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例
(1).一律;同等。《公羊传·僖公元年》:“臣子一例也。”史记·礼书:“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至於盐粟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红楼梦第十四回:“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便是狗罢,也不能一例而论的。”
(2).一种规则或体制。 宋 张载 横渠易说·下经:“ 王弼 於此无咎,又别立一例,只旧例亦可推行。” 宋 真德秀 《跋虞复之<春秋大义>》:“夫之一卦一爻,为义各异,而谓春秋以一例该众事可乎?”
(3).犹言照例。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前两天还不过一例儿的叫声 戴婶子 华太太 。”
(4).一个例证。 郑振铎 《水浒传的演化》八:“这也许是所谓‘师出有名’的一例吧。”
《漢語大詞典》:一往
(1).一去。亦为“死亡”的婉辞。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之五:“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元 方回 《武林书事》诗之四:“公田坐謫 魏 京兆 ,一往不招江上魂。”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文德:“心虚难恃,气浮易弛,主敬者,随时检摄於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
(2).犹一向。 晋 曹毗 《对儒》:“是以迷粗者循一往之智,狷介者守一方之矫,岂知火林之蔚炎柯,冰津之擢阳草!”新唐书·狄仁杰传:“ 山东 之人重气,一往死不为悔。”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后记:“﹝ 赵士楨 ﹞兴味阑珊,絶无平昔造鸟銃、议车阵、议屯田一往豪气。” 黄节 《陈先生集记》:“顾兹一往相从意,益嘆於今后死难。”
(3).一时。 宋 苏轼 《沉香山子赋》:“幸置此於几席,养幽芳於帨帉,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下:“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舟》《小弁》为怨,小人一往之喜怒耳,何足以言诗。”
(4).一行,指奔走一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 知章 学士,此一往何来?”
(5).一概;一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又学説者,非一往不可感人。”
《漢語大詞典》:如一
一律;一样。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商君书·定分》:“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千门相似,万户如一。”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假如要表里如一,那你在世界上还站得住吗?”
分類:一律如一
《漢語大詞典》:一致
(1).趋向相同。亦谓没有分歧。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晋 陆机 《秋胡行》:“道虽一致,涂有万端。” 宋 曾巩 《上范资政书》:“推而通之,则万变而不穷;合而言之,则一致而已。”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一:“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未名社 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2).犹一律。 老舍 《骆驼祥子》三:“四外由一致的漆黑,渐渐能分出深浅,虽然还辨不出颜色,可是田亩远树已都在普遍的灰暗中有了形状。”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花厅里的木器一致是楠木色的,蓝与绿是副色。”
(3).犹言一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若乃齷齪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迴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漢語大詞典》:画一(畫一)
(1).一致;一律。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 为法,顜若画一。” 司马贞 索隐:“ 小颜 云:画一,言其法整齐也。”旧唐书·裴度传:“军法严肃,号令画一,以是出战皆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长安 等驛应设廩粮等项,应宜改设,与各府县画一,便于遵行。”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译名应该画一,那固然倒是急务。”
(2).逐一;一一条列。 宋 范仲淹 《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军州事贾公墓志铭》:“不事风威,州县九品,必延见与语,得其善,则画一以闻。”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如此而人心不革,盗贼不衰者未之有也。谨条其事,画一如左。”参阅 清 黄生 义府·画一
《漢語大詞典》:一概
亦作“一槩”。
(1).概为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斛之木,引申为同一种标准。 三国 魏 曹植 《黄初五年令》:“诸吏各敬尔在位,孤推一概之平,功之宜赏,於疏必与;罪之宜戳,在亲不赦。”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自古帝王居 中州 者,政化各殊, 赵 为姦诈, 秦 敦信义,岂得一概待之乎!” 胡三省 注:“概所以平斗斛,一概待之,言无所高下也。”
(2).一样;一律。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四:“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清 顾炎武 《玉田道中》诗:“我行至北方,所见皆一概。”
(3).一端;一方面。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今 宰 予 虽无力行,有言语。用言,令行缺,有一概矣。”新唐书·韦表微传:“病诸儒执一概,是非纷然,著《三传总例》,完会经趣。”
(4).全部。红楼梦第五十回:“ 琴儿 和 顰儿 , 云儿 他们抢了许多,我们一概都别作,只他们三人做才是。” 丁西林 《一只马蜂》:“你们的事,我老早对你们讲过,由你自己去,我一概不管。”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三章:“听说全是东河畔人,一概要送 乌龙铺 。”
《韻府拾遺 隊韻》:一槩
越絶書周公貴一槩不求備於一人
《漢語大詞典》:不贰(不貳)
(1).专一,无二心。左传·昭公十三年:“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楚辞·九章·惜诵》:“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五:“﹝ 严续 ﹞为 元宗景 所知,两登相位,尽忠不贰。”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发薪》:“不过临时发布‘亲领’命令的施主却还有,只是已非善于索薪的骁将,而是天天‘画到’,未曾另谋生活的‘不贰之臣’了。”
(2).一律;没有差异。管子·轻重乙:“ 桓公 曰:‘然则衡数不可调耶?’ 管子 对曰:‘不可调。调则澄,澄则常,常则高下不贰,高下不贰则万物不可得而使固。’”孟子·滕文公上:“从 许子 之道,则市贾不贰。”
(3).不重复。参见“ 不贰过 ”。
(4).没有差错。贰,通“ 忒 ”。荀子·天论:“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五:“贰当为貣,亦字之误也。貣与忒同。忒,差也。言所行皆顺乎道而不差,则天不能祸也。”《韩诗外传》卷三:“ 孔子 闻之曰:‘ 楚庄王 之霸,其有方矣。制节守职,反身不贰,其霸不亦宜乎?’”
《漢語大詞典》:不贰过(不貳過)
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论语·雍也:“有 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何晏 集解:“不贰过者,有不善,未尝復行。”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禀高亮之纯粹,抗峻标之邈俗,虚灵机以如愚,不贰过而諂黷者,贤人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既自问不敢谓无污,则又当何如以爱己身乎!惟悔改不贰过而已。”
《漢語大詞典》:一皆
一律;全部。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其计莫若尽驱 巴西 、 梓潼 民内 涪水 以西,其仓廩野穀,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 梁孝元 前在 荆州 ,有 丁覘 者, 洪亭 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 孝元 书记,一皆使之。” 宋 王谠 唐语林·雅量:“ 卢晋公 为门下侍郎,过吏部选人官,谓同过给事中曰:‘吾徒侥倖至多,此辈优一资半级,何足问也。’一皆注定,未曾退量。”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八节:“故专制之国,无论上下贵贱,一皆以变诈倾巧相遇,盖有迫之,使不得不然者矣!”
分類:一律
《漢語大詞典》:划一不二(劃一不二)
(1).一律;一致。谓不二价。《荡寇志》第一○四回:“这是你一向做落的定价,划一不二,老少无欺。”
(2).谓言行一致。《官场现形记》第九回:“ 新嫂嫂 连忙改口道:‘ 魏老 格人倒是划一不二格。’”
(3).引申为刻板。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
《漢語大詞典》:一切
(1).权宜;临时。战国策·秦策五:“説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 鲍彪 注:“一切,权宜也。”《淮南子·泰族训》:“今 商鞅 之启塞, 申子 之三符, 韩非 之孤愤, 张仪 苏秦 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汉书·平帝纪:“赐天下民爵一级,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颜师古 注:“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晋书·王廙传:“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採速成之誉。”新唐书·高郢传:“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寺非宗祏所安,神灵所宅乎?磾万人之力,邀一切之报,其为不可亦明矣。”
(2).副词。一概;一律。管子·臣乘马:“国无币,以穀準币。国穀之櫎,一切什九。”史记·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 秦 者,大抵为其主游閒於 秦 耳,请一切逐客。” 司马贞 索隐:“一切犹一例,言尽逐之也。言切者,譬若利刃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后汉书·光武帝纪:“詔陇 蜀 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方大驾南渡,典章一切扫荡无遗,甚至祖宗諡号亦皆忘失。”
(3).全部,所有。 北齐 贾思勰 齐民要术·栽树:“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百喻经·二子分财喻:“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洵若 杨氏 所云,则将舍六艺而言道德,且驱古今一切之书,俱以文艺之末概之矣。” 巴金 《我和文学》:“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
(4).泛指全部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然则古史所记,一切皆无,何但一事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世一切变古,唐以来旧语尽废,此犹存 唐 旧为可喜。” 艾青 《<诗选>自序》:“对一切都兴奋,就是对一切都不兴奋。”
(5).一般的;普通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度辽将军皇甫规》:“ 去病 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 规 世家纯儒,何独负哉?” 清 李渔 《慎鸾交·弃旧》:“那内监总是无儿,儘着他的家私办作粧奩陪嫁。你説下官这箇新郎还是做得过做不过?这还是一切小事。”
《漢語大詞典》:黄钟(黄鐘)
亦作“黄鐘”。
(1).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撞黄钟,歌大吕,开閶闔,与天语。” 明 宋濂 《凤阳府新铸大锺颂》:“ 濂 闻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黄钟乃乐之所自出,而景钟又为黄钟之本。所谓景钟,大钟也。” 清 龚自珍 《臣里》:“麟、凤、狗不并续,不知动类大也;芝朮、灌木不并续,不知植类众也;珠玉、黄鐘、虎子、威窬不并寿,不知古器之賾。”参见“ 黄钟毁弃 ”。
(2).乐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巳,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孔颖达 疏:“黄钟宫最长,为声调之始,十二宫之主。”吕氏春秋·适音:“黄鐘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陈奇猷 校释:“黄鐘即今所谓标準音,故是音之本。但黄鐘是所有乐律之标準……黄鐘既是标準音,则自黄鐘始,愈上音愈高,愈下音愈低,故黄鐘是清浊之衷。” 汉 马融 《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钟为主。”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私契》:“羽越清脆,黄钟最浊,正宫雄壮,商角冷落,这其间就里多微妙。”
(3).比喻君王。 唐 韩愈 《芍药赋》:“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钱仲联 集释引 方世举 注:“《月令》:‘仲冬之月,律中黄钟。’按:黄钟,宫音,君也。句言不属,当谓 王司马 本为朝士,以不得於君,出为司马。”参见“ 十二律 ”。
(4).以黄钟调为基音之乐曲。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聊即便安之所,奏黄钟而歌大成,行咏文明之章,荐英祖而享神考。”
(5).敬称他人之诗文。 宋 陆游 《与高安刘丞游大愚观壁间两苏先生诗》诗:“尚想来游时,黄钟賡大吕。”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叙》:“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 中国 的‘黄钟’,实在太多了。”
(6).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黄钟律和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鐘。” 高诱 注:“黄鐘,十一月也。鐘者,聚也,阳气聚於黄泉之下也。” 汉 蔡邕 独断:“ 周 以十一月为正,八寸为尺,律中黄钟,言阳气踵黄泉而出,故以为正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黄钟应律始归家,十月定君夸。”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7).指与冬至日相应的律管。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算家又言黄钟为万事之根本,此大可笑。黄钟一律筒而已,何能根本万事?”
(8). 唐 教坊曲名。 唐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鐘》《白紵》。” 陈铁民 等校注:“《黄鐘》,曲名,即《黄鐘乐》,参见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漢語大詞典》:黄钟毁弃(黄鐘毁棄)
比喻贤才不用。《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朱熹 集注:“黄钟,谓钟之律中黄钟者,器极大而声最閎也。瓦釜,无声之物。雷鸣,谓妖怪而作声如雷鸣也。”亦作“ 黄鐘长弃 ”、“ 黄鐘毁弃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公一日谓生曰:‘君出餘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鐘长弃奈何!’”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噫,鼠辈鴟张,其若是哉。黄鐘毁弃,瓦缶雷鸣,蠢兹么么,毒害乃尔!”亦省称“ 黄鐘毁 ”。 郭沫若 《蜩螗集·咏史》:“雷鸣瓦釜黄鐘毁,做到黄鐘愿亦偿。”
分類:贤才
《漢語大詞典》:十二律
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鐘之宫,适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
《漢語大詞典》:一齐(一齊)
(1).相等;均衡。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淮南子·主术训》:“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脩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
(2).统一;使一律。《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轂。”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魏书·释老志:“彼沙门者,假 西戎 虚诞,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
(3).副词。同时。表示不同主体同时做一件事。 宋 岳飞 《郾城县北并垣曲县等捷奏》:“﹝ 王刚 等﹞认是头领,遂一齐入贼军。”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四折:“今日箇加官赐赏,一齐的拜谢吾皇。”《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十餘隻般,筛锣掌号,一齐开出湖去。” 丁玲 《梦珂》:“同时又有六七个人也一齐在发表他们个人的意见。”
(4).副词。表示同一主体对若干事物采取同一处置方式。朱子语类卷六:“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劳攘攘,到此一齐割断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母亲将银子一齐都交给伯父带到 上海 存放在妥当钱庄里生息去了。”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一剂。齐,通“ 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躁者有餘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漢語大詞典》:一体(一體)
(1).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妇,一体也;昆弟,一体也。”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汉书·礼乐志:“二者并行,合为一体。” 宋 陈亮 《廷对策》:“君臣固当相与如一体也,何至有肆谗之人以恐惧其心志,而徊徨其进退哉!”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许多许多年轻热情的眼睛都投射到 道静 的脸上、身上,那么亲切,那么热烈,似乎在希望这个陌生的女孩子,能够参加到他们的行列里面来和他们成为一体。”
(2).一部分。孟子·公孙丑上:“昔者窃闻之: 子夏 、 子游 、 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 、 閔子 、 颜渊 则具体而微。” 赵岐 注:“体者,四枝股肱也……一体者,得一枝也。”史记·项羽本纪:“郎中骑 杨喜 、骑司马 吕马童 、郎中 吕胜 、 杨武 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唐 韩愈 《答侯生问论语书》:“或去圣一间,或得其一体,皆践形而未备者。”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吾 中国 号称守师説者,既不过得其师之一体,而又不敢有所异同增损,更传於其弟子,所遗者又不过一体之一体耳。”
(3).指整个身体。列子·杨朱:“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4).犹言一只。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子与 繇 书:‘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5).一样;一同;一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陈餘 张耳 一体有功於 赵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酒色漂漂,与银光一体。”《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将 沮授 锁禁军中,待我破 曹 之后,与 田丰 一体治罪!”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至于各地方抗 日 力量,则宜一体爱护,不宜厚此薄彼;信任之,接济之,扶掖之,奖励之。”
(6).谓文学作品的一种体式或风格。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上:“其源出于 李陵 。发愀愴之词,文秀而质羸。在 曹 刘 间,别构一体。”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李子田 曰: 杜 诗持正侃侃,自为一体,而阴启 宋 人以理为诗之意。”
(7).指全体。如:一体周知、一体遵照。
《漢語大詞典》:一律
(1).同一音律。《淮南子·说林训》:“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於一体。”宋书·律历志上:“其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
(2).一种刑律。汉书·冯野王传:“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 长安 謁,不分别予赐。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3).一个样子;没有例外。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后皆指前公相袭,从 汉 迄今用一律。”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而於 韩 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之法,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鲁迅 《书信集·致郑伯奇》:“格式由书店酌定,但以一律为宜。”
(4).一种格律。金史·赵秉文传:“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5).指律诗一首。红楼梦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漢語大詞典》:不二价(不二價)
价一律,不卖两种价钱。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从 许子 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后汉书·韩康传:“﹝ 康 ﹞常採药名山,卖於 长安 市,口不二价,三十餘年。”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每先期输直,不二价,而人无异辞。”
分類:一律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