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本初
原初;原始。常指古代淳朴之风。 宋 司马光 《稷下赋》:“诚能拨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彼品物,威加海隅。” 清 魏源 《偶然吟为和师感兴诗而作》之七:“去国日以远,本初日以还。”
《漢語大詞典》:太虚
(1).谓空寂玄奥之境。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 崐崙 ,不游乎太虚。”红楼梦第一二○回:“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清 陈梦雷 《去者日以疏》诗:“冥心归太虚,天地与同寿。”
(2).指天,天空。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太虚,谓天也。”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二:“壮志弥激烈,气欲凌太虚。”
(3).谓宇宙。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我之所久,莫过 轩 羲 ;而天地之在彼太虚,犹 轩 羲 之在彼天地。” 唐 陆龟蒙 《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
(4).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於天地之间。”
《漢語大詞典》:太极(太極)
(1).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易·繫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籤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漢語大詞典》:太真
(1).原始混沌之气。文选·傅毅〈舞赋〉:“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李善 注:“太真,太极真气也。”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真剖割,通之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精专,是名阴阳。”
(2).仙女名。云笈七籤卷九八:“ 太真夫人 者, 王母 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 婉罗 ,字 勃遂 。”
(3). 唐 杨贵妃 号。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唐 罗隐 《牡丹》诗:“日晚更将何所似, 太真 无力凭栏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鶯鶯 ﹞有倾国倾城之容, 西子 、 太真 之颜。” 明 杨珽《龙膏记·邪萌》:“丰若有餘,柔若无骨,嘖嘖 太真 、 飞燕 ,旷世兼长。”
(4).道教称黄金为太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金﹝释名﹞引 陶弘景 曰:“仙方名金为太真。”
《漢語大詞典》:元元
(1).百姓;庶民。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高诱 注:“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 李贤 注:“元元,谓黎庶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九:“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清史稿·圣祖纪二:“从前逋欠,一概豁除。用称朕子惠元元至意。”
(2).善良。汉书·文帝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颜师古 注:“元元,善意也。”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两汉用人人元元字:“元元二字,考之六经无所见,而《两汉书》多用之……予谓元元者,民也。而上文又言元元之民,元元黎民,元元万民,近於复重矣。故 颜 注:‘或云,元元,善意也。’”
(3).原始,物之本源。 唐 李咸用 《大雪歌》:“应是 羲和 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
(4).谓推究原始。 清 吴履泰 《读书一章示诸童子》诗:“元元復本本,千载穷冥搜。”
(5).指 老子 。 唐 追崇 老子 为 玄元皇帝 ,故称。 唐 颜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铭》:“穠矣公主! 元元 之绪,圣皇之孙, 肃宗 之女,今上之妹,生人之矩。”
《漢語大詞典》:太素
(1).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 汉 班固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陈书·高祖纪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
(2).引申为天地。 三国 魏 曹植 《神龟赋》:“忽万载而不恤,周无疆於太素。”
(3).朴素,质朴。《淮南子·俶真训》:“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 汉 班固 《幽通赋》:“皓尔太素,曷渝色兮。” 汉 班固 《东都赋》:“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服:“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问紈綺。”
《漢語大詞典》:洪濛
1.迷蒙。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曹 魏 改奏 文帝 所赋《西山一何高》,言仙道洪濛不可识。” 唐 修睦 《秋台作》诗:“到头归去是,免使叹洪濛。”
2.指太空,宇宙。 唐 张乔 《试月中桂》诗:“与月转洪濛,扶疏万古同。” 明 陈子龙 《昆明池治水战歌》:“旋风捲土移洪濛,劫灰飞尽羵羊舞。”
3.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清 吴伟业 《退谷歌》:“无乃此世非洪濛,元气茫茫鬼神凿。”
4.指原始、不发达状态。 铁铮 《政府说》:“远者辽矣,近观吾境,始则洪濛,继则开化,进而文明,循兹以逝,人类将絶灭,地球将消融。”
《漢語大詞典》:太始
(1).古代指天地开辟、万物开始形成的时代。列子·天瑞:“太始者,形之始也。” 张湛 注:“阴阳既判,则品物流形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漠之初。”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序:“太始太素,荒淫造化之初。” 清 戴名世 《睡乡记》:“睡乡者,莫知其处。或曰‘太始之初,六合之外’。”
(2).引申为原始。 严复 《原强》:“然而此皆后天之事,因夫自然,驯致如是,而非太始生理之本然也。”
《漢語大詞典》:太祖
(1).诗·周颂·雝序:“《雝》,禘大祖也。” 郑玄 笺:“大祖,谓 文王 。”后世通称开国皇帝曰太祖。如 三国 魏 追尊 曹操 曰 太祖 武皇帝 , 晋 追尊 司马昭 为 太祖 文皇帝 。 宋 以后封建王朝,皆追尊王朝的始建者为太祖。如 赵匡胤 称 宋太祖 , 朱元璋 为 明太祖 等。
(2).事物的原始。文子·道原:“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漢語大詞典》:返朴(返樸)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状态。 元 揭傒斯 《赠陈尊师归江东》诗:“永言归山中,返朴从所如。”
归于质朴。 唐 薛能 《升平词》之十:“文章惟返朴,戈甲尽生尘。”
《漢語大詞典》:妙有
(1).道家指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老子》曰:‘道生一。’ 王弼 曰:‘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以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 唐 李白 《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2).佛教指非有之有。与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对。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法身义》:“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景德传灯录·荷泽大师〈显宗纪〉:“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漢語大詞典》:大朴(大樸)
大樸(dà pǔ):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昔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於上,民无竞於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祗为读此书,大朴难久存。”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拨弃组绣,考击金石,洗削纤巧,完补大朴。”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铭》:“呜呼!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参见“大朴(tài pǔ)”。
大朴(tài pǔ):谓原始质朴之大道。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刘良 注:“大朴,大道也。”一本作“ 太朴 ”。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漢語大詞典》:太朴(太樸)
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正如雷尊象鼎,虽丹碧烂然,而太朴浑沦之气,非鬼工匠手所能拟议。”参见“ 大朴 ”。
见“ 大3朴 ”。
《漢語大詞典》:大朴(大樸)
大樸(dà pǔ):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昔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於上,民无竞於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祗为读此书,大朴难久存。”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拨弃组绣,考击金石,洗削纤巧,完补大朴。”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铭》:“呜呼!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参见“大朴(tài pǔ)”。
大朴(tài pǔ):谓原始质朴之大道。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刘良 注:“大朴,大道也。”一本作“ 太朴 ”。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漢語大詞典》:蒙昧(矇昧,濛昧)
(1).昏昧;愚昧。晋书·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唐 罗隐 谗书·市赋:“始先生以踊屨之讥革寡人之非,今先生以交易进退祛寡人之蒙昧。”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理学一:“儿童初学,蒙昧未开,故瞢然无知。” 孙中山 《兴中会宣言》:“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2).犹朦胧;迷糊。 唐 孟郊 《卧病》诗:“倦寝意蒙昧,强言声幽柔。”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蒙昧也人生,霎时间浮光掠影。”
(1).目不明。 汉 蔡邕 《瞽师赋》:“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穷忽以鬱伊。”
(2).未开化的原始状态。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昔在鸿荒,矇眛肇初,三皇应籙,五帝承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教育泛论》:“处文明灿烂之世界,而犹欲袭用矇昧之旧俗,是非颠倒,孰有过於是者乎!”
濛昧:迷茫,昏暗。 晋 张载 《霖雨》诗:“零雨餘旬朔,濛昧日夜坠。”
《漢語大詞典》:椎轮(椎輪)
(1).原始的无辐车轮。亦以指栈车。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轮之质?” 吕向 注:“椎轮,古栈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夫 汉 儒以训詁专门, 宋 儒以义理相尚。似 汉 学粗而 宋 学精,然不明训詁,义理何自而知。概用詆排,视犹土苴,未免既成大輅,追斥椎轮;得济迷川,遽焚宝筏。” 严复 《救亡决论》:“第即使其説诚然,而举划木以傲龙驤,指椎轮以訾大輅,亦何足以助人张目,所谓詬弥甚耳。”
(2).比喻事物草创。 唐 白居易 《白苹洲五亭记》:“盖是境也,实 柳守 滥觴之, 颜公 椎轮之, 杨君 繢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清 钱谦益 《〈草堂诗笺〉元本序》:“今年 长孺 以定本见眎,亟请鋟梓,仍以椎轮归功於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