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去取
舍弃或保留。公孙龙子·白马论:“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宋 朱淑真 《读史》诗:“笔头去取万千端,后世遭它恣意瞒。” 郭沫若 《集外·鼎》:“编辑者对于作家的文字有去取之权,这是他的正当权利。”
《漢語大詞典》:定夺(定奪)
(1).决定事情的可否与去取。 宋 范仲淹 《奏辩陈留移桥》:“既闻差 王礪 重行定夺,遂令人探问移与不移。”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你父子们有甚不相和,倒着俺定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今日正有人间儿女英雄一桩公案该当发落,请旨定夺。” 郭沫若 《创造十年》二:“所以在瞬息之间事情便定夺下来了。”
(2).引申谓主意、主张。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我劝你所作依公莫太过,投至得到我根前问个定夺,讨个提掇,决个死活。”
《漢語大詞典》:裁定
(1).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后汉书·卢植传:“﹝ 卢植 ﹞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谬误:“朝廷郊庙礼仪,多委 彭年 裁定。” 鲁迅 《书信集·致杜衡》:“我的短文,一并寄上。能用与否,尚乞裁定为幸。”
(2).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就程序问题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漢語大詞典》:通榜
亦作“ 通牓 ”。 唐 时科举不糊名,由主试者定去取。试前,有预列知名之士,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谓之“通榜”。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通榜:“ 贞元 十八年, 权德舆 主文, 陆傪 员外通榜帖, 韩文公 荐十人於 傪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韩文公荐士:“ 唐 兴科举之柄,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之助,谓之通榜。”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
《漢語大詞典》:何去何从(何去何從)
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去取。《楚辞·卜居》:“寧与黄鵠比翼乎?将与鸡鶩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为仁由己,匪我求蒙。谁毁谁誉?何去何从?” 徐迟 《牡丹》:“他考虑了好久,何去何从。 台北 ? 香港 ? 里约热内庐 ? 纽约 ?长叹短吁了好几月。”
《漢語大詞典》:道听耳食(道聽耳食)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