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搜 → 搜蒐”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缉凶(緝兇)  拼音:qì xiōng
捉拿犯人。《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幸亏太尊求他暂缓打电报,一面答应设法缉凶。」
分類:搜捕凶犯
《國語辭典》:访拿(訪拿)  拼音:fǎng ná
逮捕。《儒林外史》第二○回:「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分類:搜捕
《国语辞典》:照提  拼音:zhào tí
搜捕嫌犯的公文,犹现今的缉捕令。
《國語辭典》:缉拿(緝拿)  拼音:qì ná
搜查捉拿。《福惠全书。卷三。莅任部。驭衙役》:「缉拿逃盗,巡察奸宄。」
分類:缉拿搜捕
《漢語大詞典》:缉盗(緝盗)
搜捕盗贼。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审盗》:“盗不难审,要于捕役缉盗根上清楚。”
分類:搜捕盗贼
《漢語大詞典》:踏缉(踏緝)
察访搜捕。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三章:“惟其是我们的报纸,故喜载这些有烟幕弹的新闻,或者还捏造些重要人物或死或捕的电报,俾和缓官厅跟踪踏缉呢,我们同志不必过于泄气。”
分類:察访搜捕
《國語辭典》:通缉(通緝)  拼音:tōng qì
法院通令各地方捉拿在逃的人犯。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或受刑人逃亡或藏匿而不知其所在时,得通缉之。但如知悉逃亡或藏匿的处所,则应拘提,不得通缉。通缉,应以通缉书通知附近或各处检察官、司法警察机关;必要时得登载报纸或以其他方法公告。被通缉的人,称为「通缉犯」。
《国语辞典》:牵牛拔桩(牵牛拔桩)  拼音:qiān niú bá zhuāng
一人把牛系在路上,却被路人牵走,附近的邻居平白受到怀疑和搜捕。见《易经。无妄卦。六三》。后用以比喻无妄之灾或所有倒楣、牵连的事。也作「别人偷牛我摸桩」、「他人牵牛我拔桩」。
《国语辞典》:亚罗船事件(亚罗船事件)  拼音:yà luó chuán shì jiàn
清咸丰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广州官兵登上挂英旗的亚罗号船搜捕,英领事抗议,为粤总督叶名琛拒绝,粤民纵火烧英使馆,问题扩大,引发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
《国语辞典》:抄赌(抄赌)  拼音:chāo dǔ
搜捕赌场。如:「警察局派员于此区域抄赌。」也称为「抓局」、「抄局」。
分类:搜捕赌场
《國語辭典》:跟捕  拼音:gēn bǔ
跟踪缉捕。《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争奈宋江已走在屋后九天玄女庙里躲了。那王成跟捕不获,只将宋江的父亲拿去。」
分類:跟踪搜捕
《漢語大詞典》:防缉(防緝)
防范和搜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州之役清方档案》:“ 广东 为沿海重要地方,屡有乱党勾结滋事,实属不成事体,倘不严加防缉,诚恐酿成大变,不可收拾。”
分類:防范搜捕
《漢語大詞典》:遍缉(遍緝)
到处搜捕在逃的犯人。《六部成语注解·刑部》:“遍缉,遍处搜求而擒之也。”
《漢語大詞典》:草剃禽狝
1.谓如刈割野草、搜捕禽兽似地予以歼灭。语出唐韩愈《送郑尚书序》:"至纷不可治,乃草剃而禽狝之,尽根株痛断乃止。"
《國語辭典》:草薙禽狝(草薙禽獮)  拼音:cǎo tì qín xiǎn
割除野草,捕杀禽兽。语本《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唐纪八十。昭宗天复二年》:「岂可不察臧否,不择是非,欲草薙而禽狝之,能无乱乎?」比喻不分好坏,悉数诛杀。《明史。卷一六六。韩观等传》赞曰:「而草薙禽狝,滥杀邀功,贪货贿,兴事端,控驭乖方,绥怀无策,则镇将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