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调辞(調辭)
修辞。 汉 王充 论衡·自纪:“饰貌以彊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分類:修辞
《漢語大詞典》:修辞学(修辭學)
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 修辞 ”。
《漢語大詞典》:反覆
亦作“ 反復 ”。
(1).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义:“反復,重復践行之意。”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后汉书·陈蕃传:“言及反覆,诚辞恳切。”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2).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 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反復无信,百约百叛。”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诗之四:“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故世道反覆,相寻亦无一定。”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
(3).翻转,颠倒。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4).倾覆;倾动。战国策·赵策二:“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文选·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 李善 注:“反覆,犹倾动也。”
(5).动荡,动乱。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 宋 李纲 《议迎还两宫札子》:“宗社颠危,天下反覆。”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鵠。”
(6).来回;往返。后汉书·耿弇传:“我至 长安 ,与国家陈 渔阳 、 上谷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陈书·周文育传:“﹝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 唐 罗隐 《芳树》诗:“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巩 辞不能,书反復至五六,辞不获。”《西游记》第二八回:“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覆果然忧虑过。”
(7).再三考虑;再三研究。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愿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传,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汉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反覆。”原注:“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覆成文也。 李 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 郭绍虞 校释引《冰川诗式》所举一例为:“碧天临逈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歛闲亭。”并谓“此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
(9).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万章上:“ 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上例句都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山反覆而参错,水遶灌而縈薄。”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送别》:“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漢語大詞典》:回文(迴文)
(1).修辞手法之一。某些诗词字句,回环往复读之均能成诵。如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回复读之则为“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起源说法不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回文所兴,则 道原 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餘制。”按, 道原 作品已佚。一说起源于 前秦 窦滔 妻 苏蕙 的《璇玑图》诗。参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六、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第七编十一。
(2).回复的公文。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解 曹伯明 并赃物、文卷,到府厅交割了,讨了回文自回。”
亦作“ 迴纹 ”。亦作“廻文”。亦作“逥纹”。 1.指编织物上回旋曲折的纹理。 南朝 梁 沈约 《相逢狭路间》诗:“大妇遶梁歌,中妇迴文织。” 元 顾瑛 《唐宫词次铁雅先生无题韵》之二:“莲花池畔暑风凉,玉竹迴文宝簟光。” 元 袁桷 《次韵马伯庸题〈凌波仙图〉》:“石痕生左角,松影印逥纹。”
(2).指回文诗。 北周 庾信 《荡子赋》:“合欢无信寄,迴纹织未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书写了数幅纸,更不算织锦廻文。”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手》:“故春日迴文,逞掺掺于机锦;秋风捣练,响皎皎于砧声。”
《漢語大詞典》:词藻(詞藻)
(1).诗文中的藻饰,即用作修辞的典故或工巧有文采的词语。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帝重 芬 词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詔为赋颂。” 宋 叶适 《陈民表墓志铭》:“平生著书甚工,然每一篇就,輒重篋累缄,不欲以词藻竞於时也。”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这个荒唐鬼不好好演他的代数习题或几何习题,却大胆地抄袭他课外阅读的什么文章的全部华丽词藻,赞美 改霞 的脸、眼睛和嘴,赞美她的身材、头发和走路。”
(2).指诗赋。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任贤:“ 太宗 尝称 世南 有五絶;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漢語大詞典》:反复(反復)
见“ 反覆 ”。亦作“ 反復 ”。
(1).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义:“反復,重復践行之意。”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后汉书·陈蕃传:“言及反覆,诚辞恳切。”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2).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 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反復无信,百约百叛。”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诗之四:“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故世道反覆,相寻亦无一定。”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
(3).翻转,颠倒。 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4).倾覆;倾动。战国策·赵策二:“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文选·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 李善 注:“反覆,犹倾动也。”
(5).动荡,动乱。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 宋 李纲 《议迎还两宫札子》:“宗社颠危,天下反覆。”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鵠。”
(6).来回;往返。后汉书·耿弇传:“我至 长安 ,与国家陈 渔阳 、 上谷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陈书·周文育传:“﹝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 唐 罗隐 《芳树》:“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巩 辞不能,书反復至五六,辞不获。”《西游记》第二八回:“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覆果然忧虑过。”
(7).再三考虑;再三研究。 唐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愿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传,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汉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诗。 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反覆。”原注:“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覆成文也。 李 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 郭绍虞 校释引《冰川诗式》所举一例为:“碧天临逈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歛闲亭。”并谓“此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
(9).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万章上:“ 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上例句都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水上神女赋》:“山反覆而参错,水遶灌而縈薄。”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送别》:“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漢語大詞典》:辞章(辭章)
(1).诗文的总称。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 晋 之辞章,瞻望 魏 采。”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 贺 ﹞七岁能辞章。” 宋 叶适 《栎斋藏书记》:“若夫言语之縟为辞章,千名百体,不胜浮矣, 韩 欧 虽挈之於古,然而益趋於文也。” 清 刘大櫆 《徐崑山文序》:“余性喜为辞章, 崑山 亦舍是无以为好。”
(2).文章的写作技巧;修辞。
《漢語大詞典》:排比
(1).亦作“ 排批 ”、“ 排枇 ”。安排,准备。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杂说:“至十二月内,即须排比农具使足。”《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排批舟船,横军渡水。”《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是时大王排枇鑾驾,亲自便往天祀神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文:“公闻之,即处分所司,排比迎新使。” 明 汤显祖 《邯郸记·闺喜》:“天来大喜音热坏我的耳朵,则排比十里笙歌接着他。”
(2).排列连比;编排。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係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则 李 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偶因见《岭海杂记》,有载六目龟出 钦州 ,只两眼,餘四目乃斑纹,金黄色,圆长,中黑,与真目排比,端正不偏。子细辨认,方知为非真目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诗林广记〉参评:“ 潜溪 所谓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出於勉强之言,甚当。” 清 魏源 《〈圣武记〉叙》:“晚侨 江 淮 ,海警沓至,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櫝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復,先出其专涉兵事及尝所论议若干篇,为十有四卷。”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将其中的关于驾御 汉 人,批评文化,利用文艺之处,分别排比,辑成一书。”
(3).修辞方式之一。由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句子成分接连构成。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词句排比过长,有失于含蓄。”
《漢語大詞典》:错综(錯綜)
(1).交错综合。易·繫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孔颖达 疏:“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三国志·魏志·傅嘏传:“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 三代 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至若错综乖所,分布失宜,则綵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不能全面地掌握头绪纷纭、关系错综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律性。”
(2).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楚词春秋罗池碑错综成文:“《楚词》以‘日吉’对‘良辰’,以‘蕙殽蒸’对‘奠桂酒’。 沈存中 云:此是古人欲错综其语,以为矫健故耳。”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
《漢語大詞典》:重言
(1).再次申说。列子·说符:“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后汉书·郎顗传:“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李贤 注:“重,再也。” 唐 陈子昂 《答制问事·安宗子科》:“然臣復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
(2).口吃。灵枢经·忧恚无言:“其厌大而厚,则开闔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3).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迭字。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灼灼”。如: 宋 李清照 《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连用七组重言,以造成一种凄惋的情与景。
《漢語大詞典》:修辞(修辭)
(1).作文。 唐 白居易 《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辞,乙不能也,吹嘘附势,丁亦耻之。” 明 王廷相 《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远模,摈弃积俗,肇开贤藴,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称曰 李 何 云。” 清 顾炎武 《春雨》诗:“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 清 俞樾 诸子平议·老子:“自 宋 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莫窥斯秘矣。”
(2).指文辞。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李颀:“ 頎 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綉,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3).修饰文辞。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4).见“ 修辞学 ”。
《漢語大詞典》:修辞学(修辭學)
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 修辞 ”。
《漢語大詞典》:倒植
(1).倒;倒置。谓将事物的首尾、上下、顺序、性质、是非、地位等颠倒过来,与正常情况相反。庄子·外物:“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植之势也。”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古者,尊中国贱夷狄,真若首足。二 汉 虽议和亲,然礼亦不至均。今若是,是与之抗立,首足并处,失孰甚焉。臣恐久之,非但并处,又病倒植,顾其国号 契丹 足矣。”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若隐忍不言,将使忠邪混淆,是非倒植,卒致国是不定,政本动摇,非细故也。”
(2).倒装,修辞方法之一。有意识地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 章炳麟 《文学说例》:“倒植者,若书·禹贡言‘祇臺德先’……即‘先祇臺德’也。”
《漢語大詞典》:夸张(誇張)
超越范围,过分。朱子语类卷三四:“奢非止谓僭礼犯上之事,只是有夸张侈大之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但帝王之事,易於夸张;而士庶之家,莫为标榜。”
(1).夸大;过甚其词。列子·天瑞:“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脩各誉、夸张於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 唐 白居易 《登阊门闲望》诗:“曾赏 钱唐 嫌 茂苑 ,今来未敢苦夸张。” 朱自清 《论老实话》:“于是乎模糊事实,夸张事实,歪曲事实,甚至于捏造事实!”
(2).一种修辞手段。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当然,它善于夸张,比如写大鸟一飞九万里。”
(3).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艺术的夸张,不仅允许,而且必要。”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夸张,而夸张有时是漫天过海,无止无休的。”
《漢語大詞典》:通感
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李晓 《继续操练》:“要是你准头太差,点错分类,效果也许更好,内行看了会说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 祖慰 《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实验心理学》:“他还能使你产生由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
《漢語大詞典》:拟人(擬人)
(1).与他人相比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君子拟人必於其伦。”
(2).指向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擎着手枪怒目拟人的‘三道头’、 印 捕、 华 捕,又冲到群众面前示威。”
(3).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 林和靖 是了解梅花的,他把自己的人格和梅花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使梅花得到拟人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