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路
(1).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唐 柳宗元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 王氏 姑定省扶持,自 扬州 至于京师,道路遇疾,遂馆于 陈氏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直生 道:‘小生有个旧友 刘念嗣 ,家事儘也温饱,身死不多时,其妻 房氏 席捲家资,改嫁后夫,致九岁一子,流离道路。’”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可惜,那时代的道路很坏:甬路很高,有的地方比便道高着三四尺。”
(2).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巴金 《探索集·再谈探索》:“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3).路途;路程。国语·吴语:“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 晋 ,孰利?” 唐 康骈 剧谈录·严士则:“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镜花缘第五三回:“如今道路尚远,何能赶得上。”
(4).路上的人。指众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北史·元坦传:“傲狠凶粗,因饮酒之际,於 洛桥 左右顿辱行人,为道路所患。” 宋 王十朋 《又代女婿祭文》:“擗踊哭泣,哀而送之者,乃二孤女与吾僚壻也。灵舆前迈,道路感伤。”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 邹鲁 《乙未广州之役》:“总理曰:‘道路皆云 孙文 举事,汝未知耶?’”
(5).奔走;跋涉。 宋 刘弈 《上韩范二招讨书》:“贼之诣 岐 ,有道路之劳,不若诣 雍 之易也。” 清 邵岷 《将之成都》诗:“万里 鱼鳬 国,青春别恨长。行行穿鸟道,寸寸断猿肠。人以风尘贱,诗兼髩髮苍。谋生宜道路,从此问蛮荒。”
(6).行业;职业。《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门神 ﹞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喫那厮一顿拳脚打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左思右量,只有油行买卖是熟间。这些油坊多曾与他识熟,还去挑个卖油担子,是个稳足的道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长兄,你离家数百里,来省做这件道路,这事是寻不出大钱来的。”
(7).去向;线索。红楼梦第三三回:“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 琪官 ,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
(8).方法;办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提控道:‘ 江老儿 是老实人,若我不允女儿之事,他又剜肉补疮,别寻道路谢我,反为不美。’”《何典》第六回:“那时 活死人 弄得来得去不得,心里好不着急。思前算后,没个道路。”
(9).样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丑]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儿。[末]做鞋儿则甚底?[丑]两文擈一緉。[末]只做一文道路。” 钱南扬 校注:“道路,犹云样子。今 浙 语作‘路道’。言只值一文样子。”
(10).犹货色;油水。《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见有这许多香客在船,料得内中必有银钱可盗……摸得一个姓 钱 ,名 友杏 的香头,腰间鼓鼓囊囊有些道路,从袖中掏出兵器,使出那人所不知手段,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层双夹裤腰,一个夹布兜肚,一割就开,探囊取物。”
《漢語大詞典》:马鞍(馬鞍)
放在骡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器具。两头高,中间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唐 杜甫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诗:“自愧无鮭菜,空烦卸马鞍。” 艾青 《马头琴》诗:“王爷跨上马鞍,两腿在马肚上一夹。”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通讯员们,把几匹马拉来,那位旅长扳住马鞍子。”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 俞文芊 磨镰刀﹞三年工夫,就把一条五寸厚的青石磨得像一只马鞍子。”
《漢語大詞典》:把手
(1).握手。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吕布 之捨 袁绍 从 张杨 也,过 邈 临别,把手共誓。” 宋 欧阳修 《奉酬扬州刘舍人见寄之作》诗:“把手或未能,尺书幸时寓。”
(2).器物上供手执握之处。 郑观应 《盛世危言·火器》:“其弹子均由后膛旁孔纳入,膛下设木把手,用右手把住扳手,再用左手推挽。” 周立波 《第一夜》:“我们上了二层楼,蓝衫人转动一个房间门的把手。”
(3).指扶手。 张天翼 《儿女们》:“ 广川伯伯 将手抹一下下巴,放到太师椅的把手上。”
(4).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 浦金 《瓦窑堡的炭》:“炭窑上,有所谓‘场内’与‘场外’之分,窑头和炭工都是下到炭窑里的场内人,把手(摇绞把的)以及掌柜的、站盘的、窑主都是场外人。”
(5).引申指负责人。与序数字连用。 邓小平 《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解决领导班子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敢字当头,就可以把队伍带起来。”
《漢語大詞典》:熏笼(熏籠)
亦作“燻笼”。 一种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器物。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 唐 王昌龄 《长信秋词》之一:“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蜀 薛昭蕴 《醉公子》词:“床上小燻笼, 韶州 新退红。”红楼梦第五一回:“ 晴雯 只在熏笼上围坐。”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七:“紈扇秋来惹恨多,熏笼斜倚奈愁何?”
《漢語大詞典》:音徽
(1).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亦指琴或乐曲。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诏书》:“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
(2).美音;德音。文选·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 李善 注:“音徽,即徽音也。” 张铣 注:“徽,美也。”
(3).指音容。 唐 刘禹锡 《彭阳唱和集引》:“今年公在 并州 ,予守 吴门 ,相去迥远,而音徽如近。”
(4).犹音讯;书信。《文选·陆机〈拟庭中有奇树〉诗》:“欢友兰时往,迢迢匿音徽。” 李周翰 注:“音徽,言文章、书信。” 前蜀 魏承班 《谒金门》词:“雁去音徽断絶,有恨欲凭谁説。”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十年来, 河 陇 路断, 松潘 围逼,至今三君音徽断絶。”
《漢語大詞典》:渡桥
临时架在河上供通行的桥。例如:架设渡桥。
《漢語大詞典》:上供
(1). 唐 宋 时所征赋税中解交朝廷的部分。新唐书·食货志三:“﹝ 宪宗 ﹞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节度使),三曰留州。”宋史·高宗纪三:“ 绍兴 元年春正月己亥朔……蠲 两浙 夏税、和买紬绢丝绵,减 闽中 上供银三分之一。”《西湖佳话·六桥才迹》:“ 东坡 料明年民必然大飢,因又奏请朝廷,免上供米一半。”
(2).旧时用物品祭祖或敬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此时人人都饱的要涨了,一样一样的菜拿上来,只摆一摆,便撤了下去,就和上供的一般,谁还吃得下。”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快穿好袍子马褂,给祖先上供去。”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窑主害怕工人不下窑,在洞口摆了个泥菩萨,挂上一块写着‘确保平安’的木牌,天天烧香上供,迷糊工人。”
《漢語大詞典》:关楼(關樓)
城上供瞭望用的小楼。 唐 岑参 《五月四日送王少府归华阴》诗:“ 仙掌 分明引马头,西看一点是关楼。”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九年:“横 江 水起浮桥、关楼,立欑柱以絶水道。” 胡三省 注:“‘关楼’ 范 作‘鬭楼’,犹今城上敌楼也。” 阿英 《津平日记选》:“上至关楼,屋似系民 国所 建,已颓圮。”
《漢語大詞典》:斋供(齋供)
(1).祭祀死者、神佛,并上供食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於汝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相国寺万姓交易:“寺三门,阁上并 资圣门 ,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皆取旨,方开三门。”
(2).寺庙中供应的斋食。《水浒传》第一回:“当时将丹詔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献茶,就进斋供,水陆俱备。”
(3).指布施给僧道的饭食。古今小说·陈从善梅岒失浑家:“ 陈巡检 分付厨下使唤的:‘明日是四月初三日,设斋多备斋供。不问云游全真道人,都要斋他。’”
《漢語大詞典》:驴鞍(驢鞍)
放在驴背上供骑坐的器具。 清 张问陶 《题画遣怀》诗之三:“牛屋宽留客,驴鞍稳赋诗。”
《漢語大詞典》:挽辂(輓輅)
车上供牵引用的横木。代指所拉的车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娄敬 脱輓輅,衣其羊裘,见 齐 人 虞将军 曰:‘臣愿见上言便事。’” 司马贞 索隐:“輓者,牵也。音晚。輅者,鹿车前横木,二人前輓,一人后推之。”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然戍卒 陈胜 释輓輅,首为叛逆。”明史·孙传庭传:“ 广恩 军将火车者呼曰:‘师败矣!’脱輓輅而奔,车倾塞道,马絓於衡不得前。”
《漢語大詞典》:灯词(燈詞)
(1).贴在彩灯上供人品评娱乐的诗词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言事·章枫山封事:“内阁出小揭帖,传与学士 吴节 等诸词臣,分作灯词。”
(2).用于元宵节的弹词故事等。《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正月十六,合家欢乐饮酒……弹筝鼓板,弹唱灯词。”
《漢語大詞典》:津堠
渡口上供瞭望用的土堡。 宋 周邦彦 《兰陵王·柳》词:“悽惻,恨堆积,渐别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漢語大詞典》:窭数(窶數)
(1).戴在头上供顶物用的草垫圈。汉书·杨恽传:“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谓鼠不容穴衔窶数者也。” 颜师古 注:“窶数,戴器也。”
(2).众木聚集貌。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於是兰栭积重,窶数矩设。” 李周翰 注:“窶数,众木欑貌。矩,规矩也。言众木相欑皆中规矩而安设之。”
《漢語大詞典》:漕司
亦称“ 漕运司 ”。 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 北宋 称转运司, 南宋 称漕司, 元 代称漕运司。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财归於漕司,而兵各归於郡。”宋史·选举志二:“ 淳祐 元年, 淮 南诸州郡岁有兵祸,士子不得以时赴乡试,且漕司分差试官,路梗不可径达。” 元 危素 《元海运志》:“﹝ 至元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帅漕宪仓:“帅、宪、仓一人而已,漕则一路或有两三人,曰转运使,曰转运副使,曰转运判官,皆漕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