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身三口四之恶业也。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恶支分故名为支。十恶中之前七恶也。【又】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三。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
〔二、偷盗〕,谓潜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
〔三、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
〔五、绮语〕,绮即文饰也。谓绮饰言语,取悦于人,故名绮语。
〔六、恶口〕,谓以恶言加彼,令他受恼,故名恶口。
〔七、两舌〕,谓搆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七支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支之作业也。(参见:七支)
七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身三口四之恶业也。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恶支分故名为支。十恶中之前七恶也。【又】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三。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
〔二、偷盗〕,谓潜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
〔三、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
〔五、绮语〕,绮即文饰也。谓绮饰言语,取悦于人,故名绮语。
〔六、恶口〕,谓以恶言加彼,令他受恼,故名恶口。
〔七、两舌〕,谓搆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七支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所出。为极略之念诵法。见诸义轨诀影二。
七支念诵随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之略名。
七等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分)
七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觉法有七种,故云七觉支。即七菩提分也。
【佛学次第统编】
七支觉者,又谓之七觉分、七菩提分。法界次第云:「七觉分: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 择法觉分,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也。又择谓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择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进 精进觉分,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而行真法也。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 喜觉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也。又喜即欢喜,谓心契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而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 除觉分,亦名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轻利安适也。又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 舍觉分,又名行舍觉支。舍诸谬妄一切之法,皆平心坦怀,更不追忆也。此行蕴所摄舍之心所,故云行舍。又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 定觉分,心住一境而不散乱也。又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 念觉分,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又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常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总之于此七法,行者之心浮动时,用除、舍、定之三觉支而摄之。若心沉没时,则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以此七事,得證无学果。
八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正见等之正道,八种所支分,故谓之八支。(参见:八正道)。【又】无著所造之论有八部,谓之八支。寄归传四曰:「瑜伽毕学,体穷无著八支。」(参见:八论)。【又】斋戒八种所支分,亦名八支,(参见:戒)
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A^ryama%rga,巴Ari^yamagga)。玄应音义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一、正见Samyak-dr!s!ti,巴Samma%-dit!t!hi(正者Samyak及Samma%也,以下略之),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二、正思惟(一sam%kalpa,巴一sam%kappa),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三、正语(-va%c,巴-va%ca%),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四、正业(-karma%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五、正命(-a%jiva,巴同),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六、正精进(-vya%ya%ma,巴-va%ya%ma),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七、正念(-smr!ti,巴-sati),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八、正定(-sama%dhi,巴同),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见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体,故为道,亦为道分道支,馀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罗汉果。
【佛学次第统编】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又谓八修,无漏道即戒定慧。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当思惟筹令增长真智,以无漏心所为体。又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又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五种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谓之邪命。
一、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二、自说功德 说自己之功德,以求利养。
三、占相吉凶 学占卜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
四、高声现威 大言壮语,现威势,以求利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为此称说,于此得利,为彼称说,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 发明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勤为体。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无邪念,以无漏慧为体。又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定为体。又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八支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所造之八论,对于瑜伽本论,谓之八支论,(参见:八论)
八支斋
【佛学大辞典】
(行事)八戒之异名。八戒实有八戒与斋法之九支,故谓之八戒斋,(参见:戒)。然八戒以一斋法为体,馀八戒不过资助之耳,故不言九戒或九支斋,而言八戒或八支斋。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准文九戒,而言八者,多论云:斋以过中不食为体,八事昭明,故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故言八斋不言九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戒的别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八圣道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圣道分。(参见:八圣道)
八道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同于八正道支。
十二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因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前叙六因四缘,辨因缘生法。兹叙十二支,辨缘起次第。十二支者,旧译作十二因缘,新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 为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 依过去世之烦恼,所作善恶之行业也。
三、识 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 在胎中渐有心身发育之位,名为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则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也。
五、六处 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为出胎之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出胎后根尘触接之位也。
七、受 为自六七岁后,渐次对于事物,有识别苦乐感受之位也。
八、爱 为值十四五岁后,生有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
九、取 为成人以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 为因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招未来之果之位也。又为有业,有业能招来世之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即依现在之业,受生未来之位也。
十二、老死 为于来世老死之位。
十二有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八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定之十八种功德法也。(参见:四禅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也。如树,根茎是一,枝条有异。禅中支义亦尔。谓色界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共为十八支也。
初禅天定五支:
〔一、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诸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即生身识,觉此色触也。(未到地者,谓在欲界修色界定,故以色界为未到地也。)
〔二、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是欲界之所未有也。
〔三、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也。
〔四、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喜踊之心既息,则恬然静虑,而受怡悦之乐也。
〔五、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也。
二禅天定四支:
〔一、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种种呵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净也。
〔二、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净时,得免觉观之患,而获胜定内證之喜无量也。
〔三、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而受怡悦之乐也。
〔四、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也。
三禅天定五支:
〔一、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第二禅时,种种呵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则发第三禅之乐。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也。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则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也。
〔三、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也。
〔四、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第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之三支,将护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则馀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四禅天定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第三禅时,种种呵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无苦无乐也。
〔二、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第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也。
〔三、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第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其不退,进入胜品也。(下地者,即三禅也。)
〔四、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之定,用前舍念二支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寂静,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也。
十支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瑜伽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总有十论:一、百法论。又名略陈论,数论。二、五蕴论。又名粗释体义论。依名释义论。已上二论是天亲菩萨所作。三、显扬论。又名总包集义论。是无著菩萨所造。四、摄大乘论。又名广包大义论。是无著菩萨造。其释论为天亲及无性造。五、杂集论。又名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是无著等所作。今盛行者,唯觉师子之释论及安慧菩萨之糅论也。六、辨中边论。又名离僻彰中论。本颂是慈氏菩萨造,释论是天亲菩萨造。七、十二唯识论。又名摧破邪论。八、三十唯识论。又名高建法幢论。此二论本颂皆为天亲所造,三十唯识之释,是护法菩萨等十师造。二十唯识为天亲菩萨造。九、大庄严论。又名庄严体义论。此论本颂为慈氏菩萨造。释为天亲菩萨造。十、分别瑜伽论。又名摄散归观论。是慈氏菩萨所造。
【佛学常见辞汇】
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