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祗应(祗應)
(1).恭敬地伺候,照应。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角觝:“但内等子设额一百二十名,内有管押人员十将各二名,上中等各五对,下等八对,剑棒手五对,餘皆额里额外,准备祗应。”《水浒传》第五八回:“客官不知,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祗应?便当去报。”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本处有一美丽歌妓,姓 周 ,小字 月仙 , 柳七官人 ,每召至楼上歌唱祗应。”
(2).指侍从。《宣和遗事》后集:“ 金 人遣使入城,言国主有命,於京师中,选择十八已下女子一千五百人,充后宫祗应。”
(3).犹供职。 宋 范仲淹 《奏乞在京并诸道医学教授生徒》:“取医道精深高等者,方得入翰林院祗应。”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则或以工画,或以能棋,各守技业,以备祗应。”
《漢語大詞典》:给事(給事)
(1).处事;办理事务。国语·周语中:“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恭给事则宽於死,以俭足用则远於忧。” 宋 曾巩 《都知制》:“门闈房闥之间,朝夕给事,非谨信忠篤,乌可处斯任哉!”
(2).供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父 郑季 ,为吏,给事 平阳侯 家。”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而 朝恩 幼子曰 令徽 ,年十四五,始给事於内殿。上以 朝恩 故,遂特赐緑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天聪 已前,钧衡帷幄,悉任懿亲,异姓儒臣,但令给事文馆。”
(3).引申为侍奉。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事部四》:“ 东坡 读《阿房宫赋》,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 陕 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有四丽人,敛袵鸣璫,给事左右。”
(4).官名。给事中的省称。 唐 韩愈 《答刘正夫书》:“ 愈 於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於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只有一个 马给事 ,天性絶饮。”
《漢語大詞典》:述职(述職)
(1).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孟子·梁惠王下:“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论:“诸侯述职,必以山川为主。”
(2).指外任官员向朝廷陈述职守。 唐 柳宗元 《送幸南容归使联句》诗序:“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 清 林则徐 《致龚自珍书》:“月前述职在都,碌碌软尘,刻无暇晷。” 徐兴业 《金瓯缺》第一章一:“ 马扩 不日将回京述职,借此因缘,卿可与他痛叙旧情。”
(3).今泛指向主管部门陈述汇报工作情况。
(4).供职;就职。《淮南子·主术训》:“羣臣公正,莫敢为邪,百官述职,务致其公迹也。”北史·崔楷传:“ 楷 将之州,人咸劝单身述职。 楷 曰:‘单身赴任,朝廷谓吾有进退之计,将士又谁肯固志?’遂闔家赴州。” 宋 司马光 《为文丞相许州谢上表》:“陛下察其愚衷,必非缘饰,愍其孤迹,易致怨憎,俾述职於近藩,得免讥於尸禄。”
《漢語大詞典》:司事
(1).古代负责农事的官员。左传·昭公十七年:“鶻鳩氏,司事也。” 杜预 注:“鶻鳩,鶻鵰也。春来冬去,故为司事。”国语·周语上:“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 韦昭 注:“司事,主农事也。”
(2).犹有司。主管官吏。国语·周语中:“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於 周 ,承王命以为过宾於 陈 ,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3).指官署中低级吏员或公所、会馆等团体中管理帐目或杂务的人员。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不满月,而贡局司事忽裁十有五人,余系友中之友,遂亦散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这个人是督扦的司事,姓 文 ,表字 述农 , 上海 人氏。” 王统照 《旗手》:“即时有一张墨笔写的小布告从司事手中贴到布告牌上去。”
(4).办事;供职。《廿载繁华梦》第二回:“他在店子里司事,为人忠厚至诚,却是一个市廛班首。”
《漢語大詞典》:展采
犹供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而后因杂荐绅先生之略述,使获燿日月之末光絶炎,以展采错事。” 裴駰 集解:“《汉书音义》曰:‘采,官也。使诸儒记功著业,得覩日月末光殊絶之用,以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者也。’”宋书·礼志三:“儒僚展采,礼官相仪。” 宋 曾巩 《中书令制》:“繇展采於禁林,遂陞华於宰路。”
分類:供职
《漢語大詞典》:限职(限職)
供职。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序:“齿过弱冠,外失所怙;限职 荆 蛮,致闕晨昏。”参见“ 限役 ”。
分類:供职
《漢語大詞典》:限役
谓供职。官吏每天在限定时间到职,故称。文选·任昉〈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 昉 往从末宦,禄不代耕,飢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 刘良 注:“甘旨饮食,晨昏定省,由飢寒限役,废闕其半。”
《漢語大詞典》:充饩(充餼)
供职。饩,饩廪,即薪俸。 清 侯方域 《贾生传》:“ 陈腾凤 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 贾生 充餼县官。 贾生 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分類:供职薪俸
《漢語大詞典》:限役
谓供职。官吏每天在限定时间到职,故称。文选·任昉〈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 昉 往从末宦,禄不代耕,飢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 刘良 注:“甘旨饮食,晨昏定省,由飢寒限役,废闕其半。”
《漢語大詞典》:趋职(趨職)
供职;尽职守。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六:“ 兴县 康光禄 绍鏞 值军机时,勤於趋职,专心掌故,以周知当世之务为急。”
《漢語大詞典》:踪迹(蹤蹟)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衙斋(衙齋)
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 明 袁宏道 《丘长孺尺牍》:“家弟秋间欲过 吴 ,虽过 吴 ,亦只好冷坐衙斋,看诗读书。”《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既是劝他救我,他便不肯,你也还该再劝才是。怎么反劝 邹年兄 也不要救我?敢则你衙斋冷淡,好几时没得鱼吃了,故此待他做鮓来,思量饱餐一顿么?”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将军宴坐衙斋,缓带投壶,不亦乐乎?”
《漢語大詞典》:入直
亦作“ 入值 ”。 谓官员入宫值班供职。后汉书·何进传:“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復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 唐 杜甫 《送顾八分适洪吉州》诗:“三人并入直,恩泽各不二。”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老夫这几日宿卫,今日纔换了射声将军入直,老夫正要携壶相问,蚤辱光临,兼失迎候。”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值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大马扁》第九回:“过两日, 翁同龢 由军机处入值上书房,就亲自递了一本奏摺。”
《漢語大詞典》:共人
(1).指敬谨供职的同僚。共,通“ 恭 ”。《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朱熹 集传:“共人,僚友之处者也。” 胡承珙 后笺:“此共人,后儒多指在朝僚友言之。”
(2).指 吴 越 之人。逸周书·王会:“共人玄贝。” 孔晁 注:“共人, 吴 越 之蛮。”
《漢語大詞典》:禄食
(1).俸禄。汉书·食货志上:“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明 李东阳 《文林郎谢公墓志铭》:“公自奉数俭,虽被封锡,禄食仅仅,益自节缩为义举。”
(2).食禄。指供职官府享有俸禄。后汉书·朱暉传:“禄食之家,不与百姓争利。”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万福 自始从军至卒,禄食七十年,未尝病一日,典九郡皆有惠爱。”
(3).指食禄者。 清 方文 《云间五子·徐闇公孚远》诗:“禄食逾千亿,谁是英雄人?”
《漢語大詞典》:相师(相師)
互相学习、仿效。 唐 韩愈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好利之党,相师成风。” 清 薛福成 《西法为公共之理说》:“夫青出於蓝而胜於蓝……盖相师者未必无相胜之机。”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
旧指以相术供职或为业的人。隋书·百官志:“太卜署有卜师、相师……助教等员。” 唐 卢肇 《嘲游使君》诗:“莫道世人无 袁 许 ,客子由来是相师。”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笑曰:‘大哥过虑, 阿瞒 自是相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