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凡百
(1).一切;一应。《诗·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郑玄 笺:“凡百君子,谓众在位者。”晋书·山涛传:“天下事广,加 吴 土初平,凡百草创,当共尽意化之。”镜花缘第九五回:“好在他自从做了这件好事,凡百事务,莫不如心,连那从不生草的不毛之地也都丰收起来,家运大转。”
(2).诸君;众人。 汉 应玚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凡百敬尔位,以副飢渴怀。” 晋 陶潜 《命子》诗:“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於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隋书·音乐志上:“ 梁武帝 本自诸生,博通前载,未及下车,意先风雅,爰詔凡百,各陈所闻。” 唐 颜真卿 《天下放生池碑铭》:“ 真卿 勒铭,敢告凡百。”
(3).无论如何。《醒世姻缘传》第九七回:“你凡百的快着搭救,再别似那一日倚儿不当的,叫他打个不数。”
《漢語大詞典》:应须(應須)
(1).应当;应该。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老残游记》第十回:“你既明白这个道理,应须知道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个道理。”
(2).一应所需。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以御史中丞 裴冕 兼左庶子, 陇西郡 司马 刘秩 试守右庶子……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
《漢語大詞典》:呼应(呼應)
(1).谓有叫有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有隔座目语者,有隔舟相呼应者。”
(2).指响应;回响。 丁玲 《水》二:“她们记起了什么似的,喊着名字,四处来寻找她们的亲人。远远近近的呼应着,可是什么也听不清。”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群山在呼应,大地在欢腾。”
(3).谓沟通。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比较容易互相呼应。”
(4).犹应允,答应。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寒暄叙不成,直书情:友妻陷入豺狼穽,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梟獍。夸言曾向良朋逞,急救我友相呼应。”
(5).前后关联,互相照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望溪方 氏,摹仿 欧 曾 ,明于呼应顿挫之法。” 茅盾 《无题》一:“那一大段关于女主角的描写……我是处处有呼应,--嗯,处处有伏笔。”
(6).比喻调度,指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乞专简大臣督师三省,庶呼应灵而事权一。”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国家虽已设海军衙门,而皮毛徒具,精义未讲,呼应不灵,规模未备,则犹未能言实效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在 煊 万不敢存五日京兆之心,而视 煊 者究不免有五日京兆之见,诚恐人心一懈,呼应即因之不灵。”
《漢語大詞典》:一应(一應)
谓一时应变。《淮南子·说山训》:“ 弦高 诞而存 郑 ,诞者不可以为常,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
所有一切。 宋 范仲淹 《求追赠考妣状》:“一应京朝官在任未满,不因公事,朝廷非时移替,在任不曾磨勘,转官者后来同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一应大小属官今晚免参,明日蚤见。”清史稿·刑法志三:“其农忙停审,则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一应户、婚、田土细故,不准受理,刑事不在此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九回:“这是订礼,一应花消齐由我出。”
《漢語大詞典》:文书房(文書房)
明 宫廷掌握主办敕诰等一应机密文书的机构。亦称制敕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内阁密封之体:“今朝参讲读之外,不得復见天颜,即司礼监亦少至内阁。上有命令,必传之内侍,内侍传之文书房,文书房传至阁臣等。”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漢語大詞典》:内簿
即内号簿。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设内外号簿》:“比毕,将簿送内宅,与内簿对同。”参见“ 内号 ”。
《漢語大詞典》:内号(内號)
(1).关重犯的牢房。因警卫较普通牢房严密,多在监狱深处,故称。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县尊叫差人回来,吩咐寄内号,同大盗在一处。”
(2).内部编号。《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凡是‘札’字,总有一个红点,临了一圈一钩,名字上一点一钩,还有后头日子,都要用硃笔标过,方能算数。而且一翻过来,一定有内号戳记一个。”
(3).内号簿的省称。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号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设内外号簿》:“凡上司公文、各房稿案与一应差票必先宅内掛号,放行用印,而后发该房,则内号较外号尤重矣。”参见“ 内簿 ”。
《漢語大詞典》:内号(内號)
(1).关重犯的牢房。因警卫较普通牢房严密,多在监狱深处,故称。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县尊叫差人回来,吩咐寄内号,同大盗在一处。”
(2).内部编号。《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凡是‘札’字,总有一个红点,临了一圈一钩,名字上一点一钩,还有后头日子,都要用硃笔标过,方能算数。而且一翻过来,一定有内号戳记一个。”
(3).内号簿的省称。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号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设内外号簿》:“凡上司公文、各房稿案与一应差票必先宅内掛号,放行用印,而后发该房,则内号较外号尤重矣。”参见“ 内簿 ”。
《漢語大詞典》:内簿
即内号簿。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设内外号簿》:“比毕,将簿送内宅,与内簿对同。”参见“ 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