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土气(土氣)
(1).地气。指从泥土中蒸发上升的气体。国语·周语上:“阳癉愤盈,土气震发。” 宋 梅尧臣 《暴雨》诗:“云薄风回雨点麤,日腥土气随吸呼。”
(2).指土壤的性质。 汉 蔡邕 《京兆樊惠渠颂》:“ 阳陵县 东,其地衍隩;土气辛螫,嘉穀不值。”
(3).指气候。列子·汤问:“土气和,亡札厉。”后汉书·东夷传·挹娄:“﹝ 挹娄 ﹞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南齐书·崔怀慎传:“载丧还 青州 ,徒跣冰雪,土气寒酷,而手足不伤,时人以为孝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4).当地的习俗。 汉 王充 论衡·谴告:“ 赵他 之性,习 越 土气,畔冠带之制。”南齐书·州郡志上:“西界荒餘,密邇寇虏,北垂萧条,土气彊獷,民不识义,唯战是习。”
(5).金、木、水、火、土五气之一。即太阴湿土生化之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雷者,土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沴之。” 唐 马总 意林卷五:“火气人强而躁;土气人智而宽。”
(6).犹俗气。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二:“楼阁界画稍有土气,观此第五叶中,楼阁用红丝作格,似近於俗。”
(7).不时髦。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在 上海 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拿毛巾当作手绢,带出点乡下人的土气。” 魏巍 《东方》第一部十二:“衣服鞋袜都要穿得像个样子,不要让人家笑话我们太土气了。”
《漢語大詞典》:浊气(濁氣)
(1).谷食之气。《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 王冰 注:“浊气,穀气也。” 张志聪 注:“受穀者浊,胃之食气,故曰浊气。”镜花缘第九回:“话言未了,只听腹中嚮了一阵,登时浊气下降,微微有声。”
(2).人体呼吸时呼出之气和从肛门排出的矢气。《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阴病〉》“发汗后,腹胀满者”集注引 张锡驹 注:“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而胀满作矣。”亦泛指混浊之气。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门窗开处冒出一阵阵烟雾浊气。”
(3).指不良风气。 许地山 《女儿心》:“几个要到 普陀 朝山的和尚受不了这种人间浊气,都上到舱面找一个僻静处所打坐去了。” 瞿秋白 《青年的九月》:“鼓动起自相残杀的浊气,消弭阶级斗争的勇敢。”
(4).俗气。《天雨花》第七回:“生来容貌不超群,行动举止多浊气。”
《漢語大詞典》:市俗
(1).谓城市一般人。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公忠者雕以正貌,姦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於市俗之眼戏也。”
(2).庸俗;俗气。红楼梦第五六回:“ 寳釵 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先生自然不能同太太摆在一起,他在客人的眼中,至少是猥琐,是市俗。”
《漢語大詞典》:村气(村氣)
俗气。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薛万彻 尚 丹阳公主 。 太宗 尝谓人曰:‘ 薛駙马 村气。’主羞之,不与同席数月。”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朱氏盛衰:“叠假山,得保义,幞头上带著百般村气,做模样,偏得人憎。”《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内心却没半分诚敬。”
分類:俗气
《漢語大詞典》:市井气(市井氣)
谓俗气。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惟此僧不坠宗风,无大刹知客市井气,亦无法座禪师骄贵气。”
分類:俗气
《漢語大詞典》:双清(雙清)
(1).谓思想及行事皆无尘俗气。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杖藜从自首,心跡喜双清。” 仇兆鳌 注引 杨守阯 曰:“心跡双清,言无尘俗气也。” 明 何景明 《观竹》诗:“山林轻肉食,心跡喜双清。”
(2).指早夏。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七:“黄梅淡冶山矾靚,犹及双清好到家。”
《漢語大詞典》:大方
(1).谓方正之极。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唐 权德舆 《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大方本无隅,盛德必有邻。”
(2).指大地。管子·内业:“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尹知章 注:“大方,地也。”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 唐 孟云卿 《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羣物,生死有常伦。”
(3).大道,常道。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图讲学,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亲之素教。”
(4).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语出庄子·秋水。 明 高启 《独庵集序》:“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儗,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頡頏者不过二三而已。”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5).基本的法则、方法。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宋 曾巩 《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 抚州 ,其治大方,务除苛去烦。”
(6).犹大略,大概。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 孙诒让 间诂:“大方,即大较也。五, 毕沅 云:当为‘三’之误,即上先王之宪之刑之誓是。”
(7).不俗气;无拘束。红楼梦第十七回:“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安公子 不是不会説官话的人,或者説相貌也还端正,或者説举止也还大方,都没什么使不得。”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8).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张俊民 道:‘少爷为人好极,只是手太鬆些,不管什么人求着他,大捧的银与人用。’ 鲍廷璽 道:‘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 杜少爷 这大方举动的人。’” 赵树理 《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又愿意给你三嫂借一部分粮。”
(9).中医称药味较多或药量较大的方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七方:“大方,﹝ 歧伯 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10).茶叶名。原产于 浙 皖 交界之 老竹岭 ,产量甚少。后 安徽 产的茶多用此名。
(11). 汉 末黄巾起义军的编制名。后汉书·皇甫嵩传:“﹝ 张角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漢語大詞典》:野气(野氣)
(1).野外的气象。 唐 刘希夷 《晚憩南阳旅馆》诗:“日照蓬阴转,风微野气和。”
(2).野外的雾霭。 唐 李商隐 《戏赠张书记》诗:“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 明 高启 《过硖石》诗:“土门闭落日,野气白于水。”
(3).山野气息。 宋 梅尧臣 《会胜院沃州亭》诗:“孤亭一入野气深,松上藤萝篱上葛。”
(4).指粗俗气息。 宋 杨万里 《郡治燕堂庭中梅花》诗:“庭中梅花如贵人,也无野气也无尘。” 朱自清 《论朗诵诗》:“单是看写出来的诗,会觉得咄咄逼人,野气、火气、教训气;可是走进群众里去听,听上几回,就会不觉得这些了。”
(5).犹兴旺。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这是新添的,前天还没卖座。生意真是野气。”
《漢語大詞典》:俗气(俗氣)
(1).风气;习尚。魏书·司马叡传:“俗气轻急,不识礼教,盛饰子女以招游客,此其土风也。”
(2).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 宋 苏轼 《答子勉》诗之二:“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四折:“则他这行装特整齐,书舍无俗气。瑶琴壁上悬,宝剑牀头立。”
(3).粗俗,庸俗,不高雅。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嫌这些人俗气,每日坐在书房里做诗看书,又喜欢画几笔画。”红楼梦第二七回:“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你多替我带几件来。”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问你,你刚才为什么偏要看那个女人?有什么美?又粗,又胖,又俗气,又没有一点教育。”
(4).世俗间的恶浊气息。《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何意驀遭狂奴,俗气薰炽,毒手摧残,復又诬陷 秋公 ,谋吞此地。”
(5).厌烦,腻烦。如:颠来倒去老一套,我都听俗气了。
《漢語大詞典》:嚣氛(囂氛)
喧闹的尘俗气氛。晋书·隐逸传序:“藏声江海之上,卷迹嚣氛之表。” 唐 贾岛 《过杨道士居》诗:“先生修道处,茆屋远嚣氛。”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本命醮词》:“臣夙闻玄旨,敢不冥心,揣分兢怀,省躬思道,而叨居禄秩,未脱嚣氛。”
《漢語大詞典》:俗艳(俗艷)
俗气的艳丽色彩。 清 陈维嵩 《念奴娇·和于皇梅花片茶词即次原韵》:“点染天香,芟除俗艷,小泛真珠色。”
《漢語大詞典》:伤俗(傷俗)
(1).失之俗气。梁书·文学传上·何逊:“ 云 ( 陆云 )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 何 生矣。’”
(2).谓不合世俗。 宋 欧阳修 《鉴画》:“余非知画者,强为之説,但恐未必然也。然世谓好画者,亦未必能知此也。此字不乃伤俗耶?”
分類:俗气世俗
《漢語大詞典》:久经世故
世俗的,俗气的;老于世故的。例如:打扮时髦,久经世故的女人。
《漢語大詞典》:雍容华贵(雍容華貴)
形容仪态大方,服饰豪华而无俗气。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 姜夫人 雍容华贵地走下, 盈盈 和 戚戚 恭恭敬敬地陪送出去。”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一:“ 陈文娣 完全象一个成熟的少女,雍容华贵地坐在那种棉花和干草做垫子的安乐椅里。”
《漢語大詞典》:软俗(軟俗)
亦作“輭俗”。 谓笔力软弱、俗气。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昌 花写生逼真,而笔法輭俗,殊无古人格致,然时亦未有其比。”《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五年二月二日》:“其匾额皆 喀城 书识 赵廷璧 所书,颇不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