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曲礼(曲禮)
(1).仪礼的别名。仪礼·士冠礼“仪礼” 唐 贾公彦 疏:“且仪礼亦名《曲礼》,故《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郑 注云:‘曲犹事也。’事礼谓今礼也,其中事仪三千,言仪者见行事有威仪,言曲者见行事有屈曲,故有二名也。”
(2).礼记篇名。以其委曲说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故名《曲礼》。参阅礼记·曲礼上 孔颖达 疏。
《漢語大詞典》:士礼(士禮)
仪礼的别名。史记·儒林列传:“固自 孔子 时而其经不具,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 能言之。”汉书·艺文志:“及 周 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 汉 兴, 鲁 高堂生 传《士礼》十七篇。”
分類:仪礼
《漢語大詞典》:瑟瑟
(1).碧色宝石。周书·异域传下·波斯:“﹝ 波斯国 ﹞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新唐书·高仙芝传:“ 仙芝 为人贪,破 石 ,获瑟瑟十餘斛。”元史·仁宗纪一:“帝曰:所寳惟贤,瑟瑟何用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緑珠也。”
(2).指碧绿色。 唐 白居易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宋 陆游 《携一尊寻春湖上》诗:“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
(3).象声词。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 鲁迅 《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
(4).寒凉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颼颼而飀飀。”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牀下细冷冷。”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釧微闻,应是换 吴 棉。”
(5).萧索貌;寂寥貌。 唐 刘希夷 《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清 龚自珍 《后游》诗:“三日不能来,来觉情瑟瑟。” 周天石 《和南村原韵》:“瑟瑟荒郊悬落日,滔滔沧海决横流。”
(6).形容发抖的样子。《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个不了。”《再生缘》第十五回:“她身体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身上头上全是汗珠。”
(7). 辽 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 射柳 ”。
《漢語大詞典》:射柳
(1).指 春秋 养由基 精于射箭的故事。史记·周本纪:“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后用为善射的典实。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藏松寳剑,射柳琱弓,推诚 贾復 ,屈节 廉公 。”参阅战国策·西周策
(2). 辽 金 时的一种竞技活动。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汉书·匈奴传上“大会蹛林” 唐 颜师古 注:“蹛者,绕林木而祭也。 鲜卑 之俗,自古相传,秋天之祭,无林者尚竖柳枝,众骑驰遶三周乃止。此其遗法。”辽史·太宗纪上:“射柳於 太祖 行宫。”金史·礼志八:“射柳、击毬之戏,亦 辽 俗也, 金 因之。凡重五日拜天礼服,插柳毬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鏃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明 代射柳之法有异于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 中,禁中有翦柳之戏。翦柳,即射柳也。 陈眉公 云:胡人以鵓鴣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射之。射中葫芦鸽輒飞去,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於清明、端午日,名曰射柳。”
《漢語大詞典》:祀典
(1).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 宋 苏轼 《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伏见当府 郿县 太白山 ,雄镇一方,载在祀典。”
(2).祭祀的仪礼。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敬躬祀典,告奠圣灵。” 唐 陈羽 《明水赋》:“神灵是享,祀典攸传。”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元氏 在 后汉 为 常山 相治,故相与长史,得为境内之山陈请祀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须知我是受了煌煌祀典,只有諭祭是派员拈香的。”
《漢語大詞典》:左袒
(1).古代仪礼,脱左袖,露出左臂。仪礼·士丧礼:“主人出,南面,左袒。” 贾公彦 疏:“谓袒左袖,扱於左腋之下,带之内,取便也。”礼记·檀弓下:“既封,左袒。”
(2). 汉高祖 刘邦 死后, 吕后 擅政,大封 吕 姓以培植势力。 吕后 死,太尉 周勃 谋诛诸 吕 ,行令军中说:“为 吕氏 右袒,为 刘氏 左袒。”军中皆左袒。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后因以称偏护一方为左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内阁 高弘图 、 姜日广 左袒逆党,俱已革职了。”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九:“ 刘满 和 张正典 吵起来了,后来还动了手;当时谁也没有劝解或左袒。”
《漢語大詞典》:仪礼(儀禮)
礼仪,礼节。史记·孝武本纪:“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禪。封禪用希旷絶,莫知其仪礼。”南史·儒林传·沈文阿:“寻领步兵校尉,兼掌仪礼。”隋书·礼仪志一:“ 秦氏 以战胜之威,并吞九国,尽收其仪礼,归之 咸阳 。”
《漢語大詞典》:祀礼(祀禮)
祭祀的仪礼。吕氏春秋·怀宠:“民之所不欲废者而復兴之,曲加其祀礼。是以贤者荣其名,而长老説其礼,民怀其德。” 刘师培 《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是则韵语之文,虽匪一体,综其大要,恒由祀礼而生。”
《漢語大詞典》:神社
(1).古代祭祀社神的场所。墨子·明鬼下:“昔者 齐庄君 之臣有所谓 王里国 、 中里徼 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 齐君 由谦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失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盟 齐 之神社。”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 子路 与 子贡 过 郑 之神社,社树有鸟, 子路 搏鸟,社神牵挛 子路 。 子贡 説之,乃止。”
(2). 日本 神道教祭神的场所。或称神宫。原为各村落共行农事仪礼处,后逐步发展为兴建舍宇、神殿,按时祭神。 郭沫若 《创造十年》一:“在松原中,离大学后门不远处,有一座大神社,叫 箱崎神社 ,供的是 日本 人的守护神 八旛大明 神。那种神社在 日本 国内随处都有。”
《漢語大詞典》:盥洗
(1).洗手洗爵。古代仪礼形式之一,用水使手及酒器洁净,以示恭敬。仪礼·乡射礼:“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 郑玄 注:“盥手又洗爵,致洁敬也。”后汉书·章帝纪:“予一人空虚多疚,纂承尊明,盥洗享荐,慙愧祗慄。” 唐 牛僧孺 《相国崔群家庙碑》:“先是,丞相 清河公 諏日卜牲致斋,盥洗朝服,立于阼阶之东。”金史·乐志下:“皇帝盥洗,宫县无射宫《昌寧之曲》:‘惟水之功,洁浄精微,洗爵奠斝,于德有辉。’”
(2).洗手器皿“盥”及承水器皿“洗”的并称。金史·礼志一:“又设皇帝洗二於卯陛下,道北,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匜在东,巾在西。”金史·乐志上:“ 大定 十二年制,祫禘时享有司摄事,初献盥洗,奏无射宫《肃寧之曲》。”元史·礼乐志一:“礼直宫先引执事者各就位,次引告官诣盥洗、爵洗位,北向立。”
(3).洗手洗面;洗涤。后汉书·独行传·李业:“及闻 述 诛,皆盥洗更视曰:‘世适平,目即清。’”隋书·南蛮传·赤土:“﹝王﹞先遣人送金盘,贮香花并镜镊,金合二枚,贮香油,金瓶八枚,贮香水,白叠布四条,以拟供使者盥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凡有饌食,必先盥洗,残宿不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叫老妈子燉了热水出来,让 子明 盥洗。”
《漢語大詞典》:仪节(儀節)
(1).礼法;礼节。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成郑瞀:“妾闻妇人以端正和颜为容,今者大王在臺上而妾顾,则是失仪节也。” 汉 蔡邕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舒详闲雅,仪节孔备。”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其事父母,视寝,视膳,视药,恪有仪节,深心欵然。”
(2).谓仪礼的程序形式。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曾子》十篇,儒言纯粹在孟子上,投壶仪节,较《小戴》为详。” 茅盾 《追求》一:“这是每次遇见时照例的仪节。”
《漢語大詞典》:槱燎
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文选·张衡〈东京赋〉:“颺槱燎之炎煬,致高烟乎太一。” 薛综 注:“谓聚薪焚火,扬其光炎,使上达於天也。”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享用大乐须《韶》钧,蓬蓬槱燎高荐烟。”
《漢語大詞典》:舞佾
古代仪礼之一。多人纵横排成行列的舞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一·列朝·圣主兼三教》:“即表章圣学,而不屑屑议籩豆、舞佾、升降及改革公侯等事。”
《漢語大詞典》:禘祫
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禘祫分称而别义,或禘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 章炳麟 以为,“禘祫之言,詾詾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为 殷 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为禘小於祫,何大祭之云?故知 周 之庙祭有大尝、大烝,有秋尝、冬烝。禘祫者大尝、大烝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后汉书·章帝纪:“其四时禘祫於 光武 之堂。” 李贤 注引《续汉书》:“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国语·周语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 三国 吴 韦昭 注:“ 不窋 , 弃 之子也。 周 之禘祫 文 武 ,必先 不窋 ,故通谓之王。”旧唐书·褚亮传:“至于禘祫,俱合食于 太祖 。”新唐书·蒋乂传:“禘祫功臣,乃合食太庙。 中宗 庙虽毁,而禘祫并陈太庙。”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魏书三·礼志二:“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
《漢語大詞典》:变礼(變禮)
不合典常、适应特殊情况而设的仪礼。汉书·儒林传·张山拊:“昔 周公 薨, 成王 葬以变礼,而当天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有经礼,有变礼……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可与适权矣。”
《漢語大詞典》:番官
(1). 隋 唐 时典仪礼唱赞官员的别称。旧唐书·职官志二:“ 隋 太常、鸿臚二寺,皆有赞者,皇朝因置之,隶门下省,掌赞唱,为行事之节。分番上下,谓之番官。”
(2).外国的官员。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领部从,写书与 汉 天子,求索 王昭君 与俺和亲。” 元 汪大渊 岛夷志略·麻里鲁:“若番官没,其妇再不嫁於凡夫。”《说岳全传》第十五回:“一日老狼主登殿,当有番官上殿啟道:‘军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