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地里
(1).两地相距的里程。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 蜀 路江干窄, 彭 门地里遥。”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一行官兵已过 袁州 ,地里稍远。”元史·历志一:“又以西域、中原地里殊远,创为里差以增损之,虽东西万里,不復差忒。”
(2).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 唐 孙揆《灵应传》:“余素諳其山川地里形势孤虚,遂引军夜出,去城百餘里,分布要害。”
(3).指地理之学。新唐书·郑虔传:“ 虔 学长於地里,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戎众寡无不详。”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本朝《九域志》……乞选有地里学者重修之。”
(4).区域;区划。 汉 贾谊 新书·制不定:“以 高皇 之明圣威武也,既抚天下,即天子之位,而大臣为逆者,乃几十发,地里早定,岂有此变。”
《漢語大詞典》:地理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易·繫辞上:“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孔颖达 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汉书·郊祀志下:“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人物咸沦,地理昭著。”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旧唐书·隐逸传·孔述睿:“ 述睿 精於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誌》,时称详究。”元史·刘秉忠传:“至於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覃精 许 郑 ,尤长於地理。” 丁玲 《母亲》:“学堂里科目是很多的,国文、修身、地理、历史,总有十几门。”参见“ 地理学 ”。
(3).区域;区划。汉书·王莽传下:“ 莽 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实遴嗇,託以地理未定,故先赋茅土,用慰喜封者。”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地理广大,四海八方,遐远别域,略以难详。” 太平天囯 马之沄 《建天京于金陵论》:“ 金陵 地连 三楚 ,势控 长江 ,地理不为不延广矣。”
(4).地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角色与来人,到 临安府 寻他住处。”
(5).风水。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僧﹞ 文幼 薄能为诗,精阴阳地理。” 清 顾炎武 昌平山水记卷上:“皇后 徐氏 崩,上命礼部尚书 赵羾 以明地理者 廖均卿 等往,择地得吉於 昌平县 东 黄土山 。”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一:“我们家祖坟的地理,好是好,可惜其形不全。”
《漢語大詞典》:地理学(地理學)
(1).指风水之术。 宋 陆游 《智者寺兴造记》:“ 玘 植杖而四顾曰:‘知者之为寺,天造地设者至矣,而人事不能充焉,故于此。天其使我兴此地歟?’乃諏诸为地理学者,则其言与 玘 略同。”
(2).以地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
《漢語大詞典》:下路
(1).前方;路边。韩非子·十过:“ 韩 使人之 楚 , 楚王 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 韩 使者曰:‘报 韩君 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南史·谢灵运传:“后 秦 郡府将 宋齐 受使至 涂口 ,行达 桃墟村 ,见有七人下路聚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 齐 掩讨禽之。” 元 宫大挺 《七里滩》第三折:“见旗帜上月华日精,諕的些居民从速风迸,呈百般的下路潜藏无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
(2).犹言下江,指 长江 下游的地方。《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这番在下路脱了粮食,装回头货回家,正趁着顺风行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有个妹子,嫁与下路人,住在 前门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听见那两个戴方巾的説的都是些 萧山县 的话--下路船上,不论甚么人,彼此都称为‘客人’。”
(3).路为 宋 、 金 、 元 行政区划名, 元 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元史·选举志一:“﹝ 至元 六年﹞十二月,中书省定学制颁行之,命诸路府官子弟入学,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参见“ 上路 ”。
《漢語大詞典》:上路
(1).大路;通衢。汉书·枚乘传:“游曲臺,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儼驂騑於上路,访风景於崇阿。” 宋 宋庠 《入谒马羸不进》诗:“上路传呼万轂流,羸驂踏月五更愁。”
(2). 元 代称十万户以上的行政区域为上路。元史·百官志七:“诸路总管府, 至元 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衝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
(1).起程,动身。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兴王:“望星上路,犯风冒浪,兼行不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古盖言适远为陟,曰:‘若陟遐必自邇。’犹今人言上路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次早天色未明, 孙解官 便起来催促骡夫、脚子搬运银鞘,打发房钱上路。” 王西彦 《麻舅舅丢掉一条胳膊》:“等妈妈粗粗地梳完头,带起一个小包袱,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出门上路。”
(2).迷信说法,人死魂归阴府,因亦称死亡为“上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瑞姐 ﹞夹七夹八一路嚷去,明明要气 玉姐 上路。”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你好好去回絶了他,若还送聘礼来,就是逼我上路了。” 叶圣陶 《苦辛》:“她的结论是世间的寿数到头了,说不定今天明天就要上路。”
(3).指事情走上轨道,有秩序地开展。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工作还没有上路,我的估计是这样子的。”
《漢語大詞典》:外路
(1). 宋 代以后指各地方行政区划。宋史·河渠志二:“今公私财力困匱,惟朝廷未甚知者,赖先帝时封桩钱物可用耳。外路往往空泛,奈何起数千万物料、兵夫,图不可必成之功?”金史·世宗纪下:“命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职事官,举进士已在仕,才可居翰苑者,试制詔等文字三道,取文理优赡者补充学士院职任。”
(2).外地。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三折:“俺这外路打扮,其实没这异锦轻罗。”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听他説话,虽带点外路口音儿,却不侉不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但腾出了这后进房子,就应该收拾起来,招呼些外路客帮。”
《漢語大詞典》:关内(關内)
(1).地域名。与“关外”相对。(1)古代在今 陕西 建都的王朝,通称 函谷关 或 潼关 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史记·高祖本纪:“兴 关 内卒乘塞。” 唐 杜甫 《览镜呈柏中丞》诗:“ 渭水 流 关 内, 终南 在日边。” 茅盾 《雨天杂写之一》:“﹝ 秦 ﹞却采取了‘大秦主义’的民族政策,把六国的‘富豪’迁徙到 关 内,就为的要巩固‘中央’的经济基础,但是同时可就把各地的经济中心破坏了。”(2)今指 山海关 以西、 嘉峪关 以东一带地区。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十二:“ 黑龙江 的村是行政单位,等于 关 内各省的乡。”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 关 内的人并不吃高粱饭。这一定是 日本 人在 东北 给惯了囚犯这样的饭食,所以也用它来‘优待’关内的犯人。” 沙汀 《记贺龙》十六:“客人们的闲谈早已经开始了,话题是 东北 和流亡 关 内的 东北 同胞。”(3)旧称今 四川 康定 以东地区。
(2). 唐 行政区划名,为十道之一。 唐贞观 元年(公元627年)置。辖境相当今 陕西 秦岭 以北, 甘肃 祖厉河 流域、 宁夏 贺兰山 以东,和 内蒙古 呼和浩特 以西、 阴山 狼山 以南的 河套 等地。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一
进言;使接受意见。荀子·臣道:“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是事曓君之义也。” 杨倞 注:“内与纳同。”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五:“凡通言於上曰‘关’……汉书注曰:‘关説者,言由之而纳説。’是关与纳义相近。《书大传》:‘虽禽兽之声,犹悉关於律。’ 郑 注曰:‘关,犹入也。’入,亦纳也。”
《漢語大詞典》:地方
(1).古人的一种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再往后又是一院,神殿两层,上圆下方,象征古人想象中的‘天圆地方’。”
(2).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 明 唐顺之 《与陆东湖锦衣都督》:“賑荒供军之费,一无所出。 江 北军需,正额地方所供,计十六万。”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一个水灾,也不知伤了多少民田民命,地方大吏飞章入奏请帑。”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五:“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这里地方与“中央”相对。
(3).与“部队”相对,亦称“ 地方 ”。 谢觉哉 《向即将复员的同志说几句话》:“关于部队复员和地方安置工作的问题,我写过两篇文章。”
(4).本地,当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议论之间,只见许多人牵羊担酒,持花捧币,尽是些地方邻里亲戚,来与大郎作贺称庆。” 鲁迅 《〈二心集〉序言》:“《语丝》《奔流》,则常遭邮局的扣留,地方的禁止,到底也还是敷延不下去。”
(5).旧时的里甲长、地保。《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朱老三 ﹞叫起地方:‘有杀人贼在此,烦为一捉。’”《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地方呈明, 石知县 家财人口,变卖都尽。” 清 李渔 《玉搔头·错获》:“自家非别,乃是 饶州 府城裡面一个当官值役的地方是也。”儒林外史第五回:“他为出了一个贡,拉人去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份子。”
(6).某一区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尔国震於天威,即献 阿尔泰山 地方, 中国 受之,置驛设守有年矣。” 峻青 《海啸》第一章八:“这是他们出发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7).处所,地点。红楼梦第六八回:“只求妹妹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留我个站脚的地方儿。”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 祥子 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 何其芳 《回忆朱总司令》一:“据当地人民说,那个村子是传说的传奇式人物 窦尔墩 养马的地方,所以叫这个名字。”
(8).部分;部位。 鲁迅 《书信集·致叶紫》:“这一篇,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凡是唱口的地方总是要拖长声音唱。”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打开外科百宝囊,取出剪子,照着受伤的地方剪开裤子,看看伤口,用银针深深地探了一阵。”
《漢語大詞典》:五都
(1). 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漢語大詞典》:一屋
(1).一所房子。吕氏春秋·务大:“ 孔子 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
(2).满一间房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 下一领军,贪积已甚,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朱子语类卷二七:“恰如人有一屋钱,散放在地上。”
(3).古代田地区划,三夫为一屋。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顷。”原注引 邓展 曰:“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畮,於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畮; 汉 时,二百四十步为畮,古千二百畮,则得今五顷。”
《漢語大詞典》:冀州
(1).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两 河 间曰 冀州 。” 郭璞 注:“自东 河 至西 河 。”书·禹贡:“ 冀州 ,既载 壶口 。” 蔡沉 集传:“ 冀州 ,帝都之地,三面距 河 : 兗 , 河 之西; 雍 , 河 之东; 豫 , 河 之北。周礼·职方:‘ 河 内曰 冀州 ’是也。”
(2).指今 陕西 和 山西 间 黄河 以东, 河南 和 山西 间 黄河 以北, 山东 西北和 河北 东南部地区。
(3).自 汉 至 清 行政区划名。 汉武帝 时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 河北省 中南部, 山东省 西端和 河南省 北端。后代辖境渐小,治所亦迁移不一。
(4).古代称中原地区。《楚辞·九歌·云中君》:“览 冀州 兮有餘,横四海兮焉穷?”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二·女皇氏:“然后四极正, 冀州 寧。” 罗苹 注:“中国摠谓之 冀州 。”
《漢語大詞典》:州府
(1).州署收藏文书簿籍等的府库。礼记·内则:“州伯命藏诸州府。” 孔颖达 疏:“州府是州长之府藏。”
(2).州治。 唐 杜甫 《越王楼歌》:“ 绵州 州府何磊落, 显庆 年中 越王 作。” 仇兆鳌 注:“州府,府之州治也。”
(3).旧时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和府的合称。
《漢語大詞典》:五服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 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 周 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 郑玄 注:“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荷旃披毳,安知五服之仪!”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礼记·学记:“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孔 传:“五服,斩衰至緦麻之亲。” 孔颖达 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 黄麻子 道:‘同高祖还在五服之内,是亲的,不算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 雪渔 道:‘ 忠烈公 是五服之内的先伯。’”
《漢語大詞典》:民政
(1).犹政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汉和帝 时, 右扶风 鲁恭 ……徵博士侍中,车驾每出, 恭 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 宋 梅尧臣 《送杨浩秘丞入蜀》诗:“有母不得养,法当之远官。虽曰在民政,孝心寧得安。”宋史·真宗纪三:“戊辰,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2).民主政体。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然彼非真行民政耳,苟真行民政则进矣。”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但使 江 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3).今指包括选举、行政区划、地政、户政、国籍、民工动员、婚姻登记、社团登记、优抚、救济等项的国内行政事务。
《漢語大詞典》:二浙
宋 代行政区划 浙江东路 与 浙江西路 的合称。辖地约当今 浙江省 全境及 江苏省 长江 以南地区。 宋 陆佃 埤雅·释木:“今 江 、 湘 、二 浙 ,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鬱成雨。” 宋 朱彧 《萍州可谈》卷二:“ 高丽 人泛海而至 明州 ,则由二 浙 溯 汴 至都下,谓之南路。”
《漢語大詞典》:夷服
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 郑玄 注:“服,服事天子也。” 贾公彦 疏:“言夷者,以其在夷狄中,故以夷言之。”参见“ 九服 ”。
《漢語大詞典》:九服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沈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漢語大詞典》:野民
古代居于“六遂”之民。六遂, 周 代王城百里外至二百里内的行政区划。周礼·地官·遂师:“军旅,田猎,平野民,掌其禁令,比叙其事而赏罚。” 贾公彦 疏:“云‘平野民’者,谓遂师平正六遂之民,故云平野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