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凭据(憑據)  拼音:píng jù
1.凭證、證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太守道:『这等,你如何晓得?有甚凭据?』」《文明小史》第五三回:「有这两桩实在的凭据,人家有不相信的么?」
2.依凭、根据。唐。颜师古〈封禅议〉:「委巷浮说,不足凭据。」
《國語辭典》:仰赖(仰賴)  拼音:yǎng lài
依靠。宋。范仲淹〈延州谢上表〉:「仰赖圣威,即纾边患。」
《國語辭典》:挟持(挾持)  拼音:xié chí
1.用威力迫使对方屈服。宋。苏辙〈历代论二。邓禹〉:「听禹坚守北道时出挠之,而使别将挟持其东。」也作「胁制」。
2.从两旁架住、握住。《三国演义》第一○回:「忽见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
3.抱负。宋。苏轼〈留侯论〉:「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漢語大詞典》:依恃
依赖;倚仗。诗·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汉 郑玄 笺:“此言人无不瞻仰其父取法则者,无不依恃其母以长大者。” 三国 魏 阮籍 《鸠赋》:“何依恃以育养?赖兄弟之亲戚。”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八章:“往日你依恃你老子是县里的参议长,则雄势大,全不把你伯父放在眼里。”
《漢語大詞典》:挟恃(挾恃)
倚仗。北齐书·崔昂传:“前者 崔暹 、 季舒 为之亲援,后乃 高德政 是其中表,常有挟恃,意色矜高,以此不为名流所服。”
分類:倚仗
《漢語大詞典》:席藉
凭借;倚仗。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 茂贞 虽常才,然名望宿素,与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韩生 所谓入为扞蔽、出为席藉是也。”
分類:凭借倚仗
《漢語大詞典》:依毗
倚仗。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今则依毗载重,名教荐登。”一本作“ 倚 ”。
分類:倚仗
《漢語大詞典》:挟依(挾依)
倚仗。《淮南子·俶真训》:“夫挟依於跂跃之术,提挈人间之际……犹得肆其志,充其欲。”
分類:倚仗
《國語辭典》:无凭(無憑)  拼音:wú píng
没有依据,不足以依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程门旧约,两两无凭。」《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可见这举业二字,原是个无凭的。」
《漢語大詞典》:恃险(恃險)
倚仗险要;负险。国语·郑语:“ 虢叔 恃势, 鄶仲 恃险。” 晋 陆机 《辩亡论》:“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蜀 恃险而富,当 唐 之末,士人多欲依 建 以避乱。”
《漢語大詞典》:招权(招權)
(1).揽权;弄权。《汉书·刑法志》:“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怠,则廷平将招权而为乱首矣。”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招,求也,招致权著己也。”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秦会之 当轴时,几务之微琐者皆欲预闻,此招权之常态。”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俭:“宪使招权,非得数千緡,不与行遣。”
(2).谓求附权贵而倚仗其势。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楚 人 曹丘生 ,辩士,数招权顾金钱。”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招,求也。以金钱事权贵,而求得其形势以自炫燿也。”汉书·季布传引此文, 颜师古 注:“言招求贵人威权,因以请託,故得他人顾金钱也。”
《國語辭典》:豪侈  拼音:háo chǐ
豪华奢侈。《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湛族为盛门,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
《國語辭典》:怙宠(怙寵)  拼音:hù chǒng
恃宠而骄。《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凶狡无行之徒,媚以求官,恃埶怙宠之辈,渔食百姓。」
分類:倚仗恩宠
《国语辞典》:挟贵(挟贵)  拼音:xié guì
倚仗权贵而自矜。《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漢語大詞典》:傍险(傍險)
谓倚仗险要的地形。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