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远古时人。黄帝之臣。黄帝曾梦见有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醒后占梦,以为千钧之弩喻力大,驱羊万群喻能牧民为善。乃依梦意求得力牧于大泽,任以为将。
宋宣公 朝代:春秋宋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729 【介绍】: 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力。武公子。病将死,以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为天下通义,不立太子与夷,嘱立其弟和(穆公)。在位十九年。
刁子都 朝代:新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3 【介绍】: 一作力子都、刀子都。东海人。王莽天凤五年起义,转战于徐兖一带,有众六七万人。刘玄政权建立,子都被任为徐州牧,后为部属所杀。余部又与其他义军聚于檀乡,号“檀乡军”,旋渡河,成为河北起义军的一支。光武帝建武二年,檀乡军在吴汉镇压下失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277或281 【介绍】: 三国魏初鲜卑族拓跋部酋长。北魏始祖。兼并没鹿回部,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魏曹髦甘露三年,迁居定襄之盛乐,行祭天大典,从此拓跋部正式为部落联盟之首,力微为世袭大酋长。西晋卫瓘离间诸部离散,力微忧死。北魏建立后,追尊为始祖神元帝。
辛勉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陇西狄道人,字伯力。博学有操行。怀帝世,累迁侍中。洛阳倾覆,随帝至平阳。刘聪将署为光禄大夫,以不事二姓,固辞不受。聪遣使以药酒逼之,勉引药将饮,为使者所止。聪嘉其节,深敬异之。年八十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永和间游京师。至兴宁中。表乞陶处为瓦官寺。寺成起塔。初标塔基。夜有神人。为东移数十步。力即其处无复易。寺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又有戴颙所治丈六金像。始像面瘦。自以为非面瘦。顾肩臂肥耳。稍去其肥。则面称矣。已而果然。又有狮子国王。遣沙门昙摩抑。所进四尺二寸玉像。孝武帝诏以奉安于寺。又有七尺二寸金像。司徒王谧得之东掖门外者。且力区区以营福为务。而并致群瑞。伟哉。力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初标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标辄东移十馀步。旦取还已复随徙。潜共伺之。见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标置东方。仍于其处起塔。今之塔处是也。记者云。寺立后三十年。当为天火所烧。至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数十都无知者。明旦见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国不祥之相也。即敕杨法尚李绪等速令修复。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昔铸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诸工无如之何。乃迎颙看之。颙曰。非面瘦也。乃臂胛肥耳。既铝减臂胛而面相自满。诸工无不叹息。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并皆在焉。昔师子国王。闻晋孝武精于奉法。故遣沙门昙摩抑远献此佛。在道十馀年。至义熙中乃达晋。司徒王谧尝入台见东掖门口有寺。人掷樗戏樗所著处辄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长七尺二寸。谧即启闻宋高祖迎入台供养。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龙光寺。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力。未详何人。精苦有志德。欲于鲁郡立精舍。而财不足。与沙弥明琛。往上谷。乞麻一载。将事返寺。行空泽中忽遇野火。车在下风无得免理。于时法力倦眠。比觉而火势已及。因举声称观。未逮世音。应声风转火焰寻灭。安隐而还。又沙门法智者。本为白衣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同至自知必死。乃合面于地称观世音。怪无火烧。举头看之。一泽之草纤毫并尽。惟智所伏仅容身耳。因此感悟出家为道。厉精翘勇众所先之。又沙门道集。于寿阳西山游行。为二劫所得。缚系于树将欲杀之。惟念观世音守死而已。劫引刀屡斫皆无伤损。自怖而走。集因得脱。广传此事。又沙门法禅等。山行逢贼。惟念观音。挽弓射之。欲放不得。贼遂归诚投弓于地。又不能得。知是神人。舍而逃走。禅等免脱所在通传。并魏末人。别有观音感应传。文事包广。不具叙之。
贺道力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善“三礼”。仕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
僧住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23 【介绍】: 唐僧。阳翟人,俗姓褚。避地钱塘县,因出家焉。隋炀帝时居扬州长乐寺。尝自竭资建塔造寺。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赖以存。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起事,凡百寺观𢪃送江南,住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许。乃积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其先河南阳翟人。后有避地于吴郡之钱唐者。子孙因家焉。八岁入道。有闻缁俗。久之陈宣帝。于京城之左。造秦皇寺。诏董工役。至德二年。充寺主。陈亡徙居江都之长乐寺。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金盘辉耀近远。十七年炀帝以晋王出镇淮海。委力总寺任。乃复于丹阳龙光寺。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王谧所得定光像。中脩高阁。旁挟二楼。奉像其上。宏壮显特。挺冠区宇。大业四年。益起四周斋房廊庑。仓库庖湢。使净侣游息无厌。十年尽出己资。购旃檀香木。模刻瑞像。并二菩萨。并安阁上供养。十四年。隋室丧乱。寇盗抢攘。力则誓捐身命。守护殿阁。神尧受禅天下更始。诸方版荡。而此等独存。武德六年。贼帅辅公拓叛。寺观。皆撤送江南。力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公拓不听。力谓弟子曰。吾无量劫来。积集贪爱。不能捐舍躯命。以报法恩。今像欲济江。所不忍见。可积薪自烧。以供养之。衣资什物。并以施像。必吾灭后。像南还矣。遽汤沐跏趺。面西引火。以至命终。而身则合掌。凝然不化。多益以薪。西后猥烬。寿八十。其年十月八日也。既而像果南还。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东宫庶子虞世南文。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住力。姓褚氏。河南阳翟人。避地吴郡之钱塘县。因而家焉。宿植胜因早修慧业。甫及八岁出家学道。器宇凝峻虚怀接悟。声第之高有闻缁俗。陈中宗宣帝。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宏壮之极罄竭泉府。乃敕专监百工。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至德二年。又敕为寺主。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行至江都。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金槃景耀峨然挺秀。远近式瞻。至十七年。炀帝晋蕃又临江海。以力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初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在丹阳之龙光寺。及陈国云亡道场焚毁。力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并延长乐身心供养。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共修高阁并夹二楼。寺众大小三百馀僧。咸同喜舍毕愿缔构力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共往豫章刊山伐木。人力既壮。规摹所指妙尽物情。即年成立。制置华绝。力异神工。宏壮高显挺冠区宇。大业四年。又起四周僧房。廊庑斋厨仓库备足。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再往京师。深降恩礼还至江都。又蒙敕慰。大业十年。自竭身资。以栴檀香木。模写瑞像并二菩萨。不久寻成同安阁内。至十四年。隋室丧乱道俗流亡。骸若萎朽充诸衢市。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居狐兔顾影为俦。啜菽饮水再离寒暑。虽耆年暮齿。而心力逾壮。泥涂褫落周匝火烧。口诵不辍手行治葺。贼徒雪泣见者哀叹。往往革心相佐修补。皇唐受命弘宣大法。旧僧馀众并造相投。邑室虽焚此寺犹在。武德六年。江表贼帅辅公祐。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凡百寺观撒送江南。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祐伪号尊称。志在倾殄。虽得其书全不顾遇力谓弟子曰。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不忍见像济江。可积乾薪自烧供养。吾灭之后像必南渡。衣资什物并入尊像。泣服施灵理宜改革。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引火自焚卒于炭聚。时年八十。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命终火灭。合掌凝然。更足阇维。一时都化。初力在佛前焚时。群鹊哀鸣。其声甚切。右绕七匝方始飞去。及身没后像果南迁。殿阁房廊得免煨烬。法宝僧众如畴昔焉。门人慧安智赜者。师资义重甥舅恩深。为树高碑于寺之内。东宫庶子虞世南为文。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释慧震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庞氏。身长八尺。性强记。听皓师三论能领指。要住梓州之通泉寺。蜀部被其化。昔皓师尝南询。及还。缘道得所施袈裟三百领。及皓之亡。乃以委震于每年正月。必集人。转阅藏经。而施之未尝少间。日拥百众。弘三论。一且若梦寐。或语之曰。西山之巅。宜造大像。寤而按行其地。有石细莹可爱。两旁皆流泉。无所有。即命工镌琢其中。成坐像。高百三十尺。贞观八年。集道俗三万人。以落之。像口出白光。照映近远。见者敬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示灭。寿六十六。先是十四年七月。所畜骏马嘶鸣。三日不食。顷之有僧。不知所从来。自称十力。谓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且具以其死日告之。因曰。法师当悉散财物。无以累身后也。遂隐去。自是震益施悲敬二田。是岁元日。请僧行道。作大善会。期以三七日。然后圆满。作会之八日。众觉香气郁勃。充塞一寺。至十五日。寺地皆生莲华。草木变亦如之。震曰吾本心欲满三七日会。今瑞相已现。吾其可待耶。趣进食。行嚫。食毕。秉炉。绕旋卢舍那像三匝。方拜跪竟掩息。时寺之香气犹未已。俗属昆弟三。各捐缗钱五十万。以助累石塔五丈。龛安绳床。扶尸其上。更百馀日不僵仆。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慧震。姓庞。住梓州通泉寺。身长八尺。后听皓师三论。大领玄旨。福力所被蜀部遥推。皓之还南。得袈裟二百领以赠路首。每年正月转藏经。千人袈裟奉施无阙。常弘三论听众百馀。忽于高座似闷见人。语曰。西山头好造大佛。既觉下座。领众案行。中堪造像两边泉流。即命石工镌錾座身。高百三十尺。贞观八年。周备成就。四面都集。道俗三万庆此尊仪。其像口中放大白光。远近同奉。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馀马并死。惟此得还。至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先造藏经。请僧常转开大施门。四远悲敬来者皆给。至终年初又请众僧。读经行道作三七日。俗缘昆季内外皆集。至于八日香气郁勃充满寺中。倾邑道俗共闻异香。舍散山积。至十五日气犹不歇。从旦至午寺内树木土地皆生莲华。众睹奇瑞知其即世。震曰。嘉相已现不容待满。便行䞋施。早食讫手执香炉。绕卢舍那三匝。还于佛前䠒跪正念。大众满堂。不觉已逝。春秋六十有六。停丧待满香气犹存。兄弟三人各舍五十万。于墓所作僧德施及以悲田。作石塔高五丈。龛安绳床。扶尸置上。经百馀日犹不委仆。道俗万馀悲凉相结云。
执失思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突厥酋长。太宗贞观中,护送隋萧太后入朝,授左领军将军。尚高祖女九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坐交房遗爱,流巂州。高宗龙朔中,为归州刺史,卒于官。谥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 【介绍】: 唐时铁勒部人。居热海上。太宗贞观六年与母率部千余人投唐。以左领军将军讨吐谷浑,袭败之。尚临洮县主。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累平高昌、龟兹。高宗时讨西突厥,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封郕国公。副李绩攻高丽,拔之,进位镇军大将军,徙封凉国公。卒谥毅。
力僧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江陵人。父力昌死,其母欲从俗荐父,家贫不能,僧护时年五岁,请卖己以易钱,遂卖与蜀客。母以思子目盲。至蜀三十年,继父母俱亡,僧护复还江陵寻母,得见,斋戒祷天地。后母目竟得以复明。
乞力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1 【介绍】: 唐时吐蕃大臣。中宗神龙元年,任吐蕃赞普大论,颇受弃隶缩赞信任,时常主持集会和会盟,协理政务,征收赋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762 【介绍】: 唐高州良德人。冯盎曾孙。宦官高延福养为子,改姓高。为宦官,玄宗时知内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经其手,颇能谨慎从事,进封渤海郡公,宠任极专。肃宗为太子时,以兄礼事之。累官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安史乱起,随玄宗入蜀。肃宗上元元年被放巫州,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4—762 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本姓冯。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令给事左右。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因改姓高。玄宗时以诛萧至忠、岑羲等有功,知内侍省事,宠任极专,权倾中外,累官骠骑大将军、封齐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宗上元元年(760),配流黔中道。宝应元年(762)赦归,卒于道中。《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〇七有传。《全唐诗》录存高力士诗1首,出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又收断句1联。
全粤诗·卷一一
高力士(六八四 — 七六二),潘州(今属信宜)人。冯盎之曾孙。父君衡以获罪,家被籍没,力士幼随母移居泷州。武则天圣历元年(六九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为阉儿,敕留给事左右,坐累逐出之。内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冒其姓。岁馀,复入禁中。善传诏令,授宫闱丞。唐中宗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附结,及平韦氏,升储位,奏力士属内坊,擢内给事。玄宗即位,力士以诛萧、岑等功,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四方进奏,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肃宗在东宫,亦兄事之。帝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天宝初,拜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载,加骠骑大将军。玄宗幸蜀,力士从之,进齐国公。还京后,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后为李辅国所构,长流巫州。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赦还,见二帝遗诏,北望号恸,呕血而卒。以护卫先帝功,敕还其官,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七有传。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