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乞假
(1).借贷。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 宋 陆游 《读王摩诘诗赋古风》之十:“住久邻好深,百事通乞假。”
(2).请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杜篤 乞假无厌, 路粹 隘狭已甚。”
请假。史记·高祖本纪“常告归之田”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吴 韦昭 曰:“告,请归乞假也。” 唐 杜牧 《祭故处州李使君文》:“我有家事,乞假南来。” 宋 陆游 《病中戏书》诗:“免从官乞假,且喜是闲身。”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七:“予性澹於名利, 嘉庆 甲戌,馆选后,乞假出都,已无仕宦之志。”
《漢語大詞典》:贷借(貸借)
(1).借贷;借债。 唐 韩愈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谓言安堵后,贷借更何患。不知孤遗多,举族仰薄宦。”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二:“贷借生活在后面压迫着的威力,想到山里来做些文章。”
(2).宽恕。南史·王藻传:“又窃闻诸主聚集,唯论夫族,缓不足为急者法,急则可为缓者师。更相扇诱,本其恒意,不可贷借,固实常辞。”
《漢語大詞典》:赊贷(賒貸)
赊欠;借贷。汉书·王莽传中:“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 清 马建忠 《铁道论》:“国帑虽空,独不能赊贷而化无为有乎?”
分類:赊欠借贷
《漢語大詞典》:资贷(資貸)
借贷。宋史·食货志上三:“伏见兴师以来, 陕西 府库仓廩储蓄,内外一空,前后资贷内藏金帛,不知其几千万数。”
分類:借贷
《漢語大詞典》:贷假(貸假)
借贷。史记·平準书:“於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君臣父子,义无贷假。”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一:“ 汉 之 武帝 ,度支不足,至於卖爵、贷假、榷酤、算緡、盐铁之事无所不举。”
分類:借贷
《漢語大詞典》:举假(舉假)
借贷。 三国 魏 曹植 《灵芝篇》:“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黄节 注:“假,借也。”
分類:借贷
《漢語大詞典》:支借
(1).借用。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下:“盖心灵,人所自有而不相贷,无从开方便法门,任陋人支借也。”
(2).借贷;预支。红楼梦第七二回:“明儿又要送 南安府 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 叶圣陶 《金耳环》:“我们逢到十号,二十号,月底,就撮着央求的脸,凑着好话,去向司务长支借。”
《漢語大詞典》:揭借
借贷。白雪遗音·马头调·讨饭:“欲待揭借,没人给我。”《醒世姻缘传》第二九回:“成十朝半月没有肉吃,不放在心上,只是有了田鸡的时候,就是揭借了钱债,买一斤半斤,或煎或炒,买半壶烧酒,吃在肚里才罢。”
分類:借贷
《漢語大詞典》:贳贷(貰貸)
(1).借贷。史记·平準书:“诸贾人末作貰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钱二千而一算。” 宋 叶适 《梁父吟》诗序:“当幼孤之际,不洁其名;处富贵之隆,不安其利。 伊尹 、 周公 ,盖庶几焉;岂与 管仲 能合诸侯则三归反坫, 萧何 保 关 陇 乃赖田宅貰贷以自污比哉!” 清 张惠言 《先妣事略》:“比日昳,乃貰贷得米,为粥而食。”
(2).赦免;宽纵。 章炳麟 《訄书·刑官》:“自夫人以下,皆行其罚,而国君独貰贷乎?”
《漢語大詞典》:假倩
(1).借贷。史记·滑稽列传:“乳母上书曰:‘某所有公田,愿得假倩之。’帝曰:‘乳母欲得之乎?’以赐乳母。”
(2).假手于人。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拟题:“成於勦袭,得於假倩,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者。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於焚书。”
分類:借贷假手
《漢語大詞典》:贷贷(貣貸)
借贷。 宋 楼钥 《文林郎监泰州盐仓周大老降两资放罢制》:“详究始末,失职已多,而又不能自别于貣贷之嫌,再鐫厥官,归务循省。”
分類:借贷
《漢語大詞典》:换借
借贷。南史·曹武传:“时帝在戎多乏,就 武 换借,未尝不得,遂至十七万。”
分類:借贷
《漢語大詞典》:举借(舉借)
借贷。如:举借外债。
分類:借贷
《漢語大詞典》:乞米帖
(1). 唐 代大书法家 颜真卿 向 李太保 借米的信。又称《与李太保帖》。 宋 陆游 《寓叹》诗:“临成《乞米帖》,看入借车诗。” 清 赵翼 《题文信国手札》:“ 鲁公 《乞米帖》,但为举家艰旅食。”亦省作“ 乞米 ”。 宋 苏轼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之二:“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 鲁公 餘《乞米》。” 明 汤显祖 《题静庵僧卷十绝》之十:“拚书《乞米》江南帖,付与拈花黄石函。”
(2).戏称向人借贷的书牍。 宋 庄绰 鸡肋编卷上:“先公 元祐 中为尚书郎,时 黄鲁直 在馆中,每月常以史院所得笔墨来易米报谢,积久尺牘盈轴,目之为乞米帖。”
《漢語大詞典》:通融
(1).变通办法,给人方便。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宽剩役钱只得通融邻路邻州,而不及邻县。”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说稗·文武解元:“以文武两途,不令通融应试,则不能各展所长,必致遗漏真才。” 朱自清 《朗读与诗》:“后来有时连平仄也多少可以通融了。”
(2).融会贯通;透彻了解。《朱子全书·学六》:“某尝説读书须细看得意思通融后,都不见注解,但见有正经几个字在方好。” 明 康海 《粉蝶儿·贺登科》套曲:“学业通融,桂香飘省闈高中,少年时器宇谁同。”
(3).流通;交换。《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们用得着的是银子,有的是货物,彼此通融,大家有利,有何不可?”《绿野仙踪》第七二回:“不意先生与家父有通融书籍之好,平辈不敢妄攀。” 孙中山 《建国方略·钱币革命》:“至于供社会通融之纸币,则悉由发行局兑换而来。”
(4).指短期借贷。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亲戚中不乏富贵者,盍拚一失色,与之通融。”《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二回:“因为要还一笔欠项,要用二百元洋钱,一时没有调动,要想向阁下通融。”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万一 杜 家不听调度,临时跟他通融这几个大钱也决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