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邑纠(邑糾)
乡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其闻官,则又将烦邑纠,呼里正,集邻保,入山林,相亩步,视高下。”
分類:乡官
《漢語大詞典》:五更
(1).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魏书·尉元传:“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详“ 三老五更 ”。
(2).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歷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3).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南朝 陈 伏知道 《从军五更转》诗之五:“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上日阅实录:“五更时,上已遣小内侍索取,余是日承值,乃匆匆启库取书。”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一章:“俺在外边,风里雨里,起五更睡半夜。”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漢語大詞典》:良人
(1).贤者;善良的人。《诗·大雅·桑柔》:“维此良人,作为式穀。”庄子·田子方:“昔者寡人梦见良人。” 晋 潘岳 《西征赋》:“简良人以自辅,谓 斯 忠而 鞅 贤。”《水浒传》第四五回:“原来这婆娘倒不是个良人。”
(2).古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孟子·离娄下:“ 齐 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必饜酒肉而后反。” 赵岐 注:“良人,夫也。” 唐 白居易 《对酒示行简》诗:“昨日嫁娶毕,良人皆可依。” 清 尤侗 《铁夫人》诗:“ 武皇 南巡臣拜杖,良人繫狱妾心丧。”
(3).指美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陈奂 传疏:“良人犹美人。”
(4).平民;百姓。后汉书·酷吏传·董宣:“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官奴婢六十已上,免为良人。” 唐 白居易 《道州民》诗:“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 金主 詔曰:‘诸良人知情嫁奴者,听如故为妻;其不知而嫁者,去住悉从所欲。’”
(5).旧指身家清白的人。《水浒传》第七回:“ 林冲 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金瓶梅词话》第二回:“﹝ 西门庆 ﹞专一飘风戏月,调占良人妇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 宋为富 强佔良人为妾。”
(6).即乡大夫。古代的乡官。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 韦昭 注:“良人,乡大夫也。”
(7). 西汉 妃嫔的称号。 东汉 废。 魏 、 晋 、 南朝 曾又设置。汉书·外戚传序:“ 汉 兴,因 秦 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漢語大詞典》:力田
(1).努力耕田。亦泛指勤于农事。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汉书·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 唐 司马扎 《卖花者》诗:“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今诚兴水利,教民力田,则西北可復为财赋之藪矣。” 易宗夔 《新世说·雅量》:“ 徐竹逸 与弟 竹虚 独守敝庐,昼则力田,夜不废读,儼如太平之世。”
(2).古时乡官名。 汉 置。汉书·文帝纪:“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子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 宋 苏轼 《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二:“虽无献捷功,会赐力田爵。”
《漢語大詞典》:孝弟
亦作“ 孝悌 ”。
(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2).指孝弟者。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3). 汉 代乡官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
《漢語大詞典》:里正
古时乡官。里长。 春秋 时,以里中能治事者为里正。 北齐 以来多置之, 明 代改名里长,后来的地保,也叫里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汉 何休 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宋史·食货志上五:“ 淳化 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连忙跑来看时,却好乡约、里正俱已到齐。”参阅文献通考·职役一
《漢語大詞典》:啬夫(嗇夫)
(1).农夫。嗇,通“ 穡 ”。韩非子·说林下:“此嗇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 梁启雄 解:“嗇夫,本是收穀的田夫。”说文·啬部:“田夫谓之嗇夫。”
(2).指从事一般劳役者。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名为目营四海,实乃与里巷嗇夫同其傖陋。”
(3).农神。古文苑·贾谊〈旱云赋〉:“嗟乎!惜旱大剧,何辜于天;无恩泽忍兮,嗇夫何寡德矣。” 章樵 注:“嗇夫,田畯之神也。祈年则乐,田畯忍,旱不救。”
(4).古代官吏名。掌管币礼的官员。书·胤征:“瞽奏鼓,嗇夫驰。” 孔 传:“嗇夫,主币之官。”
(5).古代官吏名。司空的属官。仪礼·觐礼:“嗇夫承命,告于天子。” 郑玄 注:“嗇夫,盖司空之属也。”
(6).古代官吏名。检束群吏百姓的官员。管子·君臣上:“吏嗇夫任事,人嗇夫任教。” 尹知章 注:“吏嗇夫谓检束群吏之官,若督邮之比也。人嗇夫亦谓检束百姓之官。”
(7).古代官吏名。乡官。 秦 制,乡置啬夫,职掌听讼、收取赋税, 汉 晋 及 南朝 宋 因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嗇夫职听讼,收赋税。”晋书·职官志:“乡置嗇夫一人。”宋书·百官志下:“乡有乡佐、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各一人……嗇夫主争讼。”
(8).古代官吏名。 汉 时小吏的一种。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张守节 正义:“掌虎圈。《百官表》有乡嗇夫,此其类也。”汉书·宣帝纪:“既壮,为取暴室嗇夫 许广汉 女。” 颜师古 注:“嗇夫者,暴室属官。”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立 考侯 、 康侯 庙,比园陵,置嗇夫。” 李贤 注:“嗇夫本乡官,主知赋役多少,平其差品。园陵置之,知祭祀、徵求诸事。”
(9).俭省节用的人。 明 张居正 《寿襄王殿下序》:“我嗇夫也,吾告子以嗇而已。”
《漢語大詞典》:有秩
(1).博大,无穷。《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高亨 注引 王引之 经传释词:“秩,大也。” 汉 张衡 《东京赋》:“登圣皇於天阶,章 汉 祚之有秩。”
(2).古代乡官名。 汉 承 秦 制,乡五千户则置有秩,秩百石,掌管一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后汉书·百官志五:“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
《漢語大詞典》:比长(比長)
古代乡官名。 周 代五户居民为一比,有比长管理。周礼·地官·比长:“比长: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亲。有辠奇衺,则相反。”逸周书·大聚:“教芧与树艺,比长立职,与田畴皆通。”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周官》乡大夫之属:比长、閭胥、族师、党正,乡官也。”
《漢語大詞典》:户长(户長)
(1). 宋 代负责督催赋税的乡官。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有一村,多豪户,税不可督,所差户长輒逃去。”宋史·食货志上五:“役法:役出於民,州县皆有常数。 宋 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 淳化 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 韩淲 涧泉日记云:‘罢里正,而以催科之事委之户长。至有逃亡,使之偿补。为户长者,诚为可悯。’案,‘户长’,今改‘里书’、‘图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户长是里正的副手,乡书手助里正办理文书……户长由二等户,乡书手由三等户充当。”
(2).今谓户主。
《漢語大詞典》:游徼(遊徼)
(1). 秦 汉 时乡官名。负责巡查盗贼。 秦 置, 汉 至 南北朝 多沿置,后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游徼徼循禁贼盗。”东观汉记·郑均传:“兄 仲 为县游徼,颇受礼遗, 均 数諫止。”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 汉 曰三老,曰嗇夫,曰游徼,皆赐爵同于乡遂之官。”
(2).巡游。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十年:“无事则泛舟长 淮 ,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明史·常遇春传:“ 汉 军出 江 游徼, 遇春 击之,皆反走,乘胜取 江州 。”
指游击的小部队。徼,通“ 邀 ”,截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更选精鋭为游徼,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叠出,以俟窾会。”
《漢語大詞典》:乡官(鄉官)
(1).古代乡中官吏办公的馆舍。官,“ 馆 ”的古字。管子·立政:“五乡之师出朝,遂於乡官,致乡属。” 郭沫若 等集校:“ 王引之 云:‘乡官,谓乡师治事处也。’ 俞樾 云:‘官、馆,古今字也。’”汉书·循吏传·黄霸:“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鰥寡贫穷者。” 颜师古 注:“乡官,乡所治处也。”
(2).一乡所属官吏的总称。历代异制异名。如 周 之乡大夫、乡师、党正、族师、闾胥、比长; 汉 之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隋 唐 以后多为无俸役职,如 唐 之里正、坊正; 宋 之衙前、耆长、壮丁、散从、承符、弓手。 太平天囯 时期更大兴乡官,如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平时管理乡政,战时则为军官。 清 朱彝尊 《题沈上舍洞庭移居图》诗之三:“只合全家 太湖 去,免教小吏侮乡官。”《平山冷燕》第十四回:“前面那一所花园,是甚么乡官人家的?”参阅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
《漢語大詞典》:乡会(鄉會)
(1).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宋 赵昇 朝野类要·馀记:“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
(2).乡试与会试的并称。 清 姚鼐 《方侍庐先生墓志铭》:“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闈墨,禁其徒不得寓目。”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纂‘六经’,兼收诸儒之説;开四库,网罗列代之书。又復设乡会之科,创鸿词之举。”
《漢語大詞典》:乡部(鄉部)
乡官部吏;下级官吏。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大喜,开閤延见,内酒肉与相对饮食,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后汉书·左雄传:“乡官部吏,职斯禄薄……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 南朝 宋 鲍照 《为柳令谢骠骑表》:“臣素陋人,本絶分望,适野谢山川之志,輟耕无鸿鵠之嘆。宦希乡部,富期农牧。”
分類:乡官官吏
《漢語大詞典》:游侥
1.古代乡官。秦始置,掌一乡的巡察缉捕。两汉至南北朝多沿置不改,后废。
2.指担任巡逻任务的官员或兵卒。
3.犹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