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前世作孽
【俗语佛源】
据佛教「因果报应」之说,前世造下罪孽,损害其他众生,一旦果报成熟,即不得不偿还所欠的冤孽之债,谓之「前生债」或「前世孽」。如明·冯梦龙《桂枝儿·交恶》:「歹冤家,只今日便与你折帐,也是欠下前生债,与你相交这场。」又如清·袁枚《续子不语·叶氏姊》:「乾隆己酉,姊年七十二矣。偶秋日游园中,忽冷风如箭,直射其身。卧床,医药罔效……别驾乘其神气稍清时,询以终日喃喃,与谁共语,所患何处痛痒,而呼号不止?姊初不答,强问之,乃长叹曰:『前世孽也!』」今人遇到冤家或困境、灾难时,往往说:「前世作孽!」即本于此。(李明权)
前世烧了断头香
【俗语佛源】
信徒为了表示虔敬,在礼佛等场合,一般不燃折断或污染过的香。如《三世因果经》云:「今生臭气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前。」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没修积个儿子来罢了,难道连个女儿的命也没有?真个的我前世烧了断头香了。」(李明权)
前因后果
【俗语佛源】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说:「须得先叫他明白了前因后果,才免得怨天尤人。」(宽忍)
前言不对后语
【俗语佛源】
指说话前后不照应,漏洞百出。原为禅语。《续灯录》卷十一:「曰:『向上宗乘又且如何举唱?』师曰:『前言不及后语。』」「向上宗乘」又称「向上一路」,即禅宗直指人心的特别法门。「前言不及后语」就是说语言是无法充分表达「向上宗乘」的,只能靠内心的證悟。后俗语中也有用前言不搭后语。如《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位王协台一脸烟气,问他营里的事情,多是前言不对后语。」又如袁静等《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水下决心发言,憋出一身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的说了一泼滩。」(李明权)
前缘
【俗语佛源】
「前世因缘」,又省作「前缘」。佛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分,故称。如《红楼梦》第八八回:「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伏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民间又有一种传说认为,婚姻大事是前生就注定的,如西湖花神庙楹联云:「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前缘又特指男女间的缘分。如唐·李商隐《杂纂·隔壁闻语》:「新娶妇却道是前缘,必是丑。」又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等与郎君辈原无前缘,故此先来告别。」(李明权)
前左足喻耳
【三藏法数】
前左足喻耳者,谓龟以前左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被一切声尘之所害也。
前右足喻鼻
【三藏法数】
前右足喻鼻者,谓龟以前右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鼻根,不令嗅香,则不被一切香尘之所害也。
增明前说
【三藏法数】
谓初于长行文中,说义未尽,后于重颂,广明其义也。
生在佛前佛后难
【三藏法数】
谓佛出现于世,为大导师,令诸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人有缘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前、佛后者,由业重缘薄,既不见佛,亦不闻法,故名生在佛前佛后难。(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前已杀
【三藏法数】
谓非今时因我而杀,乃是前时先已杀者也。
说遍前六类刹尘
【三藏法数】
谓上六种,各是一类。彼诸刹土,皆以尘成。一一尘中,皆有佛刹。是故如来遍彼尘内刹中,常演斯法。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故云说遍前六类刹尘。
现前地断障證真
【三藏法数】
谓菩萨见诸众生,堕于生死,发大悲心,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是名现前地断障證真。(粗相者,谓于四谛中,执苦集为染,执道灭为净也。无染净真如者,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也。)
现前地寄缘觉乘
【三藏法数】
缘觉者由观因缘而觉悟真空也。谓六地菩萨观于十二因缘生灭之行,同于缘觉,故云现前地寄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生处施心现前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