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应(不應)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漢語大詞典》:未应(未應)
(1).犹不须。 宋 王安石 《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宋 陆游 《遣兴》诗:“老去可怜风味在,未应山海混渔樵。”
(2).犹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园吟》:“ 东山 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宋 张纲 《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鶚看横飞。”
(3).犹不曾。 唐 李白 《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嘆息未应闲。” 唐 王维 《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宋 蔡伸 《念奴娇》词:“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絶。”
(4).不应当。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四:“晨兴步庭除,足弱几不持;论年未应尔,胡为遽如斯?”
《漢語大詞典》:未曾
不曾。墨子·亲士:“缓贤忘事,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生平未曾见,何暇议是非。”《老残游记》第一回:“依我看来,驾驶的人并未曾错,只因两个缘故,所以把这船就弄的狼狈不堪了。”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先生愕然了,从来未曾受过这样的温存!”
分類:不曾未曾
《漢語大詞典》:不曾
未曾,没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习凿齿 ﹞后至都见 简文 返命, 宣武 问:‘见 相王 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小的认便认得,慌忙之际可不曾问的他名姓。” 杨朔 《木棉花》:“这里有一座桥昨天炸坏,还不曾修理完好。”
分類:未曾不曾
《漢語大詞典》:未有
(1).没有;不曾有。《诗·大雅·绵》:“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史记·魏公子列传:“ 如姬 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梁书·许懋传:“且 燧人 以前至 周 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朴。”《水浒传》第二一回:“﹝ 宋江 ﹞在这里做押司,只是客居……敢怕是未有家室。”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然笔能杀人,犹有或知之者;至笔之杀之较刀之杀人,其快其兇,更加百倍,则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诫世者。”
(2).谓尚未成形。史记·律书:“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 张守节 正义:“从有,谓万物形质也。未有,谓天地未形也。”
《漢語大詞典》:未尝(未嘗)
(1).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 偃 之室也。”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
(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 明 刘基 《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免於冻馁,未尝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尝亡士也。” 明 李贽 《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漢語大詞典》:未及
(1).没有来得及。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大王举 梁 楚 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 河 北也。”后汉书·侯霸传:“惟 霸 积善清絜,视事九年……未及爵命,奄然而终。”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丫鬟未及答应,大夫急急揩抹乾净,即伸手桌子上去取烛臺过来,揑在手中。”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还未及开言, 张太太 的话也来了,説:‘这么着好哇!’”
(2).不曾涉及。 唐 张泌 《惆怅吟》:“ 江淹 彩笔空留恨, 庄叟 玄谈未及情。”
《漢語大詞典》:未沫
(1).不曾休止。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絜兮,身服义而未沫。” 王逸 注:“沫,已也。”
(2).引申为未消失。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无从也。”按,沫或写作“沬”,疑讹。
《漢語大詞典》:未常
(1).犹未尝。未曾,不曾。《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自临阵以来,未常有此大捷。”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楔子:“小子相人多矣,未常有这等一庄事。”《水浒传》第九三回:“﹝ 李逵 ﹞忽转念道:‘外面雪兀是未止。’心里想着,身体未常动掸,却像已走出亭子外的一般。”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太保代父肃客,自晨至午,既无他语,亦未常少移徙,正襟危坐,待父归,始揖而退。”
(2).犹未尝。用在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委婉地表示肯定。 明 李贽 《读史·晁错》:“ 汉文 有 汉文 之术数也, 汉高 有 汉高 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参见“ 未尝 ”。
《漢語大詞典》:未尝(未嘗)
(1).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 偃 之室也。”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
(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 明 刘基 《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免於冻馁,未尝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尝亡士也。” 明 李贽 《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漢語大詞典》:无曾(無曾)
犹不曾,没有。白雪遗音·马头调·醉打山门:“﹝ 鲁智深 ﹞自从削髮来到 五臺 ,酒肉无曾开。”
分類:不曾
《漢語大詞典》:世不曾
从不曾。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不是我夸贞烈,世不曾和个人儿热。”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世不曾见这等蹺蹊事,哭的气噎声丝。”
分類:从不不曾
《漢語大詞典》:没见食面(没見食面)
谓不曾开过眼界。《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都是那没见食面的行货子。从没见酒席,也闻些气儿来。”
《漢語大詞典》:终已不顾
始终不曾回头。已,终止,到最后。顾,回头。例如: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燕策
《漢語大詞典》:熟视无睹(熟視無覩)
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的事物不关心或漫不经心。语本 晋 刘伶 《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覩 泰山 之形。”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覩也。” 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此事今初起点,论国事者皆熟视无覩焉。”亦作“ 熟视无睹 ”。 郭沫若 《天地玄黄·悼闻一多》:“然而有权责的人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不仅不依从人民的意愿,反而倒行逆施,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