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馀 → 馀余”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绰有馀裕(綽有餘裕)  拼音:chuò yǒu yú yù
1.非常宽裕,足以应付所需。如:「以他的经济能力,买下这栋大楼,仍是绰有馀裕。」也作「绰绰有馀」、「绰绰有裕」。
2.从容舒缓。《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当其无事也,则舒绅缓佩,鸣玉以步,绰有馀裕。」《周书。卷三七。裴文举传》:「宾敏于从政,果敢决断;案牍虽繁,绰有馀裕。」
《漢語大詞典》:绰然有余(綽然有餘)
同“ 绰有餘裕 ”。 形容宽裕、富馀。世说新语·言语“ 道壹道人 好整饰音辞”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孙绰 为之赞曰:‘驰骋游説,言固不虚。唯兹 壹公 ,绰然有餘。’”金史·完颜素兰传:“皇太子仁孝聪明,出於天资,总制枢府,固已绰然有餘。”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夫妇乔寓 扬州 时,曾仿此法,屋仅两椽,上下卧房,厨灶客座皆越絶,而绰然有餘。”
《國語辭典》:绰绰有馀(綽綽有餘)  拼音:chuò chuò yǒu yú
非常宽裕,足以应付所需。《文明小史》第三回:「这绿营的兵固然没用,然而出来弹压这般童生与一班乌合之众,尚觉绰绰有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继之家里钱多,就是永远没差没缺,他那候补费总是绰绰有馀的。」也作「绰绰有裕」、「绰有馀裕」。
《分类字锦》:气有馀高(气有馀高)
窦暨述书赋真率孝武不规不矩气有馀高体无所主若露滋蔓草风送骤雨按谓晋孝武帝
分类:宸翰
《分类字锦》:神明有馀(神明有馀)
陆游 幽居示客诗 齿发虽俱弊,神明尚有馀。幽扉鍊奇药,细字录仙书。
分类:老寿
《國語辭典》:事不有馀(事不有餘)  拼音:shì bù yǒu yú
尽致无馀,达到极点。《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合太太一见面儿,娘儿俩先哭了个事不有馀,大家劝住,他便忙著到祠堂行礼。」
分類:极点
《漢語大詞典》:上方不足,下比有余(上方不足,下比有餘)
犹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晋 张华 《鹪鹩赋》:“巨细舛错,种繁类殊。鷦鷯巢於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晋书·王湛传:“时人谓 湛 上方 山涛 不足,下比 魏舒 有餘。”
《分类字锦》:揽衣有馀(揽衣有馀)
陆机 揽衣有馀带,循形不盈衿。
分类:
《國語辭典》:留有馀地(留有餘地)  拼音:liú yǒu yú dì
说话或处理事情,留下可以回旋的空间。如:「说话时,别咄咄逼人,要给对方留有馀地。」
方便有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声闻缘觉二乘究竟證果者,及地前菩萨,当生界外之净土也。此等人皆修空观之方便道而断见思(谓四住也)之惑,故谓之方便,未修中观,随之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天台观经疏曰:「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方便土)
方便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方便有馀土,及方便化身土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方便有馀土的简称,即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
有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一切之事理而诠未究竟至极之词。对于无馀而言。
有馀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尚存馀义而非究竟至极之说也。胜鬘经曰:「亦是如来方便有馀不了义说。」宝窟中末曰:「有馀者,明义不尽,对尽理之说。」法鼓经曰:「一切空经,是有馀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馀说。」
有馀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正统以外之论师,又不列大家之学匠,皆称有馀师。略云有馀,或馀师。又曰:有诸师或有人。又有称有馀之说为有说,他之部宗为有馀部者。见毗婆沙论。俱舍论等。
有馀师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义之外,更为馀义之人之说也。如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毗婆沙就一法而列种种之说。其中除正说外皆云有馀师说。
有馀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馀涅槃者,对无馀涅槃而言。有馀无馀其解有三种:一、唯就小乘说。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馀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馀涅槃,其人今生之果报尽而归于寂灭,谓之无馀涅槃。即證得阿罗汉其身存生之间,为有馀涅槃,其身死时,乃无馀涅槃也。故有馀涅槃者无生死之因,唯有生死之果(此前生所招之果报),无馀涅槃者,无生死之因,亦无果也。又云有馀依涅槃Sopa%dhis%es!anirva%n!a,无馀依涅槃Nirupadhis/es!anirva%na,依者依身,身为人之所依,故名依身。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馀涅槃。」宝窟下本曰:「因亡名有馀,果尽名无馀。」唯识述记十末曰:「其因尽苦依未尽,异熟犹在,名有馀依。依者身也,(中略)此中有馀,约二乘说,以言唯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二、唯就大乘说。变易生死之因尽,谓之有馀涅槃,变易生死之果尽,而得佛之常身,谓之无馀涅槃(凡夫之生死谓之分段,菩萨之生死谓之变易)。宝窟下本曰:「金刚心断变易因尽,而变易果犹存,有馀累故曰有馀。佛果为解脱道起,则无复因累,变易生死果亦亡,则无复果累,故名无馀也。」三、就大小相对说。小乘之无馀涅槃,尚有惑业苦三道之残馀,故云有馀,大乘之无馀涅槃,究竟而无残馀,故云无馀。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有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无馀。」又曰:「以成就有馀解脱有馀清净有馀功德故,知有馀苦,断有馀集,證有馀灭,修有馀道,是名得少分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證。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馀。」宝窟下本曰:「小乘中因果尽名有馀,大乘因果尽名无馀。佛性论云:二乘有三种馀:一烦恼馀,谓无明住地。二业馀,谓无漏业。三果报馀,谓意生身阴。」
【佛学常见辞汇】
1。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馀涅槃,或有馀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馀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馀涅槃,或无馀依涅槃。2。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馀涅槃,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馀涅槃。3。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馀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馀,故叫做有馀;至于大乘的无馀涅槃,因究竟而无残馀,故叫做无馀。
【三藏法数】
谓见、思烦恼已断,尚馀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馀涅槃。(见、思烦恼,即见、思惑,于意识起诸分别,曰见惑;于尘境起诸贪爱,曰思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