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佛类词典
木鱼
木鱼
【佛学大辞典】
(物名)有二种:一为团圆之鱼鳞,读诵叩之;一为挺直之鱼形吊于库堂,粥饭击之,禅家呼曰梆。敕修清规法器章木鱼曰:「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释氏要览曰:「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刻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蒱劳为之大鸣也。」摭言曰:「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按此言召集僧侣等所用者。
【佛学常见辞汇】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众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为止。
【俗语佛源】
可供打击而发声的东西,印度人称为Ghanta (犍槌),意为声鸣、打木等。在寺院中,犍槌用于集众、报时等。晋代法显谓,他在于阗瞿摩帝大乘寺见「三千僧共犍槌食」(《佛国记》)。「木鱼」应是一种中国化的犍槌。《隋书》和《唐律疏议》中提到的「木鱼」是一种鱼形的木质符信,作用类似于虎符。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云:「松日明金像,山风向木鱼。」可见至迟在唐代,寺院中已普遍使用木鱼了。原先的木鱼是刻木为长条形的「直鱼」,又称「长版」或「梆」,悬于库堂之侧,用于集僧、报时。《敕修百丈清规》谓:「木鱼,斋粥之时长击二通」,又谓「木鱼,报更则随更次第击之」,即指「直鱼」而言。稍后又产生一种刻木中空的「团鱼」,唐人亦称为「鱼鼓」。相传鱼昼夜常醒。作鱼形,是为警觉信众,防止昏惰。「团鱼」形制较多,用于念佛诵经时调整音节,一般为深红色或涂金,还有龙形或双鱼形的。吃斋、敲木鱼念佛的形象,民间是熟悉的。如张天翼《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著木鱼念经。」后来,僧人亦有敲木鱼报晓或化缘的。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又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明代以后,木鱼又逐渐发展为戏曲、曲艺和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之一。(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