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士夫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圣也。
七善士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还之圣者。有生般中般上流般三种。此三般又各有三种之别,谓之九种不还。(参见:九种不还)。此中上流般之三种不分开之。总为一上流般,合前之六种,谓之七善士趣。其所以不别立之者。婆沙论一百十五谓中生之二种,各为一生中之差别。行相难知,故分之。上流般各受多生,其行易知,故不分之。其所以名之为善士趣者。趣,是行之义。其馀有学,或行善,或行不善,唯此七种之不还,有行善,而无行不善者。且但行往上地而无还来。故特名为善士趣。见俱舍论二十四颂。
七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地狱趣Narakagati,二、饿鬼趣Preta,三、畜生趣Tiryagyoni,四、人趣Manus!ya,五、神仙趣Bs!i,六、天趣Deva,七、阿修罗趣Asura也。楞严经九曰:「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十发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十位)
四十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上说菩萨之阶乘四十位,分为四位:第一,十发趣。谓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闻妙理,而发趣于佛地,故名发趣。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也。此十者,前八心为璎珞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心为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见五十二位)。第二,十长养。次入十行增修善根,故名长养。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也。此十者,如其次第,即四无量四摄法及止观之二者也。第三,十金刚。次入十回向之位坚修善根,故名金刚。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谓通达法性也),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也。第四,十地。地者,所依之义。入菩萨位,所依转胜,故名十地。(参见:十地)
十发趣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心地品曰:「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案明藕益大师梵网合注以为即十住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住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
人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趣之一。有人类业因者之所趣向也。
三善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三恶趣而立三善趣。如修罗,人,天,三趣是也。
三恶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三恶道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处也。又曰三涂。
大乘金刚理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之异名。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上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指色界或无色界而言。归敬仪上曰:「无识不徒生于上趣。」
天趣
【佛学大辞典】
(界名)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佛学常见辞汇】
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五恶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趣,五道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之境界。此中自天趣别开阿修罗,故为六趣。对于弥陀之净土,悉以之为恶趣。地狱鬼畜三者,为纯恶之所趣,故名为恶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故亦名为恶趣。无量寿经下曰:「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同净影疏下曰:「三途人天是其五趣,于此分别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善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三恶趣加人、天,修罗属于天。无量寿经下曰:「横截五恶趣。」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种境界。
五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恶趣,五道等。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文句十二曰:「从一至一,故名为趣。」无量寿经曰:「开示五趣,度未度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五趣生死轮
【佛学大辞典】
(图像)寺院门颊所画轮回五趣之生死状也。有部毗奈耶三十四曰:「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园中。(中略)当尔之时四众云集,来听法要,人众喧嚣,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大目乾连处四众云集?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乾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于四众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为听法故皆来集会。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乾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当作四洲,东毗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于其辋处应作溉灌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中出头,死者于罐中出足;于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围复画十二缘生生死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形、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名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支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应作男女忧戚像、悲应作男女啼哭像、苦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于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修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次于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有部毗奈耶杂事十七曰:「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庄饰,即往白佛。(中略)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