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庚
(1).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 唐 曹松 《夏日东斋》诗:“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2).三伏。 宋 黄昃 《酹江月·夜凉》词:“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
《漢語大詞典》:伏日
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詔赐从官肉。” 颜师古 注:“三伏之日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谓之伏日。”
《漢語大詞典》:庚伏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漢語大詞典》:伏天
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丁玲 《母亲》一:“她老人家上了年纪,又是伏天,身体常常有毛病,怎么能够来?” 周立波 《夏天的晚上》:“我想起了我们乡下的冬天温暖,伏天冰凉的清澈的山泉。”参见“ 伏日 ”。
《漢語大詞典》:伏日
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詔赐从官肉。” 颜师古 注:“三伏之日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谓之伏日。”
《漢語大詞典》:三伏
(1).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2).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 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 、 浑日进 、 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漢語大詞典》:玉井
(1).星官名。参宿下方四颗星,形如井,故名。后汉书·郎顗传:“臣窃见去年闰月十七日己丑夜,有白气从西方天苑趋左足,入玉井,数日乃灭。” 李贤 注:“参星下四小星为玉井。”晋书·天文志上:“玉井四星,在参左足下,主水浆以给厨。” 南朝 梁 谢举 《凌云台》诗:“势高陵玉井,临逈度 金波 。”
(2).井的美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玉井泓邃,灌溉匪休。” 唐 罗隐 《台城》诗:“玉井已乾龙不起,金甌虽破虎曾争。” 宋 梅尧臣 《晨起》诗:“玉井传新汲,金炉换宿灰。” 清 朱彝尊 《七月晦日赐藕恭纪》诗之一:“白蒻金门教遍及,青泥玉井讶新淘。”
(3).指 太华山 上的玉井。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一折:“豁开你心上蒙,飞身到 太华 峯,看白莲开玉井,看白莲开玉井。”《水浒传》第五九回:“傍人遥指,云池波内藕如船;故老传闻,玉井水中花十丈。”参见“ 玉井莲 ”。一说指 华山 西峰之下的深潭。参阅 明 袁宏道 《华山后记》
(4).即冰井。古代帝王藏冰之所。伏日以冰赐大臣。 唐 杜甫 《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诗:“思霑道暍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 仇兆鳌 注:“ 陆翙 《鄴中记》:‘ 石季龙 於冰井臺藏冰,三伏日以赐大臣。’《后汉书》:‘ 瑯琊 有冰井。’” 唐 陆龟蒙 《子夜四时歌》之二:“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漢語大詞典》:伏腊(伏臘)
亦作“ 伏臈 ”。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 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 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漢語大詞典》:中伏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 《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鬱炎气升。”参见“ 三伏 ”。
《漢語大詞典》:三伏
(1).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2).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 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 、 浑日进 、 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漢語大詞典》:伏中
指三伏期间。 明 李贽 《答周柳塘书》:“伏中微洩,秋候自当清泰。”
分類:三伏伏中
《漢語大詞典》:下伏
三伏中的末伏。 唐 姚合 《酬光禄田卿末伏见寄》诗:“下伏秋期近,还和扇渐疏。”
分類:三伏伏中
《漢語大詞典》:庚暑
犹言三伏暑天。庚,庚伏。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此日庚暑,伏惟尊候益轻捷。”参见“ 庚伏 ”。
分類:三伏暑天
《漢語大詞典》:庚伏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漢語大詞典》:金伏
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 唐 包佶 《同李吏部伏日口号呈元庶子路中丞》:“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 明 杨慎 《苦热》诗:“引脰望西顥,金伏何时终。”
《漢語大詞典》:入伏
进入伏天;伏天开始。如:入伏以来,车站服务人员在母婴候车室里添放了热水瓶和水壶,保证旅客饮水。详“ 三伏 ”。
分類:进入三伏
《漢語大詞典》:三伏
(1).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2).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 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 、 浑日进 、 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漢語大詞典》:出伏
出了伏天;伏天结束。 元 竹蓑笠翁 逸句:“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
《漢語大詞典》:暑伏
夏季伏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杨溪 ﹞北流注于 夷水 ,此水清泠甚于 大溪 ,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刘彦齐:“其所藏名迹,不啻千卷。每暑伏晒曝,一一亲自卷舒,终日不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其山暑伏有蓄雪。”
分類: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