中夏 , 汉 氏有 岷 益 , 吴 制 荆 杨 而奄 交 广 。”北史·隋纪下:“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
(2). 太平天囯 避“皇”字讳,称三皇为三方。参见“ 三方五氏 ”。
《漢語大詞典》:三方五氏
太平天囯 避“皇”及“上帝”讳,称三皇五帝为三方五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噫,尔何不学之甚乎!三方五氏之称,恐是后人妄称。”
《漢語大詞典》:同方
(1).志向相同。亦指志向相同者。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逸周书·官人:“合志而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不疑。” 朱右曾 校释:“方,向,志之所向。” 宋 范成大 《次韵严子文旅中见赠》:“交情敢説同方友,句法甘从弟子员。”
(2).谓同在一体。文选·陆机〈演连珠〉:“是以天殊其数,虽同方不能分其慼;理塞其通,则并质不能共其休。” 刘孝标 注:“耳之与目,同在於身,而苦乐有殊,不能相救。”
(3).同在一地。 唐 张九龄 《与生公寻幽居处》诗:“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
《漢語大詞典》:雅言
(1).雅正之言。古时指通语,同方言对称。论语·述而:“、执礼,皆雅言也。” 杨伯峻 注:“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 刘师培 《文章源始》:“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自注:“ 仪徵 阮氏 曰:‘雅言者,犹今官话也。“雅”与“夏”通,“夏”为中国人之称,故“雅言”即中国人之言。’”
(2).指正确合理的言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諏善道,察纳雅言。”北史·魏纪二·太武帝:“ 萧何 之对,非雅言也。”
(3).高雅的言辞。 唐 孟郊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 清 章学诚 《方志立三书议》:“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与胥吏簿牘,皆不可用;然捨是二者,则无所以为史矣。” 陈毅 《开国小言》诗:“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
《漢語大詞典》:超过(超過)
(1).超出;高于。法苑珠林卷一○七:“﹝ 道朗 ﹞既从 进 ( 道进 )受,以为菩萨胜地,超过三乘。” 茅盾 《虹》第十章:“然后蓦地一片更大的闹响从隔壁人家传来,超过了这里的呶呶。” 秦瘦鸥 《秋海棠》十一:“这样就展开了一次几乎超过两小时的长谈。”
(2).越过同方向行进者,到其前面。 赵树理 《表明态度》三十:“这些人一会就赶上了他,都和他打着招呼就超过他的车先走了。”
《漢語大詞典》:易视(易視)
(1).改变看事物的角度。谓从不同方面观察。韩非子·八经:“参言以知其诚,易视以改其泽。” 陈奇猷 集解引 王先慎 曰:“易地而观,以考验其择守。”
(2).改变看法。汉书·鲍宣传:“復徵 何武 、 师丹 、 彭宣 、 傅喜 ,旷然使民易视,以应天心,建立大政,以兴太平之端。” 颜师古 注:“易,改也。”
轻视。 明 文徵明 《先君行略》:“虽在童稚,人不敢易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巡抚 元展成 易视 苗 疆,遽于十年设营驻兵。”
《漢語大詞典》:策应(策應)
从不同方面对敌作战,以与友军呼应。 宋 司马光 《论屈野河西修堡状》:“於五月五日彼处兵官引一千许人,夜开城门,径往 屈野河 西,前无探候,后无策应,中无部伍,但賫酒食,不为战备,以此逢敌,如何不败。”《三国演义》第七一回:“今闻 刘备 亲自领兵来取 汉中 ,可速奏 魏王 ,早发精兵猛将,前来策应。”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 清 军自得 汉阳 , 湖南 人士均愤不顾身,颇有灭此朝食之概,迭电各省,派兵赴 鄂 ,以资策应。” 峻青 《海啸》第四章:“这样,三支力量,就形成了犄角之势,既可以分别应付情况,又可以互相策应支援。”
《漢語大詞典》:八物
(1).用不同方法烹饪的八种精美食物。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郑玄 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2).犹八类。周礼·夏官·槀人:“矢八物皆三等,箙亦如之。”
(3).谓八卦。 宋 苏辙 《上两制诸公书》:“今夫者,圣人之所以尽天下刚柔喜怒之情,勇敢畏惧之性,而寓之八物。”
《漢語大詞典》:顺乡(順鄉)
随从乡俗。管子·四时:“赏赐赋爵,受禄顺乡。” 尹知章 注:“顺乡,谓不违土俗之宜也。”
谓随顺时月而依次居不同方位发布政令。文选·张衡〈东京赋〉:“规天矩地,授时顺乡。” 薛综 注:“乡,方也。言颁政赋常,随时月而居其方。” 刘良 注:“顺,随也。言班政赋教,必随时月而居其方。”
《漢語大詞典》:音撇
按基准音的自然比,用不同方式调谐一个音所产生的音调误差(不应大于80∶81)
自然音阶中较大一个全音和较小一个全音之间的频率差,相应的频率比为81/80
《漢語大詞典》:超车(超車)
从旁边超过前面同方向行驶的车辆。 蒋子龙 《机电局长的一天》:“ 老霍 眼睛贴在玻璃上,盯住前面奔驰的卡车。看了一阵,又叫 小万 超车。”
《漢語大詞典》:东劳西燕(東勞西燕)
喻离别。劳,伯劳。鸟名。语本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亦以“东劳西燕”比喻来自不同方向的同路人。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这人莫不是也要搭 西伯利亚 铁路去游学,和我们恰做个东劳西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