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斗争(鬥爭)  拼音:dòu zhēng
1.竞争、搏斗。《淮南子。主术》:「为智者务于巧诈,为勇者务于斗争。」
2.打击异己的手段。
3.为解决根本利益对立的群体之间彼此相互冲突与矛盾差距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方法与行动等。如「阶级斗争」。
《漢語大詞典》:争言
争辩;争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昭王 至,闻其( 范雎 )与宦者争言,遂延迎。”《汉书·灌夫传》:“今人毁君,君亦毁之,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府县·刘际明太守:“有一别驾起明经者,偶以酒令与 高相 争言,遂各出揭相攻。”
分類:争辩争吵
《漢語大詞典》:折难(折難)
(1).消除患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彊兵,批患折难。”
(2).诘难;争辩。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 丕 在 并州 , 隆 等以其谋告之。 丕 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每相见輒谈儒佛异同,相与折难。” 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
《漢語大詞典》:讼争(訟争)
争辩;争吵。《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人若能宽裕其心,念此非杀父兄事也,言语讼争,何仇之有!”
分類:争辩争吵
《國語辭典》:口辩(口辯)  拼音:kǒu biàn
能言善辩的口才。《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漢語大詞典》:争语(争語)
争辩。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颜师古 注:“争语,谓各持辩説也。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一曰:争语,谓交相譖毁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会场搜检:“﹝ 邵喻义 ﹞将所纂邸报中时事儷语,抄録批点,携入以供策科。偶与监军争语,谓其怀挟文字, 邵 不能平,至拳殴之。”
分類:争辩
《國語辭典》:争口(爭口)  拼音:zhēng kǒu
争吵、辩论。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主宴大人,尉迟恭争口,打下我两个门牙。」《水浒传》第七回:「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
分類:争吵争辩
《漢語大詞典》:说斗(説鬭)
争辩。 米双耀 《投资》:“在说斗的时候,最先 独布敦 还理直气壮地答辩,后来,慢慢地就答不上来了。”
分類:争辩
《漢語大詞典》:变争(變争)
争辩。变,通“ 辩 ”。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 戴明扬 校注:“变借为辩。广雅:辩,变也。”
分類:争辩明扬
《漢語大詞典》:讼辩(訟辯)
争辩。 郭沫若 《〈卷耳集〉自跋》:“我们当今的急务,是在从古诗中直接去感受它的真美,不在与迂腐的古儒作无聊的讼辩。”
分類:争辩
《漢語大詞典》:争譊
犹争辩。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五二:“诗到 钟 谭 如鬼窟,至今年少解争譊。”
分類:争辩
《國語辭典》:辩斗(辯鬥)  拼音:biàn dòu
争辩。《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后汉书。卷一一。刘玄刘盆子列传。刘盆子》:「大司农杨音按剑骂曰:『诸卿皆老佣也!今日设君臣之礼,反更殽乱,儿戏尚不如此,皆可格杀!』更相辩斗。」
分類:争辩争论
《國語辭典》:抬杠(抬槓)  拼音:tái gàng
1.抬轿用的粗木棍。
2.各执一词,互相争辩、斗口。《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姚文通晓得他一向是守中立主义的,从前在苏州时候,彼此为了一事,时常龂龂辩论,如今久别相逢,难为情见面就抬杠,只得趁势打住话头,另谈别事。」也作「抬杠子」。
分類:争辩灵柩
《漢語大詞典》:驳辨(駁辨)
(1).驳正辨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新旧唐书得失:“ 宋 吴縝 作新唐书纠谬,分二十目,层层驳辨是矣,然瑕瑜不可尽掩。”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 裴松之 补三国志,如驳辨 官渡 之兵数,核正 黎阳 之婚期……俱极允当。”
(2).指争辩。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作妇人传称夫家姓而称母家姓亦可:“彼此驳辨不已。”
《漢語大詞典》:辩嘴(辯嘴)
争辩;吵嘴。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这老汉有些怪,常和村里人辩嘴。” 沙汀 《丁跛公》:“他忸怩地笑道:‘好好好,我不同你们辩嘴。’”
分類:争辩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