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为我(爲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漢語大詞典》:言归(言歸)
(1).回归。言,助词。《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一说为我归。 毛 传:“言,我也。”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 奘 少离桑梓,白首言归,访问亲故,零落殆尽。” 清 万寿祺 《答武进刘十》诗:“乱瘼何畤已?言归耕墓田。” 清 方文 《舟次三山》诗:“泊泊岁将暮,言归尚未能。”
(2).《诗·周南·葛覃》有“言告言归”之句,因以“言归”指诗·葛覃篇。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放队》:“羽觴湛湛,方陈《既醉》之诗,鼉鼓渊渊,復奏‘言归’之曲。”
《漢語大詞典》:青海
(1).湖名。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名 鲜水 、 西海 ,又名 卑禾羌海 。 北魏 时始名 青海 。北史·吐谷浑传:“ 青海 周围千餘里,海内有小山。”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 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宋 杨忆 《汉武》诗:“力通 青海 求龙种,死讳 文成 食马肝。”
(2).喻边远荒漠之地。 清 吴兆骞 《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名列丹书难指罪,身投 青海 已无家。”
(3).东方之海。也借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淮南子·墬形训》:“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青海。” 高诱 注:“东方之海。” 元 乃贤 《京城杂言》诗之三:“ 丘公 神仙流,学道青海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君止此。妾与妹有青海之约,又为君逗留一晌,久劳盼注矣。”
(4).碧绿的海洋。 唐 许浑 《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诗:“还挂一帆青海上,更开三逕碧莲中。”
《漢語大詞典》:珠江
即 粤江 ,为我国南方大河 西江 、 北江 、 东江 的总称。以在 广州市 内一段中有一沙洲名“海珠”,故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三江﹞江中有 海珠石 ,是曰 珠江 。” 清 赵翼 《擢授贵西兵备道》诗:“ 珠江 典郡一年多,又指邮程 大渡河 。” 柳亚子 《颐和园夜宴》诗:“ 珠江 粤海 惊初见, 巴县 渝州 别一时。”
《漢語大詞典》:旗红(旗紅)
一种红色的染料。为我国用于国旗的染色。
《漢語大詞典》:阳朔(陽朔)
(1).农历十月初一。后汉书·马融传:“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于疏鏤之金路。” 李贤 注:“阳朔,十月朔也。”
(2).地名。在 广西 。以风景秀丽著名 中 外,为我国旅游胜地之一,俗有“ 桂林 山水甲天下, 阳朔 山水甲 桂林 ”之说。 陈毅 《游阳朔》诗:“ 桂林 阳朔 不可分,妄为甲乙近愚庸。”
《漢語大詞典》:炎黄
炎帝 神农氏 与 黄帝 轩辕氏 的并称。为我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两个帝王。后世常称“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至 春秋 末,诸侯耗尽,而 炎 、 黄 、 唐 、 虞 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曲糵:“自非 炎 黄 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方术哉?” 严复 《道学外传》:“今乃奉五百兆 炎黄 之胄,二千年神圣之教,以听若辈之位置……当咸以为不可也。”如: 炎黄 子孙。
《漢語大詞典》:杨墨(楊墨)
(1). 战国 时 杨朱 与 墨翟 的并称。庄子·胠箧:“削 曾 史 之行,钳 杨 墨 之口。” 成玄英 疏:“ 杨朱 、 墨翟 秉性宏辩。”孟子·滕文公下:“ 杨 墨 之道不息, 孔子 之道不著。” 唐 韩愈 《上宰相书》:“ 杨 、 墨 、 释 、 老 之学,无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
(2).指 杨 墨 的学说。 杨朱 主张为我, 墨翟 主张兼爱,是 战国 时期与儒家对立的两个重要学派。孟子·滕文公下:“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 杨 墨 ,放淫辞,邪説者不得作。”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古者 杨 墨 塞路, 孟子 辞而闢之,廓如也。” 宋 陈亮 《与应仲实书》:“近世 张给事 学佛有见……其为人心之害,何止於 战国 之 杨 墨 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 昌黎 以道自任,因 孟子 距 杨 墨 ,故终身亦闢佛 老 。”
(3).借指儒家以外的各学派。 唐 李白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诗:“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交流无时寂, 杨 墨 日成科。” 王琦 注:“通典: 开元 二十九年,始於京师置 崇玄馆 ,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习《老》《庄》《文》《列》,谓之四子。荫第与国子监同。”
《漢語大詞典》:西夏
(1).相传为我国古代西方的小国名。穆天子传卷四:“自 阳紆 西至于 西夏氏 ,二千又五百里。自 西夏 至于 珠余氏 及 河首 ,千有五百里。”逸周书·史记:“昔者 西夏 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无位,惠而好赏;财屈而无以赏, 唐氏 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 西夏 以亡。”
(2).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党项族 拓跋氏 于公元1038年建立 大夏 王国, 宋 人名之为 西夏 。共传十主。最盛时,据有今 宁夏 、 陕西 北部、 甘肃 西北部、 青海 东北部和 内蒙古 西部一带。公元1227年为 元 所灭。
(3). 晋 时指 河西 及 荆 襄 一带。南史·宋纪上·武帝:“ 晋安帝 加九锡策:‘ 刘毅 叛换,负衅 西夏 。’”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二年:“ 晋 室多故,明公抚寧 西夏 , 张镇 兄弟敢肆凶逆,当鸣鼓诛之。”
《漢語大詞典》:驿传(驛傳)
传舍;驿站。为我国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又为封建制度下对平民的一种徭役。 清 末举办邮局后始废除。 明 张居正 《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邇年以来,仰荷圣慈,軫念元元,加意周卹,查驛传,减徭编,省冗员,惩贪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 蒙古 始置仓廩,立驛传,命 河北 汉 民以户计出赋调, 耶律楚材 主之。”
《漢語大詞典》:水松
(1).藻类植物。可入药。文选·左思〈吴都赋〉:“石帆水松,东风扶留。” 刘良 注:“水松,药草。生水中,出 南海 交趾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八·水松﹝集解﹞引 陶弘景 曰:“水松状如松。”
(2).落叶乔木。为我国特产植物。分布于 广东 、 福建 、 广西 、 江西 、 四川 、 云南 等地。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水松:“水松,叶如檜而细长,出南海。” 清 方以智 通雅·植物:“水松,水杉也。 闽 广 海塘边皆生之,如凤尾杉,又如松。”
《漢語大詞典》:反间(反間)
(1).古代指潜入敌方刺探情报、机密,进行扰乱、颠覆活动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谍輅之” 唐 孔颖达 疏:“兵书有反间之法,谓诈为敌国之人,入其军中,伺侯间隙以反告己,军令谓之细作人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吴刎》:“他是 越国 来的,焉知这几年不是来我家做反间的?”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某本为甲反间,各忠其所事。”
(2).诱使敌方的间谍或其他人反为我用,制造其内讧而伺机取胜。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杜牧 注:“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汉书·高帝纪上:“ 陈平 反间既行, 羽 果疑 亚父 , 亚父 大怒而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我军纵反间,言与 崇焕 有成约,令所获太监知之,阴纵使去。 明 崇禎帝 前疑 崇焕 擅杀 毛文龙 ,至是,即召 崇焕 入城,下之狱。”
《漢語大詞典》:役物
谓役使外物为我所用。荀子·修身:“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汉书·刑法志:“夫人……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羽毛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任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 唐 李翱 《去佛斋论》:“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己者,至於几千百万人。” 严复 《原强》:“此其人非必勤劳贤智胜於人人也,仰机射利役物自封而已。”
《漢語大詞典》:并州儿(并州兒)
指北方边地的豪侠少年。 并州 、 幽州 为我国古代北方重镇,民风崇尚游侠,多勇义之士,故有此称。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借问谁家子, 幽 并 游侠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人为之歌曰:‘ 山公 时一醉,径造 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復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䍦。举手问 葛彊 :何如 并州 儿?’…… 彊 是其爱将, 并州 人也。”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一:“经过 燕 太子,结託 并州 儿。”
《漢語大詞典》:斗拱(鬥拱)
亦作“ 斗栱 ”。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礼记·礼器》“山节藻棁” 唐 孔颖达 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明史·舆服志四:“庶民庐舍, 洪武 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亦作“鬭拱”。亦作“鬭栱”。 即斗拱。 唐 元稹 《连昌宫词》:“虵出燕窠盘鬭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唐 卢纶 《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跡,根癭联悬同素壁。”参见“ 斗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