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家法
(1). 汉 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至 唐 代家法已基本消亡。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梁国盛允》:“ 叔矩 则其孝敬,则粥身苦思,率礼无违矣;则其友于,则褒兄委荣,尽其哀情矣;则其学艺,则家法洽览,诲人不倦矣;则其政事,则施於已试,靡有闕遗矣。”后汉书·徐防传:“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姦路。” 李贤 注:“诸经为业,各自名家。”宋书·百官志上:“ 汉武 建元 五年,初置五经博士。 宣 成 之世,五经家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 明 宋濂 《诸子辩》:“ 穆公 之立,距 孔子 之没七十年, 子思 疑未长也,而何有答问哉?兼之气质萎弱,不类 西京 以前文字,其伪妄昭然可见。或者谓其能守家法,不杂怪奇,歷 战国 、 秦 、 汉 流俗而无所浸淫,未必然也,未必然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二十一·师法:“ 汉 人重师法如此。又称家法,谓其一家之法,即师法也。”以后 宋 明 理学家把道统当作家法。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学其可无术歟’,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於 孔子 而深信之以为家法者也。”
(2).治家的礼法。宋书·王弘传:“ 弘 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倣之,谓为 王太保 家法。”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祖讳 肱 ,为 虢州 司马;父讳 峦 ,都水使者,皆名,能守家法。” 宋 欧阳修 《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自 唐 灭,士丧其旧礼,而一切苟简,独 杜 氏守其家法。”
(3).指学术、文艺流派的风格、传统。 宋 梅尧臣 《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诗:“长廊 颜頵 碑,字体家法传。”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初 唐 四十韵惟 杜审言 ,如《送李大夫作》,实自 少陵 家法。”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历象器算是其所长,君子固当节取。若论道术,吾自守吾家法可耳。”
(4).泛指传统的习性。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革命以后,本可开展一些了,而还是守着奴才家法,不过这于饭碗,是极有益处的。”
(5).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张万户 ﹞教左右快取家法来,弔起贱婢打一百皮鞭。”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叫丫鬟取家法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孽海花》第二六回:“ 彩云 道:‘这个请 陆大人 放心,我再吵闹,好在 陆大人 会请太太拿家法来责打的。’”
《漢語大詞典》:习气(習氣)
(1).佛教语。谓烦恼的残余成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大智度论·释初品:“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
(2).习惯;习性。后多指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 宋 苏轼 《再和潜师》:“ 东坡 习气除未尽,时復长篇书小草。”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歛矣,而民间之习气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郭小川 《秋歌》:“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
《漢語大詞典》:气习(氣習)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漢語大詞典》:少成
指年少时养成的习性。 汉 贾谊 新书·保傅:“ 孔子 曰:‘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漢語大詞典》:橘心
指橘树的习性。 宋 林景熙 《杂咏酬汪镇卿》:“踰 淮 橘心移,出山泉性汩。”参见“ 橘化为枳 ”。
分類:橘树习性
《漢語大詞典》:橘化为枳(橘化爲枳)
周礼·考工记序:“橘踰 淮 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常以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由好变坏。晏子春秋·杂下十:“ 婴 闻之,橘生 淮 南则为橘,生于 淮 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於 齐 不盗,入 楚 则盗,得无 楚 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漢語大詞典》:飞蛾(飛蛾)
蛾子。有趋光的习性。 晋 崔豹 古今注·虫鱼:“飞蛾善拂灯,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晋 张协 《杂诗》之一:“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唐 杜甫 《写怀》诗之二:“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
《漢語大詞典》:洗髓
道教谓修道者洗去凡髓,换成仙骨。亦比喻彻底改变思想、习性。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吾却食吞气已九千餘岁,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骨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妄心不復九回肠,至道终当三洗髓。”
《漢語大詞典》:生态(生態)
(1).显露美好的姿态。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採掇,动容生态。”《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息嬀 ﹞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
(2).生动的意态。 唐 杜甫 《晓发公安》诗:“隣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明 刘基 《解语花·咏柳》词:“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态真无比。”
(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秦牧 《艺海拾贝·虾趣》:“我曾经把一只虾养活了一个多月,观察过虾的生态。”
《漢語大詞典》:正生
(1).常性,人的自然习性。晏子春秋·谏下十三:“ 鲁 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 张纯一 校注:“ 苏舆 曰:‘生,性也。正生犹言常性。’ 苏 説是,常性即真性。”
(2).传统戏曲脚色名。在剧中扮演男主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喉音清越而气长者,正生、小生之料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 钱麻子 ?”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这四个不同的脚色,其实是都是 林先生 自己一个人扮出来的,一个是正生,就是‘语录式’,别的三个都是小丑,自装鬼脸,自作怪相,将正生衬得一表非凡了。”
《漢語大詞典》:土性
(1).指某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性。书·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 夏僎 详解:“苟非其土性所宜,则亦不敢言养。”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一:“今以謫发充之,远者万里,近者千餘里,违其土性,死伤逃窜十常八九。”
(2).指土壤的燥湿、肥瘠等性质。宋史·河渠志七:“濒海土性虚燥,难以建置。”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诗之三:“良农知土性,肥瘠有不同。” 明 何景明 《田园杂诗》之二:“随宜諳土性,言话群野人。” 清 黄景仁 《院斋纳凉杂成》诗:“我行达 淮 潁 ,土性竹不栽。”
《漢語大詞典》:鹤性(鶴性)
鹤的习性。指高洁的情性。 唐 杨巨源 《和卢谏议朝回书情即事》:“超遥比鹤性,皎洁同僧居。” 金 侯善渊 《南柯子》词:“蜕质空中显,忘形物外观。二神凝素出 阳关 。鹤性佻佻,一去古 长安 。” 明 范景文 《客有询近状者书此以答》诗:“鹤性知人傲,花枝近水妍。”
《漢語大詞典》:癖性
癖好习性。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甄监生 ﹞生来有一件癖性,篤好神仙黄白之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只有他那买古董,却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东西拿去他不买,只要把东西打破了拿去,他却出了重价。” 阿英 《海上买书记》:“癖性难除,一有闲暇,总不免心动,要到旧书店走走。”
《漢語大詞典》:食性
(1).对食物的好恶习性。
(2).今指动物吃食料的习性。以动物为食的叫肉食性,以植物为食的叫草食性,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叫杂食性。
《漢語大詞典》:宿习(宿習)
(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漢語大詞典》:同性
(1).性别相同。亦指同性的人。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恭悉已有‘弄璋’之喜,敬贺敬贺。此非重男轻女,只因为自己是男人,略有党见,所以同性增加,甚所愿也。”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七:“ 珊珊 无论如何,对于同性的宽容,较她朋友能大些。”
(2).习性相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 董姬 ﹞嗜茶与余同性。”
(3).性质相同。如:同性的电互相排斥,异性的电互相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