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西风(西風)
(1).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唐 李白 《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 扬子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送周求卓之任荥阳》词:“西风夕照,老鸦啼上枯树。”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趋向(趨嚮)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
(1).前往;前行。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正欲反迷,以寻生道;仓卒罔极,无所趍向。”朱子语类卷一一八:“只为他志已立,故求所以趋向之路。” 明 袁宗道 《读〈孟子〉》:“直是趋向无路,凑泊不得。”
(2).归向;趋附。汉书·韩延寿传:“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自 庄宗 至 洛阳 ,趋向者由径以希恩宠, 全义 不改素履,尽诚而已。”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屏山 在世,一时才士皆趋嚮之。”
(3).向往;崇尚。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六:“苟可以立风节,激贪懦,尊名义,昭大法者,吾趋向之,甚於嗜欲。”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俯而就之,使为子弟者读此,亦能感发志意,知所羡慕趋向,而有以成立,不陷於卑污苟贱,而玷辱其门户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秀才:“士人所趋嚮,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
(4).途径;方向。 唐 柳宗元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语次因道某平日读箇不识涂径,枉费心力。适得先生开喻,方知趋向。”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为学本知趋向,论修身须尽俭让温良。求仁未入 仲由 堂,安贫且卧 颜回 巷。” 清 刘大櫆 《祭吴文恪公文》:“食之诲之,导以趋向。谓昔朋游,今非所尚。”
(5).趋势。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天下忠愤之气日以沮丧,中原来苏之望日以衰息。岁月益久,污染渐深,趋向一背,不復可以转移。” 明 刘基 《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士有一身任社稷之安危,一言迴天下之趋嚮。”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天运有废兴,人心定趋向。”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二:“但是,历史的总趋向已经确定,不能改变了。”
(6).倾向。 清 方苞 《删定〈荀子〉〈管子〉序》:“盖使学者知二子之智乃以此自瑕,而为知道者所深摈,亦所以正其趋向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他觉得那公司比这里好,因为薪水多;他的心意完全趋向那公司了,空口劝留又有什么用!”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 1.志趣,志向。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虽无趣向慕贤圣,幸有心目知西东。” 宋 杨万里 《张魏公传》:“夫君子引其类而进,志在於天下国家而已。其道同,故其趋向亦同,何朋党之有焉。”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目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西湖佳话·放生善迹》:“生员的趋向不同,看得功名事小,生死事大。” 邹韬奋 《无所不专的专家》:“天下无万能的人,也很少一无所能的人(除非自己糟塌掉),倘知各就自己天赋能力的大小及趋向,加以培植……在社会则能因此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裨益。”
(2).意愿;好恶。旧五代史·唐书·盖寓传:“ 寓 性通黠,多智数,善揣人主情。 武皇 性严急,左右难事,无委遇者,小有违忤,即置於法,唯 寓 承颜希旨,规其趋向,婉辞顺意,以尽参裨。”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结宰相固为姦邪。然希意迎合,观人主趋向而顺之者,亦姦邪也。”《宦海》第一回:“百姓们的行为,却又跟着宦场的趋嚮。”
(3).行为;举止。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詔责 伸 言事不实,趋向不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大似百戏排场,子弟顰笑俱假。趋向由人,亦劳而少功矣!”
《漢語大詞典》:倾心(傾心)
(1).向往;仰慕。 南朝 梁 庾肩吾 《有所思行》:“悵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 唐 王勃 《送白七序》:“天下倾心,尽当年之意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半山咏扬雄:“ 水心 叶公 ,著习学记言,讥评古今,无全人矣,独於 雄 倾心焉。” 陈毅 《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词:“倾心甚,看回天身心,绝代风骚。”
(2).指男女之间钟情爱慕。 巴金 《家》十一:“二哥近来很倾心于 琴姐 ,他已经向我说过。”
(3).尽心;诚心诚意。后汉书·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后性敏给,倾心承接,称誉日闻。” 唐 元稹 《华三巫》诗:“使我倾心事尔巫,吾寧驱车守吾道。”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妾身虽在烟花之中,那些浮浪子弟,未尝倾心交往。” 徐迟 《地质之光》:“在座的一些同志便一个个告辞,退出了房间,知道他们要倾心长谈了。”
(4).指葵藋之类植物本性倾向于太阳。比喻忠贞不二。 唐 刘长卿 《游南园偶见在阴墙下葵因以成咏》:“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 明 何景明 《赠望之》诗之四:“孤葵慕太阳,倾心量不移。”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悟情》:“又何必作葵藿之倾心,杨花之飘荡耶!”参见“ 倾葵 ”。
《漢語大詞典》:倾葵(傾葵)
葵花倾向太阳。比喻忠诚。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论侠》:“孝道略尽,忠诚未孚,思欲报寸草之心,申倾葵之意。”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愿俱亡不负倾葵,肯偷生去学飞蓬?”参见“ 倾阳 ”。
《漢語大詞典》:偏向
(1).侧重,偏重某一方。朱子语类卷三六:“在中间便尽得四边,若偏向这一边,即照管那一边不得。” 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文艺趣味的偏向在大体上先天已被决定。最显著的是民族根性。”
(2).袒护,不公正。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不争着你箇 陈良佐 先登了举场,著人道我将你箇最小的儿偏向。”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你每偏向,怀二心,恐追究来不好。”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一:“这样没良心的人!你还要偏向他!”
(3).不正确的倾向。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反对不顾质量,专门追求合作社和农户的数目字的那一种偏向。” 峻青 《水落石出》:“现在有的庄已经出了这样一种偏向:只看到次要的表面上的敌人,却看不见主要的在暗地里操纵的敌人。”
《漢語大詞典》:中立
(1).中正独立。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孔颖达 疏:“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矫然。” 唐 白居易 《养竹记》:“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尔 李氏 狎邪而白坚贞之志,波靡而励中立之行,是则尤人所难者也。”
(2).在对立的各方之间,不倾向于任何一方。国语·晋语二:“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 韦昭 注:“中立,不阿君,亦不助太子也。”后汉书·荀彧传:“ 贡 与 邈 等分非素结,今来速者,计必未定,及其犹豫,宜时説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 李贤 注:“不令其有去就也。” 鲁迅 《书信集·致萧三》:“《现代》虽自称中立,各派兼收,其实是有利于他们的刊物。”
(3).指使中立,不倾向于一方。 刘少奇 《坚决粉碎顽固派的进攻》:“展开广泛的统战工作,以便争取与中立他们。”
(4).居中而立。大戴礼记·保傅:“故 成王 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宋史·乐志十三》:“圣子中立,臣工四环。”
《漢語大詞典》:暗流
(1).伏流;潜流。 唐 王勃 《焦岸早行和陆四》:“复嶂迷晴色,虚巖辨暗流。” 宋 杨万里 《泊光口》诗:“忽有暗流江底出,滚翻水面作车轮。”
(2).悄悄流动。 唐 杜牧 《猿》诗:“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
(3).比喻潜在的社会动态或思想倾向。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大日尔曼主义与大斯拉夫主义二大暗流,冲激摩荡,轧轹不已。”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石敢 眼里闪过一丝痛苦的暗流。”
《漢語大詞典》:倾葵(傾葵)
葵花倾向太阳。比喻忠诚。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论侠》:“孝道略尽,忠诚未孚,思欲报寸草之心,申倾葵之意。”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愿俱亡不负倾葵,肯偷生去学飞蓬?”参见“ 倾阳 ”。
《漢語大詞典》:倾阳(傾陽)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迴光,然终向之者,诚也。”后因以“倾阳”比喻忠诚或归顺。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赏月延秋桂,倾阳逐露葵。” 明 高启 《金进士葵轩》诗:“应有倾阳意,将军心正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东西南北勤献曝,蛮夷戎狄竞倾阳。”
《漢語大詞典》:心仪(心儀)
(1).内心倾向。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 霍将军 女。”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仪,向也。”
(2).多指心中向往、仰慕。清史稿·礼志五:“﹝ 乾隆 ﹞四十三年秋,先后謁 永陵 、 福陵 ,因諭:‘睠怀 辽 瀋 旧疆,再三周歷,心仪旧绪,蘄永勿諼。’” 清 刘大櫆 《〈陆宣公文集注〉序》:“其平生读书穷极幽远,於古之硕德名贤嘉言美行,无不跂而望之,以为不可及;而所心仪不置,则尤在 唐 之 陆相 一人。”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伦 既喜 拿坡仑 之毁世界,亦爱 华盛顿 之争自由;既心仪海贼之横行,亦孤援 希腊 之独立。”
《漢語大詞典》:倾向(傾嚮)
(1).倾心向往。 宋 苏轼 《与大觉禅师琏公书》:“人至,辱书,伏承法候安裕,倾向倾向。” 明 方孝孺 《答上清张真人书》:“春和道体何如?山中多高人隐者,无由奉见,徒有倾向而已。” 明 张居正 《书胡氏先训卷》:“余与 正甫 论学最契,谓其出於 罗念菴 先生,余素所倾向者。”
(2).犹信赖,倚重。明史·张元祯传:“久之,召为《会典》副总裁。至则进学士,充经筵讲官。帝甚倾向。”
(3).偏于赞成;偏向。 邹鲁 《福建光复》:“ 徐 感於将军 朴寿 等知遇……且諗己部官兵倾向革命,不得已涕泣允之。” 吴玉章 《论辛亥革命》:“正是由于全国人民日益明显地倾向于革命,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先后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小规模的革命团体。”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他就象他的父亲,善感,易变,而且总倾向于忧郁。”
(4).犹趋势。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 中国 社会已经大大的震颠动摇之后,那疾然翻覆变更的倾向,已是猛不可当,非常之明显了。”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二章:“这是我们 中国 革命的妇女中一种很值得赞美的倾向。”
(5).指思想观点所体观的方向。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 和喜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情节是作品的骨骼,细节是作品的血肉,倾向是作品的灵魂。”
亦作“ 倾乡 ”。 向往;钦慕。 宋 欧阳修 《与吴正献公书》:“赴职以来,日享安逸,兹为受赐不浅矣。乃情倾嚮,岂胜区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臣区区之情,无任倾嚮,輒罄所见,以赞其万一。” 明 归有光 《御史中丞李公哀词》:“公治五经之餘,独好 司马迁 、 班固 书。以余之騃稚朴陋,而公常倾乡之,每得一语,忻然诵之,以为有会於心。” 清 方苞 《赵处士墓表》:“终日危坐,讲诵经史,野人樵牧过者,望见皆肃恭,四方耆旧多倾嚮焉。”
《漢語大詞典》:采色
(1).指绚丽的颜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淮南子·齐俗训》:“听失於诽誉,而目淫於采色。”
(2).神色,容态。庄子·人间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 郭象 注:“喜怒无常。” 成玄英 疏:“神采气色,曾无定準。”
(3).文辞的色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嶸,采色绚烂。”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 相如 、 扬雄 之流夸富艷,昡采色,穷精毕虑而为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
(4).指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风味。 胡适 《梁启超〈墨子校释〉后序》:“﹝ 墨子 ﹞主张‘上同’之法--上之所是,必皆是;所非,必皆非之--很带有专制的采色。”
《漢語大詞典》:色彩
亦作“ 色采 ”。
(1).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 元 吴莱 《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色采黄朱黻,音声徵角韶。” 叶圣陶 《火灾·晓行》:“那种绿色是自然的色彩,决不能在画幅中看见,真足以迷人的心目。”
(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 清 朝末年,带些革命色采的英雄,不但恨辫子,也恨马褂和袍子,因为这是 满洲 服。” 毛泽东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开明绅士是地主和富农阶级中带有民主色彩的个别人士。”
《漢語大詞典》:趋近
接近或接受一种刺激物或刺激情境的倾向
趋向或走向统一或一致
《漢語大詞典》:两望(兩望)
不倾向一方的观望态度。魏书·源怀传:“ 广陵 、 京口 各持兵而怀两望, 钟离 、 淮阴 并鼎峙而观得失。”
《漢語大詞典》:论调(論調)
议论的倾向;意见。 梁启超 《中日交涉汇评》:“其千篇一律之论调,皆曰 中国 待 日本 无诚意。” 毛泽东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二:“我的论调不适合你的脾胃,你一定会说我的论调太落伍了。”
《漢語大詞典》:主潮
主要潮流。比喻事物发展的主要倾向。 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 战国 秦 汉 时代的主潮是散文。” 孙犁 《澹定集·答吴泰昌问》:“时代特征的细节是:时代的思想主潮,时代的生活样式,时代的观念形态。”
分類:潮流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