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谢㬭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6—426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宣镜。谢瞻弟。事母极孝。母病畏惊,躬自执劳,家人纳履而行、屏气而语十余年。初为州主簿,累迁太子舍人、黄门侍郎。后以徐羡之事,从坐伏诛。
释僧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镜姓焦,记称焦镜,自陇西来吴,住定林寺。元嘉中会稽法师,元岳中卒。
张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张裕子。少与光禄大夫颜延之邻居,延之谈义饮酒,喧呼不绝,而镜静默无声。后镜与客谈,延之从篱边坐听,辞义清玄,由是不复酣叫。仕至新安太守。兄弟五人俱知名,时谓张氏五龙。早卒。
全宋文·卷四十九
镜,畅从弟,元嘉中新安太守。
僧镜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焦氏。陇西人。客吴中。有孝行。轻财好施。母亡。太守赙赠。不受。负土为坟。庐于傍。莳松柏。三年乃为沙门。住吴县华山寺。入关寻师授法。东海徐湛之。请为一门之师。后返姑苏。适上虞谢灵运。尤致款素。与游嶀嵊。元徽中。诏至都。止定林下寺。频建法会。注法华维摩义疏毗昙玄论。殁寿六十七。同时有释昙隆。亦以高行名世。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镜。姓焦。本陇西人。迁居吴地。至孝过人。轻财好施。家贫母亡。太守赐钱五千。苦辞不受。乃身自负土种植松柏。庐于墓所。泣血三年。服毕出家。住吴县华山。后入关陇寻师受法。累载方还。停止京师。大阐经论。司空东海徐湛之重其风素。请为一门之师。后东反姑苏。复专当法匠。台寺沙门道流请停岁许。又东适上虞徐山。学徒随往百有馀人。化洽三吴声驰上国。陈郡谢灵运以德音致款。宋世祖藉其风素。敕出京师止定林下寺。频建法聚德众云集。著法华维摩泥洹义疏并毗昙玄论。区别义类有条贯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有七。上虞徐山先有昙隆道人。少善席上。晚忽苦节过人。亦为谢灵运所重。常共游嶀嵊。亡后运乃诔焉。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唱导
释法镜。姓张。吴兴乌程人。幼而乐道事未获从。值慧益烧身启帝度二十人。镜即预其一也。事法愿为师。既得入道履操冰霜。仁施为怀旷拔成务。于是研习唱导有迈终古。齐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镜誓心弘道不拘贵贱。有请必行。无避寒暑。财不蓄私常兴福业。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齐隆寺以居之。镜为性敦美赏接为务。故道俗交知莫不爱悦。虽义学功浅而领悟自然。造次嘲难必有酬酢。齐永元二年卒。年六十四。其后瓦官道亲彭城宝兴耆阇道登。并皆祖述宣唱。高韵华言。非忝前例。倾众动物。论者后之。今上为长沙宣武王治镜所住寺。因改曰宣武也。
贾渊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0—501 【介绍】: 南朝齐平阳襄陵人,字希镜。贾弼之孙。家传谱学。仕宋,官义兴郡丞。宋孝武帝曾令注《郭子》。入齐,齐明帝建武中迁长水校尉。竟陵王萧子良令撰《见客谱》,又与王俭撰定《百家谱》。受贿纳庶伧王泰宝入琅邪谱,下狱当死,后免罪。有《氏族要状》及《人名书》,均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19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道镇。拓跋云子。少好学,父卒,袭封任城王,加征北大将军。讨柔然及抚安氐、羌,有功。累迁为尚书令。孝文帝谋迁都洛阳,澄赞成其事,并至代旧都援引古今,晓以大计,说服旧臣。宣武帝时镇寿春,累败梁兵,除太子太保。时高肇当朝,猜忌皇族,澄为肇所间,惧,乃常酣饮以示荒败。孝明帝初任尚书令,加侍中,迁司徒。事有不便,必谏争不已,内外咸敬惮之。卒谥文宣。
全后魏文·卷十七
澄,字道镜,晃孙。太和七年袭父任城王云爵,加征北大将军、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寻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加侍中,转征东大将军、开府、徐州刺史。徵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兼尚书左仆射。除吏部尚书,复兼右仆射。坐公事免。寻兼吏部尚书,除尚书右仆射。宣武即位,出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徵为镇南大将军、扬州刺史,加散骑常侍。转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母忧服阕,除太子太保。孝明即位,进尚书令,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迁司空,加侍中,领尚书令,迁司徒。神龟二年薨,赠太傅,领太尉,备九锡,谥曰文宣王。(案:《魏书·张普惠传》云,任城王澄为司空:表议书记,多出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兰陵人,字茂镜。萧思话孙。博通经史,善属文。起家齐著作佐郎。入梁,历仕始兴太守、少府卿、都官尚书,有政声。博物强识,多所匡正,为梁武帝所重。军国大事,必先咨访。武帝太清元年,侯景于涡阳为东魏击败,入寿阳,遣使降梁。帝纳之,介极言不可,帝不能用。官至光禄大夫。卒年七十三。
全梁文·卷二十四
介字茂镜,视素从弟。齐永元末,为著作佐郎。天监中除太子舍人,迁尚书金部郎,转主客郎,出为吴令。普通中为湘东王咨议参军大通中,除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中,为武陵王府长史,出为始兴太守,征为少府卿,加散骑常侍,进侍中都官尚书。大同二年臻仕,就家授光禄大夫。
宇文测 朝代:西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9—546 【介绍】: 西魏代郡武川人,字澄镜。宇文泰族子。北魏时起家奉朝请。累迁司徒右长史。尚宣武帝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从魏孝武帝入关,为宇文泰丞相右长史。历位侍中,行汾州事。境接东魏,安边有方,两国边民,得各安其业。转行绥州事,击走突厥入掠。官至太子少保。谥靖。
到镜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彭城武原人,字圆照。到溉子。位安西湘东王萧绎(元帝)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作《七悟》,文甚美。早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 【介绍】: 隋河东闻喜人,字君倩。初仕北周,为大将军府记室,府中语曰:“令德日新裴镜民。”武帝建德初,为宋王侍读,累迁摄少吏部。隋文帝开皇初,迁兵部侍郎,以明干称。十二年,随蜀王杨秀赴蜀,为西南道行台兵部侍郎。行台废,为益州总管府司马。十六年,讨西南夷,兵败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6 【介绍】: 名或作粲。隋僧。姓氏籍贯不详。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年逾四十,以居士身参二祖慧可得法,受衣钵,隐于皖公山。北周武帝破灭佛法,璨往来避难,人无知者。隋文帝开皇十二年,传衣钵于道信。卒后,被奉为中国禅宗三祖。有《信心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见可禅师。而问曰。弟子身缠风疾。其必宿有罪累焉耳。请和尚忏罪。可曰。将罪来。与汝忏。璨曰。觅罪了不可得。可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璨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谂何者是佛。何者是法。可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璨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体既然。佛法无二。可曰。吾宝也。即名之僧璨。为薙发具戒。而传以衣钵。复告之曰。昔达磨大师以正法眼藏付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属周武废教。往来司空山者馀十载。韬光晦迹。人莫知之。隋开皇初。出居皖公山。得沙门道信。以承其统。且付以所传衣钵。而说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于是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大业二年。复归故山。为众说法。合掌俨立而化。葬舍利舒之山谷寺。唐玄宗朝。追谥镜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赵州人也。素业律。四分精义。如亲闻佛制。既能操持为己利。又能诲导利于人。诚末世之邬波黎也。诏置舍利塔于州之无际寺。即仁寿二年也。佛事之美。镜之力尤多。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玄镜。赵州人。立志清贞不干流俗。四分一律文义精通。不乐阐扬。恒寻异部激发违顺。品章废立有神彩焉。住空观寺。闲散优游无为僧也。仁寿二年。奉敕置塔本州无际寺。建基趾日。寻放赤光变转不常。或如形像乍似楼阙。又出白光时吐大小巡绕瓶侧。四月四日又放光明紫绿相间。三度乃止。又于光内见佛像形长二尺馀坐莲花座。并有菩萨侠侍严仪。从卯至酉方始歇灭。当此之时有目皆睹。镜还空观复学禅宗。居止东院。合集同侣多行头陀。遂终其寺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张镜微。玄宗开元前期任桃林尉。开元八年(720)至十年间,与孙逖、王泠然等为吏部侍郎王丘所擢用。事迹见《旧唐书·王丘传》。《全唐诗》存诗1首,误署作张敬徽,当从《文苑英华》卷二〇八改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9—835? 一作镜空。俗姓齐,名君房,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苦贫。壮喜为诗,不尚靡丽。后困于吴楚间,以诗干谒侯伯,所获甚少。宪宗元和初,投杭州灵隐寺为僧。后周游名山,愈行苦节。文宗大和元年(827),在洛阳龙门寺遇柳理,言己身后之事,并题诗1首。《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并录其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齐氏。吴郡人。始名君房。世儒者。读书通大意。不务记忆。而著述中时病尤困。家贫。干谒吴楚诸侯。无所遇。得钱才盈贯。则疾作。尽费以医药。然后愈。元和初。游钱唐。属岁大侵。念丐午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则饿困不能进。坐湖堤上。雪涕长喟。俄有梵僧笑其傍曰。法师秀才。旅游趣向亦足未。于是空闻其呼之异也。而疑之。姑应之曰。足矣。且师呼法师。谓谁欤。梵僧曰。子曾不忆诵法华经于洛京之同德寺乎。空曰。吾生年已四十五矣。足迹未尝一印洛京地。又何知夫同德寺哉。曰子方且为饥火所烧。宜不能知也。遽探囊出一枣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上智食之。能了知三际。下智则仅了前生。空掬水咽之。遂枕石而寝。寤则洞忆同德讲经事。如昨日。即问曰。震和尚安在。曰攀缘未断。再生蜀中为僧。今则断矣。曰神上人安在。曰宿愿力故。扬化无佛法地。曰悟法师安在。曰渠尝于香山石佛像前发愿。以为苟不證无上菩提者。当为武士。以纾国难。今闻已仕为大将军矣。梵僧因复语空曰。当时俦侣并我与子凡五人。就中获解脱者。惟我耳。其三人虽未出生死。而犹以进脩。不致下劣。独子以广说异端于狮子座上。疑悟学者。使于空理。妄起分别。且怠于律己。或缺戒珠。果报宜然。无足恨者。空遽拜曰。和尚慈悲。幸垂哀救。梵僧探囊出一镜。背面莹彻。曰夫世间贵贱之分。人生脩短之期。若佛法之盛衰兴替。览此可知也。空一览谢曰。谨佩诲饬。梵僧仍纳镜囊中而去。行十许步。竟失所往。空是夕投师落发于灵隐寺。受具参方。行益孤峻。大和元年。客洛阳龙门天竺寺。为河东柳理说其事。空偶曰。我寿至七十七。腊三十二。持钵乞食。馀有九年。死后则佛法其衰乎。理诘之。默不加答。乃索笔题经藏北垣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角与牙。宝檀终不灭其花。后不知所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鉴空。俗姓齐。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为诗不多靡丽。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干谒侯伯所润无几。钱或盈贯则必病生。用罄方差。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呻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脩短之期佛法兴赞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大和元年诣洛阳。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亲说厥由向珵。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且甚奇之。空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僧腊三十二。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珵诘之。默然无答。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 系曰。食梵僧之枣而知宿命者。与茹雪山之药解诸国言音同也。览鉴而知吉凶者。与窥图澄涂麻掌同也。食枣临鉴岂偶然耶。非常人之遇也。其空公题谶而答塞柳珵之问。验在会昌之毁教矣。时武宗。勒僧尼反俗。计二十万七千馀人。坼寺并兰若共四万七千有奇。故云兴一沙衰恒河沙。兔在罝犬仍拿言残害之甚。乙丑毁法丙寅厌代。佛法喻宝檀之树终不绝其华蘤芬馥。故云也。苟非异人何以藏往考来之若是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空。俗姓齐氏。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元和初值钱唐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喂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伸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惟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大和元年诣洛阳。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向珵亲说其由。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且甚奇之。空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僧腊三十二。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珵诘之。默然无答。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齐。吴郡人。少小贫苦。惟勤于学。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呻。枕石而𥨊。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證无上菩提。必愿为赴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事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个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柰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馀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名山。愈高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