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正
(1).得当;不偏不倚。书·吕刑:“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蔡沉 集传:“咸庶中正者,皆庶几其无过忒也。” 宋 叶适 《答少詹书》:“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絶高之语。” 清 姚鼐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君古文虽本 梅崖 ,而自傅以己之所得,持论尤中正。”
(2).正直;忠直。管子·五辅:“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东观汉记·申屠刚传:“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 史鰌 汲黯 之为人。”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公琰 殖根,不忘中正。”
(3).指正直之士。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4).犹纯正。 汉 扬雄 《法言·吾子》:“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 碧山 以和平中正之音,却值 宋 室败亡之后,故其为词也哀以思。” 茅盾 《搬的喜剧》:“声音是和平而中正。”
(5).指正道。易·离:“柔丽乎中正。” 高亨 注:“象人有柔和之德,附丽于正道。”《楚辞·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王逸 注:“中心晓明得此中正之道。”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夫 神农 正其纲,先之以无欲,而咸安其道, 周 综其目,壹之以中正,而民不越。”
(6).官名。 秦 末 陈胜 自立为 楚王 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史记·陈涉世家:“ 陈王 以 朱房 为中正, 胡武 为司过,主司羣臣。” 三国 魏 立中正以藻别人物, 晋 南北朝 仍之, 唐 废。晋书·刘毅传:“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 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近代有中正。中正,乡曲之表也。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
《漢語大詞典》:执中(執中)
(1).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书·大禹谟:“维精维一,允执厥中。”孟子·尽心上:“ 子莫 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赵岐 注:“执中和近圣人之道。”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执中以为本。”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
(2).持平;不偏不倚。《韩诗外传》卷二:“听狱执中者 皋陶 也。”
《漢語大詞典》:中庸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居中
(1).谓位置处于正中。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 昭 穆 为左右。”《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 ﹞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説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 明湖居 ’。”
(2).犹居间。指在一定范围中间。史记·吕不韦列传:“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如:居中调停。
(3).犹言适中,不偏不倚。《孔子家语·辩乐》:“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
(4).谓居官朝中。史记·吕太后本纪:“及诸 吕 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周礼·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 汉 郑玄 注:“内史又居中贰之。” 孙诒让 正义:“居中谓居宫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熙内禅:“然宫中及一时之议,皆归功於 侂胄 ,自是出入宫掖,居中用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元年:“时 丁大全 之党多斥, 董宋臣 尚居中。”
(5).谓居军中。文选·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顷戎车远役,居中作捍。” 李善 注引 郑玄 曰:“居军中。”
《漢語大詞典》:中中
(1).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书·禹贡:“﹝ 冀州 ﹞厥田惟中中。” 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书·禹贡:“﹝ 徐州 ﹞厥赋中中。” 孔 传:“赋第五。”
(2).中等;一般。 宋 何薳 墨经·松:“矿而挺直者曰籤松,品惟中中。”《平山冷燕》第五回:“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
(3).不偏不倚貌。 宋 苏辙 《书〈楞严经〉后》:“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际。”
《漢語大詞典》:允执厥中(允執厥中)
谓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颖达 疏:“信执其中正之道。” 明 方孝孺 《夷齐》:“圣人之道,中而已矣, 尧 、 舜 、 禹 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三:“﹝学务大人﹞足下一双短筒半新洋皮鞋,露着本地蓝市布家做的袜子。乍看使人觉得有些光线不调,看惯了更显得‘新旧咸宜’、‘允执厥中’。或者也可以说是东西文化调和的先声。”亦作“ 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咨尔 舜 ,天之歷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后汉书·陈宠传:“陛下探幽析微,允执其中。”
《漢語大詞典》:不偏不倚
(1).礼记·中庸 宋 朱熹 题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原谓中庸之道适得其中而无偏颇之弊,后常用于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 马南邨 《燕山夜话·王道和霸道》:“历来也有一部分人,对于王道和霸道两派之间的斗争,采取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企图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
(2).指位置准确,没有偏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那顶帽子,不偏不倚的恰好打在藩臺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