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侨民(僑民)
(1).指 东晋 南北朝 时流亡 江 南的北方人。宋书·孝武帝纪:“是岁,始课南 徐州 侨民租。”陈书·高祖纪上:“七月, 广陵 侨民 朱盛 、 张象 潜结兵袭 齐 刺史 温仲邕 。”
(2).泛指寄居外乡的人。新唐书·崔光远传:“ 肃宗 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復为京兆尹,遣到 渭 北募侨民。”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以兵代民役》:“ 建隆 二年以前代传置悉用民夫,至是詔募军卒代之。至三年正月,詔不得以逆旅侨民充递夫。”
(3).今称侨居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人。 萧红 《马伯乐》:“本来是 英国 捕房派的专车接他们的侨民的,别的国人也能坐到那车子上面,那是他们哀求的结果。”
《漢語大詞典》:北侬(北儂)
北方人。 前蜀 韦庄 《汉州》诗:“北儂初到 汉州 城,郭邑楼臺触目惊。”
分類:北方人
《漢語大詞典》:朔气(朔氣)
(1).北方之寒气。《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唐 骆宾王 《夕次蒲类津》诗:“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宋 王安石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宿雾纷纷度城闕,朔气凛凛吹衣裘。” 清 唐孙华 《春雨》诗:“尚餘朔气留葭管,终待和风变柳条。”
(2).节气。周礼·春官·太史“正岁年以序事” 唐 贾公彦 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皆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朔气在晦,则后月闰;中气在朔,则前月闰。”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 承天 法,日月五星,各自有元,交会迟疾,亦竝有差,裁得朔气合而已。”
(3). 北朝 的气势。宋书·恩倖传·徐爰:“中兴造创,资储未积,是以齐斧徘徊,朔气稽扫。”
(4).指北方人的气质。 陈衍 元诗纪事·嘲许敬仁:“盖 敬仁 颇尚朔气,习国语,乘怒必先以阿剌花剌等叱人。”
《漢語大詞典》:处暑(處暑)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八月二十三日左右。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 唐 陆龟蒙 《袭美题郊居十首次韵》之八:“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
(2).北方人称农历七月间的小蜻蜓为“处暑”。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漢語大詞典》:火坑
(1).烈火弥漫的坑堑。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隋书·五行志下:“ 大业 九年,帝在 高阳 , 唐县 人 宋子贤 善为幻术……鹰扬郎将以兵捕之,夜至其所,遶其所居,但见火坑,兵不敢进。”
(2).佛教语。六道轮回中,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苦最烈,佛经多譬为“火坑”。《法华经·普门品》:“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 观音 力,火坑变成池。”
(3).指争名夺利、放纵欲望而终将导致苦果恶报的场所。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以此推之,则知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莫向人间恋火坑,幻身浑似浮沤影。”
(4).喻极端悲惨的苦境。红楼梦第一回:“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两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邹韬奋 《我们的灯塔》:“劳苦大众无论由农村跑到城市,或由城市跑回农村,满地荆棘,都是火坑,真所谓‘走投无路’。”
(5).旧时喻指妓院。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三折:“他母亲狠似那双蟳蝎,心毒似两头蛇。呆汉,谁着你去火坑中将身子儿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我不幸自落火坑,晓得你们不肯舍我,我也逃不得死了。”《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不管做甚么丫头老妈子,我都情愿。” 瞿秋白 《人才易得》:“娼妓说她落在火坑里,还是想人家去救她出来。”
亦作“ 火坑 ”。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九:“京师火坑烧石炭,往往熏人中毒,多至死者。” 杨朔 《潼关之夜》:“他们耐不住寒冷,睡不惯火炕,吃不下小米。”
《漢語大詞典》:土炕
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一折:“土炕芦蓆草房,那里有绣纬罗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土炕:“北人以土为牀,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旧唐书·东夷·高丽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然煴火以取煗。’此即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恨海》第一回:“这家店,统共只有一间客房,房里又只有一张土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三章:“ 卢象升 坐在土炕上处理了一些公事。”
《漢語大詞典》:伧楚(傖楚)
(1). 魏 晋 南北朝 时, 吴 人以上国自居,鄙视 楚 人粗伧,谓之“傖楚”。因亦用为 楚 人的代称。宋书·殷孝祖传:“ 义兴 贼垂至 延陵 ,内外忧危,咸欲奔散。 孝祖 忽至,众力不少,并傖 楚 壮士,人情於是大安。”南齐书·王融传:“ 融 文辞辩捷……倾意宾客,劳问周款,文武翕习辐凑之。招集 江 西傖 楚 数百人,竝有干用。”北齐书·王琳传:“ 孝昭帝 遣 琳 出 合肥 ,鳩集义故,更图进取。 琳 乃缮舰,分遣招募, 淮 南傖 楚 ,皆愿戮力。” 清 吴伟业 《楚两生行》序:“有识之者曰:‘彼傖 楚 ,乃窃言是非,思有以挫之。’”
(2).指 楚 地方音。 清 黄遵宪 《杂感》诗:“我生千载后,语音杂傖 楚 。”
(3).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北史·王昕传:“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自谓模拟傖 楚 ,曲尽风制。推此为长,餘何足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我谓‘南人不復反矣’,傖楚何敢乃尔!必当有以报之!”
(4).粗俗。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曩 半塘老人 跋《藏春乐府》云:‘雄廓而不失之傖楚,醖藉而不流於侧媚。’余尝悬二语心目中,以赏会《藏春词》。”
《漢語大詞典》:当驾(當駕)
旧时北方人对御车者的称呼。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一世家子,喜为人御车,往来 齐 鲁 间……相识者遇之,呼曰‘当驾’则欣然,如呼字或称兄,则怒不答。”
《漢語大詞典》:穷头(窮頭)
穷人的首领。解放前北方人对革命干部的称呼。 井岩盾 《辽西纪事·基本群众》:“啊,你是八路军,快藏起来吧!后街还没走净,挨门挨户找穷头哪!”
《漢語大詞典》:地炕
又称火炕。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床。一般在室内的地上起灶,烧火做饭,烟火由火道通入炕下,利用余热取暖。比较讲究的人家,则在室内或室外掘一长方形的坑,于坑内砌灶,于地下引火至炕中专供取暖。不烧火时,坑上覆之以板。红楼梦第六四回:“於是大家躡足潜踪的进了镜壁一看,只见 袭人 和一人对面都歪在地炕上,那一头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谁知东次间有个炉坑,因天气凉起来了,趁老爷、太太不在家,烧了烧那地炕,怕圈住炕气,敞着炉坑板儿呢。那贼不知就里,一脚跐空,咕咚一声,掉下去了。”
《漢語大詞典》:北方人
北部地区(如中国、北欧或加拿大北部)的本地人或居民
北方的本地人或居民;尤指美国北方各州的本地人或居民
《漢語大詞典》:义和团(義和團)
清 末我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团体。原名“义和拳”,开始活动于 山东 ,不久扩展到北方各省。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义和团奋起抗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后在八国联军和 清 政府联合进攻下失败。参见“ 义和拳 ”。
《漢語大詞典》:义和拳(義和拳)
起自十九世纪初的我国以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群众为主体的民间结社,同白莲教和八卦教有源流上的关系。最初流行于 山东 、 河南 等地,采用白莲教的经典和教义进行宣传,以设拳厂、练拳术的方式组织群众。1896年在 山东 反对外国教会斗争中, 曹州 出现大刀会, 德州 一带则有 朱红灯 领导的义和拳。此后义和拳更利用设神坛、喝符水等活动,鼓舞群众不怕洋枪洋炮,进行反侵略斗争。1899年,改义和拳为义和团,逐步由 山东 扩展到 华北 各省。参见“ 义和团 ”。
《漢語大詞典》:暖炕
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冬天可烧火取暖。 熊塞声 《马莲花》诗之十七:“大姐进屋上暖炕,照着镜子喜洋洋。”
《漢語大詞典》:侨人(僑人)
(1). 东晋 南北朝 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为侨人。隋书·食货志:“ 晋 自中原丧乱, 元帝 寓居 江 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东晋 政权免除侨人赋税徭役负担的规定,吸引了大批北方的劳动人民渡 江 南下。”
(2).踩高跷的人。列子·说符“昔有异技干寡人者” 晋 张湛 注:“谓先侨人。”说文·人部“侨,高也” 清 桂馥 义证:“列子·说符篇‘异伎’ 张 注云‘侨人’;山海经·长股国 郭 注‘今伎家侨人象此。’ 馥 案:北方伎人足繫高竿之上跳舞,作八僊状,呼为高橇,当作此侨。”
《漢語大詞典》:蛮声獠气(蠻聲獠氣)
旧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说话的声气。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听不上蛮声獠气,倒敢恁烦天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