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诗文库(共 1183360 首) 作品不分行

重阳(释名、典故、诗选)

释名
重阳
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佩茱萸,饮菊酒,故又称作黄花节、菊花节、茱萸节或清秋节。
两重阳
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与九月初十小重阳。王琦 注引《岁时杂记》:“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吹花
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游艺活动。
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唐·赵彦昭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月著授衣之令,日纪吹花之游。 宋·宋祁 〈皇帝后苑燕射赋〉序
泛菊
古人指重阳节登山宴饮菊花酒的活动。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唐·李峤 九日应制得欢字
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 唐·岑参 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
泛菊则因高乎断岸,祓禊则就洁乎芳沚。 唐·欧阳詹 曲江池记
菊花杯
犹言菊花酒。亦指重阳日酒会。
宁知 沅水 上,复有菊花杯。 唐·张说 湘州九日城北亭子
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唐·孟浩然 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归路渐香菰米饭,佳期已负菊花杯。 明·何白 淮上归兴
花糕、菊糕、重阳糕、狮蛮
旧俗重阳节所食的一种糕饼。也称重阳糕。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䌽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
又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谓之狮蛮。亦借指这种蒸糕。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食禄糕
亦作“ 食鹿糕 ”。 重阳节民间用米粉、面粉蒸成的糕。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重九上·食鹿糕》:“民间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
辞青
旧俗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结伴游山,于郊外饮酒,谓之“辞青”。又称登高。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九月·辞青》:“都人结伴呼从,于 西山 一带看红叶,或于 汤泉 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迎霜宴
古时重阳节前后邀客相饮所设的宴席。《日下旧闻考·风俗三》:“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
迎霜兔
重阳宴会上所食之兔。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九日重阳节,驾幸 万岁山 ,或 兔儿山 , 旋磨山 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日下旧闻考·风俗三》:“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
茱萸女
唐 俗重阳节登高宴饮时佐酒的女侍。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唐·张谔 九日宴
茱萸会
古俗重阳节佩茱萸,相约登山宴饮,称茱萸会。 晋 周处 《风土记》:“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重阳好作茱萸会,花萼江边一夜游。 当代·郁达夫 海上候曼兄不至步原韵奉答
毛豆节
福州 一带对重阳节的俗称。 清 曾文炳 《长汀县志》卷三十:“重阳,家蒸栗糕,采田中毛豆相馈,谓之毛豆节。”
逆节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
典故

佩茱萸 饮菊酒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长房 谓( 桓景 )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又《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魏晋·陶潜 《九日闲居》
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绽菊花开。 唐·冯延巳 《抛球乐》
白衣送酒
典出自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恭帝》:“ 王宏 为 江州 刺史, 陶潜 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 王宏 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唐·李白 《九日登山》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唐·杜甫 《复愁十二首》
孟嘉落帽
《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 温 ( 桓温 )燕 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 温 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 良久如厕, 温 令取还之,命 孙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处。 嘉 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后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唐·杜甫 《九日蓝田崔氏庄》
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唐·钱起 《九日闭居寄登高数子》
滕王阁序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而罢。

诗戏少卿
苏轼在杭州,于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以诗戏之曰:“指点云间数点红,笙歌正拥紫髯翁。谁知爱酒龙山客,却在渔舟一叶中。”
诗题糕字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刘梦得(禹锡)《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飙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遂为古今绝唱。
不敢食糕
《嘉话录》载:给事中袁高之子袁师德,九日,出糕谓坐客曰:“某不忍吃,请诸公食。” 俯首久之。盖以父名“高”故不忍食糕也。


唐诗选评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后山诗话
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耳。
诚斋诗话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林谦之曰:)如老杜《九日》诗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士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容斋随笔
刘梦得云: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
对床夜语
高适《九日》诗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老杜有“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亦反其事世。结句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与刘希夷“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意同。气长句雅,俱不及杜。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曰:此三人(按指杜甫、王维、朱放及诗)类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则一,命意不同。
瀛奎律髓
杨诚斋大爱此诗。以予观之,诗必有顿挫起伏。又谓起句以“自”对“君”,亦是对句。殊不知“强自”二字与“尽君”二字,正是着力下此,以为诗句之骨之眼也。但低声抑之读五字,却高声扬之读二字,则见意矣。三、四融化落帽事,甚新。末句“仔细看茱萸”,超绝千古。
唐诗广选
郭明龙曰:帽冠既重,落帽有致,正冠何为?翻案之说不然。
四溟诗话
七言近体,起自初唐应制,句法严整:或实字叠用,虚字单使,自无敷演之病……《九日蓝田崔氏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此中二字亦虚,工而有力。中唐诗虚字愈多,则异乎少陵气象。
诗薮
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故不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也。此最诗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九日》《登高》……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唐诗镜
一起二语,意凡几折。三、四不胜伤感与时俯仰之情。杨诚斋谓翻案为奇,非也。孟嘉何尝以落帽为风流,子美又何尝以不落为风流耶?五、六雄高气与寒山相敌。结语伤慨留连,味之不尽。
唐诗归
钟云:凡雄者贵沉。此诗及“昆明池水”胜于“玉露凋伤”、“风急天高”盖以此。王元美谓七律虚响易工,沉实难至,似亦笃论,而专取四诗为唐七言压卷,无论老杜至处不在此,即就四诗中已有虚响、沉实之不同矣,不知彼以何者而分虚响,沉实也?特录此黜彼,以存真诗。钟云:二语虽一气,然上语悲,下语谑,微吟自知,不得随口念过(“羞将短发”二句下)。钟云:“健”字妙于立言(“明年此会”句下)。钟云:“仔细看”三字悲甚,无限情事,妙在不曾说出(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蒋一葵曰:次,流水联,在七言尤难。五、六,以“落”字映起“寒”字。结,达者之言,“仔细”方言而雅。陆深曰:尾联悲,感中顿悟。刘辰翁曰:此诗经诚斋说尽,旧曾手写,误作“好把”,便觉情性甚远,因赞其妙。董益曰:欲悲而喜,才喜而悲,曲尽怀抱。郭正域曰:“明年”句浅时真。周珽曰:胸中元化,笔底造工。一句一字,幽妍爽豁。陈继儒曰:出世心眼,动人旷怀,古今绝调。
唐诗评选
宽于用意,则尺幅万里矣。谁能吟此而不悲,故曰可以怨。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冠”、“帽”字复,前人已议之。一说“看”谓蓝水、玉山,非看茱萸也,亦自有理,不同穿凿。许印芳:老杜五、七律常有对起对结者,此诗但对起耳。三、四语一事化用两句,此律诗用事之一法。……五、六写现景,造句警拔,通篇俱振得起,此最宜学。结句收拾全题,词气和缓有力,而且有味。何义门云:前半跌宕曲折,体势最佳。此贼中作,故尤悲凉。非独叹老而已。
杜诗详注
朱瀚曰:通篇伤离、悲秋、叹老,尽欢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参军,用孟嘉事恰好。
唐七律选
张南士云:此诗八句皆就题赋事,不溢一字。起以“悲秋”、“今日”暗指“九日”二字,然对如不对,奇绝。若“蓝水”二句,世多以写境忽之,此与崔曙“三晋云山”二语正同,正登高也。……至落句之妙,当与万楚《五日观伎》比看。一见续命缕而翻欲死,一见茱萸囊而唯恐不生,本地风光,何其神也?前人亦以此拟三唐第一,要与《黄鹤楼》《卢家少妇》同妙,神品无优劣也。
读杜心解
“老去”“兴来”,一篇纲领……字字亮,笔笔高;三、四,宋人极口,然犹是“随波逐浪”句;五、六,乃所谓“截断众流”也。
杜诗镜铨
二句直下,中具几许曲折(“老去悲秋”二句下)!结处仍与“老去悲秋”相应。“看”字即指茱萸,意更微妙。异乡佳节,写得十分慷慨缠绵。
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
陈德公曰:三、四跳脱有笔致。第六高凉名句,结更不为衰寂,故是警篇。评:三、四一事作两笔写,而意自相承。古人往往有此。末句著“醉把”作趣,然亦从第二“尽君吹”生出,“尽欢”则醉矣,且三、四一联,更是描摹醉态。

九日齐安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瀛奎律髓
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则诗如禅家散圣矣。
唐诗鼓吹笺注
起句极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飞,仰有所见也。此七字中,已具无限神理,无限感慨。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一句七字,写出当时一俯一仰,无限神理。异日东坡《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为此句起得好时,下便随意随手,任从承接。或说是悲愤,或说是放达,或说是傲岸,或说是无赖,无所不可。东坡《后赤壁赋》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个字起得好也(首四句下)。得醉即醉,义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末四句下)
五朝诗善鸣集
用旧事只当未用一般,善翻新法。
唐三体诗评
此句(按指“尘世难逢”句)妙在不实接登高,撇开“怨”字。后半却一气贯注。
唐诗绎
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
唐七律选
真正宋调之祖。只以三四脍炙人口,故录之、然熟滑气满行间矣。
唐诗贯珠
起赋景,次写事,下六句议论,另一气局。格亦俊朗松灵。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中二联亦只是自发其一种旷达胸襟,然未必非千秋万世卖菜佣、守钱虏之良药也。至其抑扬顿挫,一气卷舒,真能化板为活,洗尽庸腔俗调,在晚唐中岂宜得乎?七,一笔束住;“只如此”者,言古往今来,任从何人,断不能翻此局面也。
唐诗笺注
通幅气体豪迈,直逼少陵。
唐诗选胜直解
通篇赋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
唐贤小三昧续集
通首流转如弹丸,起句尤画手所不到。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此等诗,自杜公外,盖不多见,当为小杜七律中第一。
唐诗近体
抚时生感(“尘世难逢”句下)。对句忽拍合“九日”,自然连属,故妙(“菊花须插”句下)
养一斋诗话
晚唐于诗非胜境,不可一味钻仰,亦不得一概抹杀。予尝就其五七律名句,摘取数十联,剖为三等……上者风力郁盘,次者情思曲挚,又次者则筋骨尽露矣。以此法更衡七律,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七言之上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题注: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孟诗评
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唐诗正声
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在兄弟处想来,便远。
唐诗直解
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唐诗解
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称维,不虚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少一人”正应“独”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
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唐诗笺要
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衣冠,其所养者深矣。
茧斋诗谈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碛砂唐诗
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诗境浅说续编
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批点唐音
此篇句律典重,通篇匀称,情景分明,又一意直下,固足为法。但看音律不雄浑,绝似中唐。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曙色开”妙。一是高台久受烟没,气象忽得一开;一是登高台人久抱抑郁,情思忽得一畅(“此日登临”句下)
增订唐诗摘钞
起联见题,次联写景,中联叙事,末联寓意。格法严正,风调高古,兴象玲珑,悉备此作。昔人取七言律压卷者,或以沈佺期《独不见》,或出崔颢《黄鹤楼》,然沈中二联语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诗正格,必求尽善,恐无过此篇也。一气舒卷,毫无痕迹。
唐贤清雅集
形势物候俱确切,不独诗格雄健,古人学问真实如此。
唐宋诗举要
吴曰:宜看其兴象高华,不在追求字面。

九日 (唐·李商隐)

题注:商隐为令狐楚从事,楚既殁,子绹继有韦平之拜,恶商隐从郑亚之辟,疏之。重阳日,商隐留诗于其厅事,绹睹之惭怅,扃闭此厅,终身不处。

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篱。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北梦琐言
李商隐员外依彭阳令狐楚,以笺奏受知……彭阳之子绹继有平之拜,似疏陇西,未尝展分。重阳日,义山诣宅,于厅事上留题,其略云:“曾共山翁把酒时……”相国睹之,惭怅而已,乃扃闭此厅,终身不处也。
李义山诗集辑评
何焯曰:一气鼓荡,言不为蓄骏之计。纪昀曰:后四句太讦,非诗人之意。
茧斋诗谈
“曾共山公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触物思人,已成隔世。十年泉下虽无消息,九日樽前却有所思,一开一合,总说伤心,“不学汉臣栽苜蓿”,既未曾施恩;“空教楚客咏江蓠”,但责其禺慕。“郎君官贵施行马”,彼先拒我;“东阁无缘得再窥”,我岂无情?通篇如诉如泣,妙不可言。
玉溪生诗意
一二昔。三结一二,四起。五指绚,六自己。七结五六,八结前四。苜蓿以秣宛马者,喻不以禄荣才士也。汉臣比楚,楚客自比。
小清华园诗谈
李义山之“曾共山翁把酒时……”能寓悲凉于蕴藉,然不如韩昌黎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虽不无怨意,而终无怨辞,所以为有德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