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骨(風骨)
(1).指人的品格,性格。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 姚兴 覩之而醉心, 宋祖 闻之而动色。”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以公名家子,又 后唐 之出也,且风骨俊秀,异乎诸孤。” 胡先骕 《诗别萧叔絅燕京》:“ 萧郎 二十风骨奇,崭然头角何嶷嶷。”
(2).指刚正的气概。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论:“ 文襄 诸子,咸有风骨。”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文恭 少年浑涵端重, 文达 正当以风骨勖之,何反虑其过刚?殊不可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3).古典文艺理论术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怡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4).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唐 陈子昂 《〈修竹篇〉序》:“ 汉 魏 风骨, 晋 宋 莫传。”
(5).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品藻:“ 许景先 之文,如丰肌腻理,虽穠华可爱而微少风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总论》:“ 唐 人五古凡数变,约而举之,夺 魏 晋 之风骨,换 梁 陈 之俳优。”
(6).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曹不兴:“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臮 《述书赋下》:“ 开元 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嶸。”
《漢語大詞典》:短歌
日文五行诗的固定形式,其第一行与第三行各有五个音节,其它各有七个音节
形式短小的汉语古典歌行诗
《漢語大詞典》:心性
(1).性情;性格。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 柳永 《红窗睡》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红楼梦第七一回:“ 周瑞家的 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 王夫人 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 秦兆阳 《选举》:“她是知道儿子的心性的。”
(2). 中国 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 、 朱熹 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 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 清 初 王夫之 和后来的 戴震 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 宋 明 理学。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参见“ 理学 ”。
《漢語大詞典》:理学(理學)
(1). 宋 明 儒家 周敦颐 、 邵雍 、 张载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 陆九渊 、 王守仁 等的哲学思想。 宋 儒致力阐释义理,兼谈性命,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 明 儒则断言“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理度议谥:“ 理宗 未祔,议諡……遂拟曰‘理’。盖以圣性崇尚理学,而天下道理最大,於是人无间言。” 元 刘将孙 《题阁皂山〈凌云集〉》:“近世 周益公 之辞藻, 朱文公 之理学, 杨诚斋 之风节,与人交皆不数数,独为 阁皁 笔墨,先后辉映,其缠绵倾倒如此。”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自惭理学名儒。”
(2).教学上理科的旧称。
《漢語大詞典》:引子
带领幼雏。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1). 宋 元 各种说唱艺术演唱时的第一个曲子的泛称。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车驾幸学:“驾至 纯礼坊 ,随驾乐部,参军色念致语,杂剧色念口号,起引子,导驾至大成殿櫺星门。”
(2).指戏曲中重要脚色登场时的第一个曲子,大都介绍剧中的规定情境。如《琵琶记·高堂称庆》《瑞鹤仙》《牡丹亭·游园》《绕池游》。近代京剧等则常用有唱有念的韵文。今亦指某些乐曲的开始部分,有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等作用。
(3).古典小说的开端部分。或用诗词,或用小故事,以引出正文。话本的引子称为“入话”,一般也叫“楔子”。 胡适 《中国章回小说考·〈红楼梦〉的凡例》:“‘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以下一长段,在 脂 本里,明是第一回之前的引子。”
(4).中医在处方末尾所加的药引,能加强药剂的效力。 元 无名氏 《薛苞认母》第二折:“我要吃一服儿药,可无引子,你去东庄姑姑家取些蜜来做引子。”红楼梦第八三回:“﹝ 王太医 ﹞又将七味药与引子写了。”《老残游记》第三回:“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八味药,鲜荷梗做的引子。”
(5).向导,带路的。《西游记》第八二回:“你两个牵着马,挑着担,我们跟着那两个女怪,做个引子,引到那门前,一齐下手。”
(6).由此引起彼的事物;导火线。红楼梦第六二回:“我们并没有多吃酒,不过是大家顽笑,将酒作引子。”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学生运动的引子, 山东 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
(7).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如:这一段话是下文的引子。如:我简单说几句做个引子,请各位发表高见。
《漢語大詞典》:志怪(誌怪)
记述怪异之事。古典小说的一类。盛于 魏 晋 、 南北朝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晋书·祖台之传:“撰志怪书行於世。” 唐 白居易 《〈禽虫十二章〉诗序》:“予闲居,乘兴偶作一十二章,颇类志怪放言,每章可致一哂。”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 晋 讫 隋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记载怪异之事。 清 王慧 《禹陵》诗:“铸金九土贡,誌怪八方经。”
《漢語大詞典》:五言诗(五言詩)
每句皆五字的诗体。形成于 汉 代,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其类别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排律。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絶时人。”亦省称“ 五言 ”。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然五言之兴,谅非夐古。” 唐 韩愈 《荐士》:“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论乐府与钱颐仲:“疑五言诸作,皆可歌也。”
《漢語大詞典》:古典
(1).古代的典章制度。汉书·王莽传中:“ 汉 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於古典,繆於一统。”隋书·地理志上:“﹝ 汉高祖 ﹞扫清祸乱,矫 秦皇 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踰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於 秦 。”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师製字有功於国,祀之自应古典,何必比之 孔 氏!”清史稿·礼志五:“与其附会古典,不如恪守成规。”
(2).古代典籍。后汉书·樊準传:“﹝ 孝明皇帝 ﹞庶政万机,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艺。” 三国 魏 应璩 《与王子雍书》:“足下著书不起草,占授数万言,言不改定,事合古典,莫不叹息之矣。”
(3).典故。 鲁迅 《花边文学·考场三丑》:“假使将那些考官们锁在考场里,骤然问他几条较为陌生的古典,大约即使不瞎写,也未必不缴白卷的。”
(4).古代流传下来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事物。 徐迟 《火中的凤凰》:“ 丁 家散出来的!那恐怕就是 旧山楼 所藏那部古典戏曲总集了!” 韩北屏 《双城记》:“除了缺少中世纪的古典建筑之外,那种悠闲的劲儿,和 瑞士 的 伯尔尼 差不多。”如:古典文化;古典文学。
《漢語大詞典》:前声(前聲)
古典戏曲用语。 元 明 杂剧的每支曲子须标明其所属的宫或调,同一折中宫调相同的各曲,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调名,其后各曲,则标“前声”或“前调”。
《漢語大詞典》:撺掇(攛掇)
(1).怂恿。朱子语类卷一二五:“ 子房 为 韩 报 秦 ,攛掇 高祖 入关。”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他那里口口声声,攛掇先生,不如归去。”《西游记》第三十回:“他怪我攛掇师父念‘紧箍儿咒’。” 鲁迅 《呐喊·社戏》:“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2).催逼;催促。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遂唤几箇小僂儸,传令教攛掇,隔着山门厉声叫:‘满寺里僧人听呵……得 鶯鶯 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你这边房子七八也待盖了,攛掇匠人,早些装修、油漆停当。”
(3).张罗,安排。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七出:“好姻缘,来辐凑,把你攛掇嫁一个好儿夫,那更效绸繆。”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你不知近日来宅院中小娘子要嫁得紧了,媒婆与他攛掇出门去,临行做对鞋谢媒婆。”《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一时庄家忙动,仗赖你娘子又好在厨房攛掇。”
(4).帮助。《水浒传》第二六回:“ 王婆 和那妇人谢道:‘难得 何九叔 攛掇,回家一发相谢。’”《平妖传》第十八回:“ 胡员外 大喜,拱手道:‘全仗学究扶持攛掇。’”
(5).古典戏曲乐器演奏术语。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请娘娘登盘演一回《霓裳》之舞……[正旦做舞][众乐攛掇科]”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三折:“再不去乔粧扮打拍攛掇,再不去戏臺上信口开合。”
《漢語大詞典》:邱坟(邱墳)
(1).传说中的上古典籍。即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亦泛指古代经典文献。 唐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述作爰备,邱坟咸纪。” 清 王韬 《〈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足不出里巷,目不覩邱坟。”
(2).坟墓。 清 徐志岩 《谒张文献祠》诗:“贬官 荆 楚 缘持正,遣祭邱坟为见机。”
《漢語大詞典》:实境(實境)
古典诗歌理论术语。真切实在的境界。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细写风物都可谓之实境。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实境》:“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寧近无远,寧朴无虚,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一涉议论,便是鬼道。”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其(指 文徵明 )文恬寂整飭,诗亦从实境中出,特调稍纤弱。”
《漢語大詞典》:邱索
指八索九邱。相传都是上古典籍。 明 李东阳 《〈嘉兴府志〉序》:“盖自天下之有书契,有坟典以明理道,纪政事,有邱索以象风气,名土物。”邱,一本作“ 丘 ”。 清 田从兴 《拟七德九功舞歌效乐天体》诗:“天纵聪明兼圣学,研精书史穷邱索。”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上古之文,莫知所始。坟典邱索,具目无书。”
分類:古典典籍
《漢語大詞典》:杂家(雜家)
(1). 战国 末至 汉 初折衷和糅合各派学说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亦指此派学者。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 墨 ,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唐 韩愈 《读〈仪礼〉》:“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方读百家,好杂家之言,未暇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荀子摄取诸家之说,创立自己的理论,已有杂家的气味。但真正说得上杂家的,还是吕氏春秋……书中力图综合 先秦 诸子,‘兼儒 墨 ’,‘合名法’,以‘见王治之无不贯’。”
(2).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类别。《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二七·杂家序》:“ 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於寥寥不能成类者,併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説者谓之杂学,辨証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説,旁究物理臚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凡六类。”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文献通考:“ 李匡乂 资暇集三卷,见卷二百十四杂家类。”
(3).指知识广博,对多种学科均有一定研究并能融会贯通的人才。相对于学科专家而言。 叶圣陶 《要做杂家》:“我说,咱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咱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
《漢語大詞典》:杂体诗(雜體詩)
古典诗歌正式体裁外之各种诗体。多从字形、句法、声律或押韵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不少为 汉 、 魏 、 六朝 时文人所创制。
《漢語大詞典》:后厅
住宅或旅店主要生活区背后的私用厅,通常为第二个客厅
古典式教堂内殿离大门最远处的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