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松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
清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
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
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
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此外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
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
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他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
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内容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于1897年所出版的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外如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林纾曾经二度来台,其一是在1867年时,从福州搭乘「华福保」轮船来台湾省父,其《畏庐琐记》提及此事,当时滞居淡水三载,曾拜访板桥林家;其二是在1878年时,奔其弟林炳耀之丧而来,此次亦在台约三年之久〖参见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页32-33。〗。
然有关林氏寓台活动,目前缺乏文献,详情难稽。
(黄美娥撰)
词学图录
林纾(1852-1924) 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主京师大学堂讲习,入民国任教北京大学。有《畏庐诗存》,并译西洋小说170余部。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
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
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
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竹《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光绪年间秀才。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继(1852年10月11日—?
),字择之,号少斋,甘肃省巩昌府陇西县人。
行三,进士出身。
由癸酉科拔贡生,中式光绪元年乙亥恩科本省乡试第十名举人,丙子恩科会试中式三百三十九名贡士,保和殿覆试二等第十二名,殿试二甲第六十八名进士,朝考二等第三十六名。
引见奉旨改翰林院庶吉。
十三年丁丑科散馆引见以知县用。
五月赴部投供。
旋丁父忧。
回籍守制。
五年服满起复赴京。
六年三月分选授江苏盐城县知县。
因亲老告近。
五月分改选四川垫江县知县。
六月初五日经钦派王大臣验放奉旨依议钦此。
十一日领凭起程。
于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任。
八月调补江津县知县。
十年八月初六日到任。
十二年调补华阳县知县。
十三年正月初九日到任。
历调署东乡县、万县、汉州知州、代理成都县知县。
十五年大计保荐卓异。
十九年十一月调署绵竹县知县。
是月二十七日到任。
光绪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
光绪三年四月癸丑(1877年6月9日),翰林院散馆,著以即用知县。
历任四川垫江、华阳、东乡、万、成都知县,后署理汉州知州。
重视地方治安。
严加缉捕。
匪徒敛迹。
工书法,颇有逸致。
他关心桑梓文化教育,李寿芝知县为襄武书院筹集资金,慨捐白银500两,著有《友竹山房饮花吟社诗选》。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瞻对藏官逼叛人民,起而杀藏官欲自立。
张继作为川军“统领”被四川总督鹿传霖派往其地剿抚,欲改流设官,却因鹿传霖与驻藏大臣文海、驻川将军恭寿不和,被二人密告,劾鹿参张。
于是仍把瞻对交藏人管理。
张继以此获罪流放新疆。
因廉吏而免戍,有收川边之功。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士洁(1855~1922),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晚号耐公。
清台湾县治(今台南市)人,为进士施琼芳之次子。
未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均名列第一。
光绪二年(1876)中举,次年(1877)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
生性放诞,不喜仕进。
返台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道学、海东书院。
与丘逢甲、许南英三位并称为清季三大诗人。
当时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请施士洁参与政事,两人因此成为文字交。
及唐景崧任台湾巡抚,又招其入幕,以咨询政务并切磋文艺。
乙未割台,施氏携眷内渡,寓居于福建省晋江西岑,时往来于厦门、福州间。
和林尔嘉、郑毓臣等台湾内渡文士,流连诗酒,为当地诗社「菽庄吟社」之祭酒。
1911年出任同安马巷厅长,1917年入闽修志局,既而寄居厦门。
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屿。
施士洁为台湾史上极富文名的进士,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都给他极高的评价。
其古体诗雄深雅健似苏、欧,近体则取法范、陆,得其沉郁深婉之旨。
著作有有《日记》一册、《乡谈声律启蒙》一册、《?园吟草》四册、《后苏龛诗钞》十一册、《后苏龛词草》一册。
后三种皆端楷誊写,近人黄典权认为应是施士洁仔细校定的手稿。
施士洁遗稿原藏于黄典权处,因蠹蚀过甚,故龙文出版社重印时,乃据「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维基
施士洁(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登科录》上海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洁;南京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浩。《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十一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引见新科进士名单亦作施士浩。、原名应嘉,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福建台湾人,与其父施琼芳为清代台湾仅有的父子进士。父亲施琼芳,为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进士。长兄施应浚,乳名增川,学名士沅,号瞿仙,邑廪生。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由于生辰与宋代文人苏东坡相同,常以东坡自比,所以将诗集名称命名为「后苏龛」。家住台南赤嵌楼畔石兰山馆,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6巷,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赤嵌街15巷。施士洁于同治十年(1871年)17岁时被知县白鸾卿选拔为童生试第一名,后考试屡失意,奋发振作后,同治13年举茂才,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号称「小三元」。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乙亥恩科乡试,中试举人。光绪二年进京参加丙子恩科春试,中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二名,任内阁中书。先后任职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山长,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台湾道唐景崧之聘,主讲海东书院,门生许南英、汪春源均中进士,丘逢甲、郑鹏云文名显著。光绪十七年任唐景崧幕僚。1895年乙未割台后西渡回泉州晋江县西岑故里,曾任职厦门商政局,负责贡燕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县马巷厅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至福州「闽省修志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于鼓浪屿去世。施士洁曾先后加入文学社团,在台期间参加崇正社、斐亭吟社、牡丹吟社。西渡后参加菽庄吟社。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波越重之,日人,1896年来台担任新竹支厅员,续任台北县嘱托、新竹支厅秘书课长。
曾与新竹文人刘梅溪、罗炯南共编《新竹厅志》。
善诗歌,王松台阳诗话》提及日人所刊新竹案内中有名士便览的记载,乃众人投票之结果,其中诗人仅有三位,而波越重之得以列居其中〖参见王松台阳诗话》(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下卷,页57。
〗,可见诗艺,(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樱井勉(?
~?
),号儿山,日籍诗人。
明治三十年(1897),任新竹县知事。
雅好诗文,与新竹文士王松、王石鹏、李逸樵等人游历古迹名胜,皆有唱和。
在任年馀即返日。
(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潘飞声(1858-1934) 字剑士,号兰史。番禺(今广州)人。清贡生。早年随洪钧出使德国,入柏林大学讲授中国语言文学。归国,保举知县,改授国子监典籍,荐举经济特科,皆不就。寓居香港,为报刊撰稿。入民国,寓居沪上。诗文词并工,为南社社员,与高旭、俞锷、傅专并称"南社四剑"。其诗清响可听,雄秀并具。词极婀娜之致。有《说剑堂集》、《在山泉诗话》。词在集中,名《海山词》、《花语词》、《珠江低唱长相思词》。
全台诗
潘飞声(?
~?
),字兰史,广东番禺人〖参考林鹤年《福雅堂诗钞》题词;又王松友竹行窝遗稿》附《哀挽录》,注明潘氏里籍为「上海」,姑存疑。〗。
生平不详。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1858-1934,字兰史,广州市番禺人。号剑士、心兰、老兰,别署老剑、剑道人、说剑词人、罗浮道士、独立山人,斋名剪淞阁、室名水晶庵、崇兰精舍、禅定室等,祖籍福建省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广东经商,遂落籍于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长于诗词书画,善行书,苍秀遒劲,善画折枝花卉。诗笔雄丽,时有奇气,广东美术史上关健人物,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海山词·序
岁在戊子,蒙方傍星轺,涉欧海。役形竿牍,息影衙斋。閒抽青琴,同调斯䍐。仰视白日,异域可悲。歌敕勒以苍凉,唱河干而僾悒。孤欢易坠,一稔有奇。则有潘君兰史者,莹鉴月皎,才锋雷鸣。吞篆妙龄,噪名宙合,毡裘绝域,雁贽远遗。乃浮博望之槎,高设马融之帐。碧瞳黄发,羌北面以从风;白狄红番,沐东溟之化雨。客居清暇,与我周旋。家世河阳,种桃满县;行歌海国,掷果盈车。授简援毫,排寒送暑。堂名说剑,催诗刻烛之雄;室号相思,补屋牵罗之趣。语多隽逸,目无浅营。近复出海山词一集见示,蘤辞焰发,琚谈色飞。玉田之疏,梦窗之密,柳永长亭之雨,髯苏大江之浪。包罗胸襟,奔赴腕底。间或惆怅明珰,流连翠被,指楼头之盼盼,索纸上之真真。搴杜芳洲,纫兰空谷,寤寐所接,髣髴其人。因而妙语珠穿,纨情绮合。美人香草,一例寓言;佛子秋波,三生禅悟。翳不乖乎宗旨,实连犿以无伤。使君不凡,吾党心折。时则青女晨妒,素妃夜愁。南窗偶开,北风如刺。拥衾不寐,阁笔欲焚。万感无聊,一杯独酌。纵览宏制,不期块垒之消;附缀刍言,请待国门之𡩡。光绪十四年冬十有二月,宁乡陶森甲矩林序于德意志拍尔陵使署之西楼。 予使太西,始识兰史于百林。年少翩翩,盛名鼎鼎。携镂玉雕琼之笔,作栈山航海之游。草草光阴,流连三载;花花世界,邂逅群仙。汇其诗词,分为两集。独开生面,妙写丽情。盖古来才人未有远游此地者,才人来百林自兰史始。读者艳其才,并艳其遇矣。上海姚文栋。 大词哀感顽艳,凄入心脾。所恨者厚尘务坌涌,不能以师事之。奈何。赐题画芙蓉一阕,尤洽鄙怀,意外之意,日来闷甚。正拟把酒朗诵数过,藉遣天涯幽绪耳。兀鲁特部落承厚。 海西万里外,不闻此调如广陵散矣。今读此编,激越清泠,纯乎天响,如鼓成连琴于山海间。令我移情久也。戊子冬月张德彝拜识于柏林行馆。 此卷词清旷瑰丽,以冰雪之笔,写海山之景。琼岛瑶台,隐现纸上,令人目迷五色。古来词家所未有也。日本井上哲拜读拜服。 题词 满洲桂林竹君 草窗风调梦窗词。情是三生杜牧之。如此华年如此笔,却来海外画蛾眉。 新声传写遍蛮笺。镂玉镌琼字字妍。记唱寿楼春一曲,万花低首拜词仙。 虞美人 满洲承厚敦伯 庾郎才调江郎笔。来继金荃集。新声传诵到欧西。处处冰弦檀板唱君词。 多情小杜伤春惯。又感秋无限。漫夸薄倖遍扬州。千载天涯一样说风流。 又 离情每被柔情扰。梦影愁多少。三生绮债几时休。流水落花风雨一天愁。 琵琶谁诉飘零客。旧曲翻新拍。相逢海国久知君。可许卢仝从此拜韩门。 日本金井雄飞卿 此乡未合老温柔。细按红牙教莫愁。却笑腰缠无十万,年年骑鹤上扬州。 尊前休唱雨淋铃。旧曲天涯只怕听。为问珠江今夜月,水天閒话付樵青。 不卷重帘夜听潮。绿天风雨太无聊。寒灯水阁潇潇夕,只有琴娘伴寂寥。 歌舞欧西眼易青。冶游休说似浮萍。洋琴试按衷情曲,帘外蛮花解笑听。 风流家世是潘郎。几度金针绣锦鸯。遮莫上人嗔破戒,海山新曲又催妆。 扶桑有客识才名。同是江湖载酒行。剩得閒情一枝笔,也题黄绢拜先生。 日本井上哲君迪 黄河词调世争传。玉貌风尘尚少年。爱向海山题艳曲,细腰人拜杜樊川。 蛮娘能唱浪淘沙。合写羁愁付琵琶。一样伤春感零落,为君重诉二桥花(日本新桥柳桥花月为东京之冠。)。
花语词·序
兰史大兄三世词宗,一家韵事。宫商绳武,研祖砚以雕琼;律吕承欢,读父书而戛玉。命小红以低唱,我欲吹箫;浮大白而高歌,卿当按拍。况复六家之后,顾曲寥寥;五岭以南,知音落落。沈只陀之金缕,刬袜未前;陈虞苑之铜琶,横刀而去。君则河满一声,阳关三叠。数楼台于南国,不少钟情;问松柏于西陵,偏多寄慨。何止盈盈秋水,破粉成痕;淡淡春山,结眉表色也哉。于时花坞香浓,珠江月皎。船船绮席,绿熊则坐子樽前;处处晶窗,金凤则挂臣冠上。鸳鸯沙实冶游之地,杨柳岸有酒醒之时。可无小令追欢,新声填恨,播诸乐府,度以名倡者乎。爰制金荃,更抛红豆。拍遍王郎摺叠之扇,薰满卢家苏合之香。一卷乌丝,应付当筵部伎;两行红粉,如调上苑春莺。仆向工愁,不禁命酒;君犹摘艳,或妒搓酥。岂曰销魂,直令神往已。光绪癸未中和节,西园种菜叟萧𦥍常。
珠江低唱·序
兰史夙承家学,后来诗人罕见伦比。又擅倚声,癖爱拙词。属书册上,摘录数首,即希伯正。光绪己卯九月陈良玉。 尝与兰甫、朗山论吾粤词家,自吴石华后继者绝鲜。兰史年少好学,以精妙之思,运英隽之才,发为倚声,绮艳中时露奇矫之气,屡为兰甫、朗山所赏。岭表词坛洵堪独秀矣。余少喜填词,老而荒废。今睹是编,不无自愧,益当自勉也。光绪乙酉十月尺冈归樵陈璞书于息园。 兰史大兄足下,前月由都抵家,奉惠书垂念,拳拳心感,曷既久不晤,驰系维劳。昨在星堂处读近作诗词,深叹其工,词尤属必传之作。兹谨呈诗笺,求赐题秋琴图、桐院读画图诗。如命书缴雪鸿图,忘置行箧,当与樱花图诗同书再呈也。十载交游,相知最深,况吾兄英年俊才,尤所钦佩,安能无言。容搜索呈诸大教耳。汉阳嘉洗、兰亭砚,皆稀世之宝,欲作一诗,附之以传,特恐才力薄弱,不能称此好题目也。敬颂吟安,欲言不尽。愚弟黄绍昌顿首。
长相思词·题辞
蝶恋花 满洲承厚伯纯 孤馆红芳空问影。天上人间,此恨何时醒。花语兰衾愁记省。离乡为觅忘忧境。 到底江湖风雪冷。冷入琴弦,怨轸休重整。读罢君词心自警。天涯共是多愁命。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郭襄锦(?
~?
),字云裳,新竹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生员。
〖参考王松台阳诗话》,台银本。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童蒙吉(?
~?
),字蔗云。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淡水厅竹堑人,岁贡生〖参考王松台阳诗话》,台银本。〗。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蔡佩香(1867~1925),又作佩香,字梦兰,号南樵,又号南樵散人、南樵劫馀生、海外逋客、诗狂子、广莫散人。
清台湾县(今台南市安平)人,出身当地望族,父执辈蔡向荣、蔡霞潭曾任职户部主事,叔父蔡霞标则任职刑部主事,府城士绅许廷光为其舅父。
蔡佩香为光绪年间廪生,曾师事举人蔡国琳,日治后,师徒二人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联袂赴日观光。
明治三十八年(1905)与连横于厦门合办《福建日日新闻》,共主笔政,不及一年即停刊返台。
〖参考林德政〈连雅堂在大陆的活动〉,《传记文学》第七十八卷第五期,2005年11月。
〗次年(1906)加入台南「南社」,并参与台湾总督府临时旧惯调查会之活动。
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北上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曾主笔「掬月楼诗话」专栏〖「掬月楼诗话」自1907年8月2日至1908年8月9日止,不定期刊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之「诗话」栏。〗。
隔年(1908)五月因病南下台南医院疗养,八月退社,此后久居台南。
大正十年(1921)六月任《圣心会会报》汉文记者,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入《台南新报》任记者。
王松台阳诗话》谓其「为人慷爽,不立崖岸,能文工诗」,老年后贫病益甚,惟吟咏自如。
今蔡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南瀛佛教》以及王炳南之《南瀛诗选》、《潜园寓录》等报刊合集辑录编校,并依时间先后排序。
〖生年据其诗〈三十八年初度自志〉(《台湾日日新报》,「词林」栏,1906年9月27日,第一版)及〈客邸除夕〉(《汉文台湾日日新报》,「艺苑」栏,1907年12月31日,第一版)一诗有句「卅九星霜鬓欲皤」推算。
卒年据《台南新报》载三屋清阴〈哭蔡南樵〉(1925年8月7日)、《台湾日日新报》载罗秀惠〈故蔡佩香氏吊辞〉(1925年8月14日)。
〗(许俊雅撰)
共 3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