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詩文庫黃家鼎(共 16 首) 七律 16 作品不分行

七言律詩
鳳邑四詠 清 · 黃家鼎
七言律詩
① (此組詩收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編者按:《鳳山縣采訪冊》無此詩題)。(鳳岡春雨)
青陽時節雨瀟瀟,春到平岡景色饒。
一抹輕煙迷鳳鼻,幾行新翠挂山腰。
樓頭燈火聽偏寂,樹裏人家望轉遙。
正好栽桃兼植李,恩承膏澤發新苗。
⑴ 編者按:「新」,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作「靈」。

鳳邑四詠 清 · 黃家鼎
七言律詩
① (此組詩收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編者按:《鳳山縣采訪冊》無此詩題)。(球嶼曉霞)
鯤南天設小琉球,一嶼千家水上浮。
燦爛晴霞明海市,迷離曉日現蜃樓。
綺橫平旦飛還駐,名類藩封禁又收
散錦煥文開盛運,孤懸片土亦瀛洲。
⑴ 作者註:「乾、嘉間屢封禁之,今則煙□稠密。」

鳳邑四詠 清 · 黃家鼎
七言律詩
① (此組詩收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編者按:《鳳山縣采訪冊》無此詩題)。(淡溪月色)
豬毛山瀑注成溪,淡淡流泉細細泥。
為愛風光浮竹筏,最宜月色映沙堤。
石磯魚影秋波淺,茅店雞聲客路迷。
君子交情堪鑑此,更深吟過板橋西。
⑴ 編者按:「淡淡」,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作「溪淡」。

鳳邑四詠 清 · 黃家鼎
七言律詩
① (此組詩收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編者按:《鳳山縣采訪冊》無此詩題)。(赤嵌潮聲)
劫灰已折舊時城,此地仍留赤嵌名。
秋夏潮生晴亦湧,西南風定夜無聲。
殘磚遍野疑霞落,新漲平堤帶雨鳴
莫道奔騰猶貫耳,引看海宇正澄清。
⑴ 編者按:「嗚」,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作「鳴」。

重來正與夏相期,地僻衙荒暑不知。
為築崇祠繙祀典(作者註:「謂新建四忠祠。」),欲增私乘採風詩(作者註:「謂前修《廳志》。」)
方忻事簡同山縣,漸覺時艱遍海湄
咫尺傳聞侔目擊,傷心人譜斷腸詞(施懿琳編校)
⑴ 作者註:「倭船於乙未四月二十六日到臺北。」

其二
七言律詩
蘇張游說早空還(作者註:「謂邵、張二使。」),上相星軺指馬關。
國計輸金兼割地,儒臣抗疏欲移山
遼陽城郭千旗外,橫海樓船一炬間(作者註:「謂大東溝之役。」)
畢竟將軍能勝敵,降書遞後尚雍嫺
⑴ 作者註:「謂安侍御維峻、文學士廷式。」
⑵ (作者註:「謂丁汝昌輩。」)。(施懿琳編校)

其三
七言律詩
競傳唐儉是奇材,局面翻新自主裁
露布已令神鬼泣,玉書曾見鳳麟來
棘門布置成兒戲,木子猖狂本罪魁
痛惜浹辰田海變,天心人事費疑猜
⑴ 作者註:「臺灣巡撫邵公於甲午九月乞病去位,旨以藩司唐景崧署撫篆。唐公既受事,即徵調前臺灣總兵吳光亮募舊部二千人號飛虎軍,福建候補道楊汝冀募湘軍千五百人,在籍道員林朝棟增土勇千五百人,副將黃義德募粵勇三千人,並東莞縣之精於線槍者千餘人,又飭楊永年赴粵募著名海盜千人。自十月迄歲暮,成軍者五十六營。至乙未春增至百四十營。又以地勢分歧,改諸軍為小隊,以三百六十人為一營,綜計全臺土客新舊各軍約三百數十營。全臺歲入正雜各項計銀三百七十餘萬兩,時藩庫尚存銀十六萬餘兩,旋奉部撥濟銀五十萬兩,郡紳林維源籌捐一百萬兩,民間公繳息借二十餘萬兩,南洋大臣張公奏請續撥一百萬兩,由南洋貸洋款項下劃至上海道交付駐滬援臺轉運局道員賴鶴年、採辦委員茅延年就近兌收,以故餉不告匱。」
⑵ 作者註:「臺北於五月朔改民主國,紳民公製銀璽,文曰『臺灣民主國總統之章』,又製藍地黃虎旗,推戴唐公。公乃立議院,檄在籍兵部主事邱逢甲為義勇統領、禮部主事李秉瑞為軍務大臣、刑部主事俞明震為內務大臣、副將陳季同為外務大臣。道員姚文棟為游說使,詣京師當軸,瀝陳建國情形。」
⑶ 作者註:「謂唐公所出告示及與泰西各國領事照會。」
⑷ 作者註:「聞四月二十八日迎銀璽時,祥徵甚多。」
⑸ 作者註:「初立民主國,官紳聲勢甚壯,有淮軍革勇李文魁於四月二十九日糾黨劫殺撫標中軍參將方良元,唐公不能置於法,反受挾制,予以兵權,民心由是瓦解。」
⑹ (作者註:「五月四日,道員李經方偕倭樺山資紀坐兵艦抵滬尾口外,將賚文臺撫交割臺島,以民情洶洶,不敢登岸,唐公遂於十二夜內渡。」)。(施懿琳編校)

其四
七言律詩
一夜鯨波澳底生,雞籠天險竟虛名。
妖氛明滅連南雅,巨室遷移到上卿
恢復空傳新竹縣,孤懸難救九芎城
劃溪為守何人主,苗栗無端亦棘荊
⑴ 作者註:「倭兵於五月初六夜自宜蘭縣轄之澳底登岸,初八日到九份,初九日過瑞芳店,初十夜入基隆,十一晨據基隆城寨。記名提督張兆連統四營守基隆,通判孫道義領二營副之,以大雨潰散,總兵曾喜照帶士勇三營駐澳底,倭至,喜照先遁,其哨長有為倭作嚮導者。」
⑵ 作者註:「五月十三日,土匪劫臺北倉庫,焚衙署。十五日引倭人入府城,二十日倭分據南雅廳治。」
⑶ 作者註:「太僕寺卿林維源,臺紳巨擘也,先期請假,挈眷內渡。」
⑷ 作者註:「五月十七日,倭犯新竹,二十日據城治,屢為義民所挫。至六月朔,始盡掠其地。」
⑸ 編者按:「淡淡」,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作「溪淡」。
⑹ 作者註:「先是臺南劉帥與唐公有劃溪為守之約。」
⑺ (作者註:「六月二十日倭掠苗栗縣。」)。(施懿琳編校)

其五
七言律詩
前車早覆溯澎湖,勁旅能支一戰無
裨將望風爭偃幟,士民鳧水半捐軀。
買舟共說元戎巧,念母還憐別駕愚。
乙歲剛周重歷劫,生靈塗炭獨何辜(施懿琳編校)
⑴ 作者註:「二月二十七日倭艦攻澎湖,二十九日失守。」
⑵ 作者註:「澎湖通判陳步梯率義勇二千人守城,總兵周振邦領新舊四千守大山嶼媽宮澳及迤南各海口,知府朱上泮領湘勇二千五百人守大城北及迤北各海口,副將劉廷樑等守大城北砲臺,所給餉械,足資半載。」
⑶ 作者註:「失地日,文武官弁無一及難者。」
⑷ 作者註:「謂乙酉二月十三日事。」

其六
七言律詩
七鯤門戶本深嚴,況復將軍坐藺廉
狐鼠屏聲斂牙爪,鱷鯤延首受刀鐮。
當地歧處兵嫌薄,晝漸長時饟孰添。
無補杞憂勤默祝,欃槍莫射赤嵌尖(施懿琳編校)
⑴ 作者註:「臺灣鎮總兵萬國本領所部七營守安平一帶,幫辦全臺軍務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率福字八營、七星隊一營守旗後、恆春一帶。」

消夏詩成墨未乾,秋風吹動淚闌干。
正欣遼左連城返(作者註:「聞倭人允還遼東。」),忽報臺中半壁殘。
墩燼葫蘆明野火,山崩八卦落驚湍
雲林圖畫沙蓮水,如此膏腴保恐難
⑴ 作者註:「七月初八日,倭據葫蘆墩。」
⑵ 作者註:「初九日據八卦山,即入彰化。」
⑶ 作者註:「埔裏社舊名『水沙蓮』。」
⑷ (作者註:「七月十二日倭據雲林縣城,聞已進掠埔裏社廳矣。」)。(施懿琳編校)

其二
七言律詩
揚鑣擊楫各言歸,道有綸音不敢違。
去衛袍存由也縕,適齊馬媲赤之肥。
釣屠韜略傳今是,棘霸軍容歎昨非。
爛額焦頭多後至,虧他辛苦出重圍
⑴ 作者註:「臺北於四月下浣奉割讓明文並遵議內渡之命,同時卸篆者為署藩司顧肇熙、署巡道陳文騄、署臺灣知府孫傳袞及各廳縣會辦軍務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臺灣鎮總兵萬國本等。」
⑵ (作者註:「既改民主國,唐公檄同知黎景嵩為臺灣知府、俞鴻為臺北知府、代理安平知縣忠滿兼護臺南道府印、溫培華為埔里社通判、史濟道為臺灣知縣等,惟臺東直隸州胡傳、南雅同知宋維釗仍舊,諸君多失地後始去,其心亦良苦矣。」)。(施懿琳編校)

其三
七言律詩
南軍苦守過中秋,械盡糧虛似楚囚
火箭已穿鵝卵鼻,霜旗莫蔽鳳皇頭
誰憐忠義諸羅縣,休問荒涼直隸州
昨夜將星潛徙度,郡民浪說尚依劉
⑴ 作者註:「臺南自甲午八月幫辦軍務劉軍門到防,烽燧不舉,迨乙未中秋後嘉義失守,倭乃分兵四路,水陸撲犯南郡。」
⑵ 作者註:「劉軍門之守臺南,乙未五月接道庫存餉銀七萬餘兩、府庫及臺南支應局剩銀六萬餘兩,慮難持久,乃集紳商會議設官票局,自數百文至三千文,使兵勇持易薪米,頗能通行。南洋大臣匯交銀五萬兩、粵督貽舊槍二千餘桿、閩督貽舊槍一千餘桿、彈數萬枚、土火藥數千觔、水雷二百具,餘無一應者。」
⑶ 作者註:「八月二十日倭兵入恆春城。」
⑷ 作者註:「八月二十七日倭兵入鳳山新城,翌日分掠舊城。」
⑸ 作者註:「自七月起倭兵屢攻嘉義,以義民固守不得逞,至八月二十日始破。」
⑹ 作者註:「臺東新設直隸州,僻在後山,原駐土勇三營,為撫番所設,歸後路副將岱霖節制。岱霖病沒,由直牧胡傳接統。至是不遣自散,而倭人乃至。」
⑺ (作者註:「劉軍門於九月初二日微服內渡,初四日倭人入臺南府城,民間猶傳其在後山者。」)。(施懿琳編校)

其四
七言律詩
時事真教喚奈何,島民億兆覆巢窠
兩年遷徙恩原厚,九法更張令太苛
男不負身甘葬火,婦知矢節競投波。
忠貞足與牛莊埒,誰譜東寧正氣歌
⑴ 作者註:「倭人據臺南府城,即傳令臺東內山一帶剋期歸附,從此全臺非清土矣。」
⑵ 作者註:「條約有二年內准民自徙。」
⑶ 作者註:「倭人新懸規條九則,勒驅島民就其範圍。」
⑷ 作者註:「倭人掘地為坑,凡犯規者納諸坑中燒以煤油。」
⑸ 作者註:「謂二月間牛莊街民劫倭弁事。」
⑹ (作者註:「島民與難者先後約七萬人,余輯有《島碧錄》。」)。(施懿琳編校)

其五
七言律詩
將材漫數大東溝(作者註:「謂鄧總兵世昌等。」),忠信堪從十室求
末秩竟甘包馬革,侯封合讓爛羊頭
彈飛金鐵多摧臂,炮洞心胸尚怒眸
為問三貂先伏法(作者註:「謂守三貂嶺諸將弁。」),泉臺相見定含羞(施懿琳編校)
⑴ 作者註:「自餉募勇者,有花翎侍衛許肇清糾五百人駐鹿港,苗栗附生吳湯興糾五千人駐中港、後?一帶,新竹武生徐驤、姜紹祖糾一千人駐大湖口,彰化舉人施菼、施仁恩、貢生吳德功、吳景韓於臺中府設籌防局。」
⑵ 作者註:「代理恆春知縣歐陽萱遇害於曾文溪,泉州府委坐探巡檢黃閩望遇害於彰化城。」
⑶ 作者註:「謂義民簡精華、簡大肚等。」
⑷ 作者註:「提督陳得勝在金包里出援基隆,陳尚志在葫蘆墩、副將楊再雲在頭份、楊錫九在北斗溪、參將湯仁貴、吳彭年在八卦山、文生吳湯興在大肚溪、武生姜紹祖在新竹、徐驤在大莆林俱陣亡。又有總兵劉得杓、游擊陳金山、都司毛貴談、荀德祿並屍骸無著。」

其六
七言律詩
皕十三年載版圖,一朝輕棄誤庸夫。
蚍蜉智小偏搖樹,蟣蝨形微善齧膚。
人事於今成覆轍,天心何日許還珠。
傍觀休厭唐衢哭,兩世蒙恩此握符(施懿琳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