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去留
(1).离去或留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其宫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咨其去留。”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判官》诗:“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二:“ 高大成 并不关心她们的去留。”
(2).指离去者或留下者。 元 刘忠之 《太常引·送郭复斋》词:“春风满路,堤边杨柳,难繫去留情。”
(3).取舍。 晋 陆机 《文赋》:“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本朝进士……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清 吴敏树 《〈归震川文别钞〉序》:“盖余心之所私喜者,而非以是为去留也。”
(4).犹成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 相 张 君……天下之事皆决於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 张 君,孺子岂有客习於相君者哉?”
(5).犹生死。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復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南史·隐逸传上·顾欢》:“达生任去留,善死均日夜。”
《漢語大詞典》:用舍(用捨)
亦作“ 用捨 ”。
(1).取舍。晋书·范弘之传:“ 比干 处三仁之中, 箕子 为名贤之首,后人用捨,参差不同。”旧唐书·颜真卿传:“ 真卿 请皇帝先謁王陵九庙而后还宫。宰相 元载 谓 真卿 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真卿 怒,前曰:‘用捨在相公耳,言者何罪?’” 明 张居正 《谢召见疏》:“为祖宗谨守成宪,不敢以臆见纷更;为国家爱养人才,不敢以私意用舍。”
(2).指被任用或不被任用。 宋 苏轼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词序:“用捨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宋 苏轼 《沁园春·答曾舍人启》:“用舍皆天,孰知令尹之无喜。”
(3).见“ 用行舍藏 ”。
分類:取舍词序
《漢語大詞典》:用行舍藏
亦作“ 用捨行藏 ”。 论语·述而:“子谓 颜渊 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序〉:“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 吕延济 注:“言其道德於时,用之则行,捨之则藏。”晋书·刘乔传:“至人之道,用行舍藏。”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是以用捨行藏, 仲尼 独许於 颜子 。”亦省作“ 用舍 ”。后汉书·周黄徐姜等传赞:“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诚也。”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道无常名说》:“达有无之至理,适用舍之深机。”
分類:退隐
《漢語大詞典》:去就
(1).离去或接近;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庄子·秋水:“寧於祸福,谨於去就。”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序》:“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终始,自 尧 至 魏 ,凡九十餘人,虽执节若 夷 齐 ,去就若两 龚 ,皆不録也。” 宋 梅尧臣 《勉致仕李秘监》诗:“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且前并未受过天朝官爵恩典,何忍遽弃其官而来投顺乎?其中必大有所见,乃能如此去就也。”
(2).犹取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有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3).去留不定。常有离去之意。魏书·韩茂传:“先是, 河 外未宾,民多去就,故权立 东青州 为招怀之本。”新唐书·刘祥道传:“今任官率四考罢,官知秩满,则怀去就;民知迁徙,则苟且。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金史·逆臣传·完颜元宜:“ 世宗 即位於 辽阳 ,军中多怀去就。”
(4).举止行动。鹖冠子·道端:“受官任治,观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惧,足以知勇。”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范先 欲杀 畿 以威众。且观 畿 去就,於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餘人, 畿 举动自若。”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忽见波上有渔舟而来者,渐近,乃一老父,鬢眉皤然,去就异常。”
(5).指符合礼节的行动。犹体统。 唐 李商隐 《杂纂》卷上有“失去就”类列举“卸起帽共人言语;駡他人家奴婢”等十种不符合礼节的行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襄州 赵康凝 令公……路由 夏口 , 杜洪念 公郊迓,以主座逊之,遽尸其位。其不识去就,皆此类也。”诗话总龟卷十一引 宋 王直方 《直方诗话》:“ 郭功父 方与 荆公 坐,有一人展刺云:‘诗人 龙太初 。’ 功父 勃然曰:‘相公前敢称诗人,其不识去就如此!’”
《漢語大詞典》:从违(從違)
(1).依从或违背。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爰有 区子 荧荧暉,观以彝训或从违。”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示以彝训,或从或不从,故曰或从违。” 宋 文天祥 《至扬州·且行且止正依违》诗序:“时晓色渐分,去数步,则 金 一边来牵住,回数步,则 杜 一边又来拖行,事之难从违,未有如此之甚者。” 明 文徵明 《送刘君元瑞守西安叙》:“人心有从违,君自视於此,果能皆副其意乎?”
(2).跟从或离去。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请斩赵忠定:“窃谓父子之閒,寧閒于存没;宾主之际,则在于从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尔等何竟昧於从违而不早图变计乎?”
(3).指境遇的顺逆。 宋 陈师道 《南丰先生挽词》之一:“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休。” 任渊 注:“ 南丰 仕宦不偶,晚得掌誥,以忧去,遂死。盖从违各半也。”
(4).谓取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歧异之处,便由我比较了 原白光 的日文译本以定从违,又经 素园 用原文加以校定。”
《漢語大詞典》:与夺(與奪)
(1).赐予和剥夺;奖励和惩罚。左传·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荀子·王制:“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后汉书·符融传:“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询访之,随所臧否,以为与夺。”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女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
(2).决定;裁决。三国志·魏志·明元郭皇后传:“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旧唐书·裴漼传:“ 琰之 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輒因中否而与夺之。”
(3).取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唐 白居易 《论考试进士事宜状》:“虽诗赋之间,皆有瑕病,在与夺之际,或可矜量。” 宋 王安石 《议服》:“礼之所与夺,刑之所生杀,皆於此乎权之。”
(4).得失。魏书·甄琛传:“臣子所求,便为议上,都不復斟酌与夺,商量是非。”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与夺不汩其神者,至粹者也。”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尚有议论与夺,或失此机会卒无休兵之期,如更有沮败则用何道?” 明 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卿远来兼南游》诗:“与夺得丧未足较,惟有一贫聊復尔。”
(5).褒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爱憎出於方寸,与夺由其笔端。”
《漢語大詞典》:心战(心戰)
(1).喻指对事物得失的取舍。史记·礼书:“自 子夏 ,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説,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梁书·何胤传:“既内絶心战,外劳物役,以道养和,履候无爽。”
(2).攻心之战。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亮 犹谓不然,以 謖 为参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3).心中恐惧而战栗。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师神貌严宿,瞻仰者则心战。” 宋 陈亮 《酌古论·孙权》:“诸侯观之,心战胆栗,始知将军为真英雄,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漢語大詞典》:畔援
亦作“畔换”。亦作“畔涣”。
(1).跋扈,专横暴戾。《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 郑玄 笺:“畔援,犹跋扈也。”汉书·叙传下:“ 项氏 畔换,黜我 巴 汉 。” 颜师古 注:“畔换,强恣之貌,犹言跋扈也。” 晋 陆云 《盛德颂》:“ 有项 畔换,不式王命。”新唐书·裴度传:“﹝ 度 ﹞及陛见,始陈二贼畔涣,受命无功。”
(2).取舍;求取。 宋 张载 《正蒙·三十》:“圣人于物无畔援,虽 佛肸 、 南子 ,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尔,不为已甚也如是。” 明 唐顺之 《答吕沃州书》:“兄云山中无静味,而欲闭门独卧以待心志之定,即此便有欣慕畔援在矣。”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二:“然治平至於人人可奢,物物可贵,即无所用其歆羡畔援,相与两忘而咸归於淡泊。”
(3).违离,改易。 宋 王安石 《谢公墩》诗:“万事付鬼籙,耻荣何足论。天机自开闔,人理孰畔援。”
《漢語大詞典》:留放
取舍。指选用人员时的录用与不录用。新唐书·选举志下:“ 杨国忠 以右相兼文部尚书,建议选人视官资、书判、状迹、功优,宜对众定留放。”
《漢語大詞典》:救夺(救奪)
犹取舍。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其宽猛迭用,犹质文循环,必稽其弊而矫之,是宜审其救夺尔。”救夺,一本作“究夺”。
分類:取舍
《漢語大詞典》:取遣
(1).犹取舍。后汉书·方术传序:“意者多迷其统,取遣颇偏,甚有虽流宕过诞亦失也。”
(2).遣发。 晋 王羲之 《云子帖》:“昨信未即取遣,适得 孔彭祖 书。”
分類:遣发取舍
《漢語大詞典》:弃择(棄擇)
犹取舍。 唐 孙过庭 书谱:“代传 羲之 与 子敬 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疎,意乖言拙……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分類:取舍
《漢語大詞典》:剪裁
(1).制作衣物时,按一定尺寸或式样剪断裁开。 五代 和凝 《春光好》词:“玉指剪裁罗胜,金盘点缀酥山。” 清 黄景仁 《都门秋思》诗之三:“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十章:“衣服虽是粗布,可是剪裁的很合体。”
(2).泛指制作安排。 明 刘基 《长相思》诗:“桃花开,李花开,小白长红 越 女腮,春风巧剪裁。” 郭小川 《花纹歌》:“山水林田纹路美,自是能工巧匠作剪裁。”
(3).指文艺创作过程中对题材的取舍安排。 唐 郑谷 《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剪裁成几篋,唱和是谁人。” 宋 陆游 《细雨》诗:“年来百事非平昔,信手题诗嬾剪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病:“二联中用四典,亦不见其重叠,此又剪裁之妙。”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我的特写基本上是用文字从事的素描写生,艺术加工主要是在剪裁上。”
(4).特指删减。 清 何琇 樵香小记·晋重:“若诗文剪裁名姓,以就声律,如 干木 、 葛亮 、 方叔 、 马卿 诸称之类,则自古有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今存者三卷曰世説新语,为 宋 人 晏殊 所删併,於注亦小有剪裁。”
《漢語大詞典》:裁剪
亦作“ 裁剪 ”。
(1).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一定的尺寸裁开。南史·梁纪上·武帝上:“公家织官纹锦饰,并断仙人鸟兽之形,以为褻衣,裁翦有乖仁恕。” 宋 周邦彦 《齐天乐·秋思》词:“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元 陈高 《种橦花》诗:“缉治入机杼,裁翦为衣裳。”
(2).引申为修剪。 唐 曹唐 《病马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诗之四:“欲将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铰刀。”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三:“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3).比喻对事物的取舍安排。 唐 杜牧 《自遣》诗:“遇事知裁翦,操心识卷舒。” 清 曹寅 《竹村大理寄洋茶滇茶二本置西轩中花开索诗漫题》诗之二:“漫山百卉无边幅,裁翦东风恐未匀。”
(4).特指写作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宋 秦观 《调笑令》词:“ 谢郎 巧思诗裁翦,能动芳怀幽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这不过是駢四儷六裁剪的工夫,只要字面工整富丽,那怕不接气也不要紧的,这更容易了。”
(5).比喻割裂拼凑。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论小学书流别》:“逮至晚近,胸无独见,意欲垂文。於是 秦 相《吕览》,书悬国门; 淮南 《鸿烈》,文成众手。大都剽剟儒 墨 裁剪道法,説杂九流,义非一贯,小学支流,亦犹是矣。”
《漢語大詞典》:取舍(取捨)
亦作“ 取捨 ”。 择用与弃置;选择。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汉书·贾谊传:“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 颜师古 注:“取谓所择用也,舍谓所弃置也。”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再入启》:“强足以济艰难,勇足以断取捨。” 黄宗英 《美丽的眼睛》:“光明啊,你的记忆储存很别致,取舍也鲜明。”
亦作“ 取捨 ”。 行止。荀子·荣辱:“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使其取舍进退一以至公而不扬人闇昧之失,以显其讁,亦何不可之有哉。”
《漢語大詞典》:与其(與其)
连词。在比较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舍时,“与其”用在舍弃的一面。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寧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楚辞·九辩》:“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寧穷处而守高。”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有了钱,与其这样化的吃力不讨好,我倒不如拿来孝敬点给叔公了。”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错了,与其说我怕你,不如说我怕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