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万树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新建人,初名人璧,字悟九,号少仲。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历任贵州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光绪七年以病免。工书法,善填词。有《榑洲词》、《太素斋词钞》。
太素斋词·序
词虽小道,而律甚细,昔周草窗作西湖十景词,杨守斋谓辞美而律未协,相与订正,月馀而后定。
然则作词易,协律难也。
余同年生勒少仲河帅,起家比部,扬历中外,臶至封疆,政事文学,兼而有之。
生平于诗文不苟作,独喜为词,方其少壮时,风流自赏,歌衫舞袖间,长令短调,促节曼声,每篇成,辄为同人所叹赏。
又强于记识,宋元名家之词,背讽如流者,不下千馀首,而于万氏红友词律》一书,致力尤深,故其所作婉媚深窈,使人读之意移,而揆之于律,无一不合。
昔人谓史梅溪词有瑰奇警迈清新閒婉之长,而无詑荡污淫之失,少仲之词,庶几近之矣。
中年以后,并词亦不轻作,当同治庚午、辛未间,竹樵方伯恩锡方开词坛于吴下,杜筱舫观察文澜从而和之,爰有重刻《词律》之举,并取吾邑徐诚庵大令本立所辑《词律拾遗》附益之。
一时唱妍酬丽,逸兴遄飞,虽以余章句陋儒,亦频有缘情之作。
而少仲以斲轮老手,密尔自娱,不出一字,殆有少年绮语之悔乎。
然其将去姑苏也,命人录所作《太素斋词》若干首以赠余,盖享帚自珍之意,又未尝不在此也。
少仲既归道山,遂有刻其词以行世者,而刻之不精,读者憾焉。
陈仲泉同年谋重刻之,余乃出少仲所录赠者,校雠一过,并补入原刻所无有者数篇,虽不多,然其辞美而律又谐,虽紫霞翁见之,不能更易一字,是固词家之正轨也。
余既喜少仲之词克传于世,而又叹仲泉之拳拳于故友也,因书数语,以识岁月。
余衰病颓唐,自竹樵、筱舫诸君长逝,倚声一道,久辍不作,今读此编,不胜人琴之感矣。
光绪十年岁次甲申仲夏,德清荫甫俞樾。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别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曾任陕西宜川、渭南等县令。后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逃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曾为参政院参政。擅长诗、骈文、词,为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著有《樊山全书》。  樊增祥关系台湾诗二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校录。(吴福助撰)
词学图录
樊增祥(1846-1931) 字嘉父,号樊山。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进士,改庶吉士,补陕西渭南知县,迁陕西按查史,调江宁布政使。有《樊山集》。
樊山全集
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五十麝斋词赓·序
余在渭南刻词二卷,曰《东溪草堂乐府》,始癸酉,终甲午,二十二年间所存,裁百数十首,所沙汰者,盖三倍于是。
自尔以还,所作盖寡,良以官舍栖迟,无酬和则情孤,无感发则意怠。
然亦有时孤花媚晚,好鸟啼春,缀锦欺霞,团酥拟雪。
及己亥入都,与意园、鸥簃时时赠答。
意园词不多作,作则必工。
鸥簃不能词,以诗为词,而词亦工。
要知此事具有根柢,惟邃于学者为真词人也。
余年十二学诗,十六学为词,二十以后始读红友词律》。
岁庚午,与诸迟菊同年定交,迟菊精音律,相与往复讨论,乃知词学阃域。
自后从{无/心}师、子珍游,而所学益进,始学苏、辛、龙洲,继乃专意南唐二主及清真、白石。
居京师日,每一篇出,子珍必于桐花下置酒相属,命小伶弹金缕琵琶和之,团扇屏风,留题殆遍,即前所刻者是也。
五十以后,不名一家,多师为师,取屈曲尽意而止。
自甲午迄庚子春,可盈一卷。
是年都下奇变,执殳前驱,历晋入秦,寖疏声律,会与研荪观察比邻而居,皆侘傺无聊,端忧多暇,相约和古词以寓今事,自秋徂春,得百余解。
迨辛丑夏,骤躐柏台,遂尘薇省,笏卿、亚蘧、石甫、淇泉诸君,前喁后于,更唱迭和,余以公暇周旋其间,捣麝拗莲,雕云镂曰,味调鲭鲊,音合琴筝。
长女阿频,女弟子祝蕊,并耽风雅,暝写晨书,逸兴遄飞,老怀弥慰。
检视所作,又百许篇。
遂裒七年所得,釐为三卷,以授梓人,命之曰《五十麝斋词赓》。
余性好焚香,迷迭都梁,氤氲房户,故取《逸周书》语以名吾斋,又以名吾词云。
壬寅五月二十一日,樊山樊增祥自叙。
五十麝斋词赓·跋
世传侯朝宗刻集,凡属稿未竟者,一夕皆成之。余刻《词赓》第三卷,仅数十阕,幕僚王君少之,乃议日课一词。时余方还柏台,十二时中,常以六时接僚属、治公事,三时理咏,三时燕息。不两旬,得慢令七十余首。倘无劳形案牍、延谒宾客之累,壹意为文,则侯生毕世所作,可一岁竟耳。世有得放翁残稿者,计一月作诗六十许篇。吾未陈臬事时,率月得五六十篇,亦有及百篇者,此固不足难也。嗟乎,文章之无用者,莫若诗词,世皆待余以有用之才而专为无益之事,知余之悲者鲜矣。昔王蓝田颇好营造,语人曰:“足当自止。”吾词已盈卷,当敛手如渭南时。其实虽多作文,亦不废事。世之陋人,作五个字几穷日夕之力,以己度人,谓吟啸必误公事,又一味掷金虚牝,皆瞽谈耳。使有掐擢肝肾之苦,而无盘辟如志之乐,且受怠于政事之谤,吾岂为之哉。今世学堂课程,率用积分之法,第其勤惰高下,不知资才相越,有人十而己百者,有人千而我一者。计分则进千百而退十一,胥明强愚柔而齐一之,诚足以利惛惰,恐无以服高明也。驽𩦺十驾,汗血千里,绳尺之间,乌足尽天下士哉。吾作吏亦如作文,不为高奇刻深,但取行吾之意,亦能如乎人人之意而止。其大要不过一熟字。小子识之。 壬寅观莲节,身云居士书示家塾。
五十麝斋词赓·跋
熟之一字不可骤得,是中有工夫,有阅历,无是非。学与年俱进,及其既成,因方遇圆,自为圭璧。太史公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余一生服膺此语。学问、经济,并以知意为难。有终身为之而莫知其意者,断无知其意而不由于好学深思者。西人每作一事,皆积劳苦思而后成。中人则卤莽施之,灭裂报之,可谓官失而守在夷矣。吾三十以前,专骛词章,通籍后,乃复讨究世务。三十九岁作令,忆宋人笔记称欧公最精吏事,乃于民事悉心体验。犹记任务岁,秀水尚书与陈蓝洲书云:“作令十余年,于听讼稍有把握。”余当时以为过,及身亲之,而后知其难也。凡是知其难,乃益致其学与思,学与思交致,而后能知其意,此即熟之说也。抑又忌自恃,须时时勤以自课,虚以受人。勿论民生国计,所系者大,即雕虫小技,往往老手颓唐,高才跅𧿇者,自持故也。今人皆诋吾为守旧,不知吾作事甚似西人,其不合于时贤者,世皆袭西人之貌,吾则取其意也。吾于吏事文艺,皆由深思力学以底于熟,故能以吟啸自娱,而不妨公事。及门学我,学其有用,而置其无用者焉。斯善矣。是日烛下再书。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周岸登(1872-1942) 字道援,号癸叔、二窗词客,四川威远人。历任广西阳朔、苍梧知县及全州知州。辛亥革命后任四川会理、莲溪等县知事,未几赴赣,先后任宁都、清江、吉安等县知事及庐陵道尹。民国间历任安徽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有《蜀雅》、《梦碧簃曲稿》、《戏剧新花子拾金》。
蜀雅
1872-1942,字道援,号癸叔,威远一和乡人。1892年中举,历任广西阳朔、苍梧两县知县,全州知州。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四川省会理、蓬溪,江西省宁都、清江、吉安等县知事,江西省庐陵道尹。周岸登工于词曲,兼善诗赋。词风崇尚吴梦窗,自号“二窗词客”。博学专精,其作品“博雅矜炼,语出已铸,律细韵严,气度弘远”。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他依然辞官,赴厦门大学讲授词曲,编著《唐五代词》、《北宋慢词》讲稿。1931年秋,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双十节填《六州歌头》词一首:“年年国庆,都不是今番。悲风满,旌旗卷,广州边,雨声酸。杂迷人声怨……仗吾人群起,整顿好河山,百日青天。”同年,还勘定出版了他的词集《蜀雅》12卷,收词370首,以及《蜀雅别集》2卷,收词213首。1932年,到重庆大学讲授词曲与金石学,编《金石学讲稿》。1935年,转四川大学文学院执教。1938年,闻台儿庄大捷,立成《破阵乐》词一首,以“指黄龙,相将痛饮”,抒发若狂之喜。1939年,迁往峨嵋报国寺,与住持果玲,容县进士赵尧生等,以“能、登”为韵,作诗130首,《能登集》流传至今。与谢无量、郭沫若、程复初等十篇酬答,著有《曲学讲稿》、《楚辞训纂》、《南征日记》、《贤女传讲稿》、《韩民血泪史》、《莞子故训甄》等。1942年病逝。
蜀雅·序
庚午岁暮,得北梦翁书,以勘定词集蜀雅将竣,属为之序。余不文,何足序翁之词。然自丙辰邂逅翁于金陵舟次,有大酺之唱酬,忘年定交,忽忽十余载,关河阻隔,交谊弥挚。知翁之身世,嗜翁之词翰,环顾海内,鲜有余若,则于翁以定稿问世之际,又乌能已于一言。翁蜀人也。蜀本词邦,相如子云导之先路,太白东坡腾其来轸。自汉魏以还,迄于今世,言词赋者,必称蜀彦。而花间一集,岿然为词家星宿海,盖其名山大川郁盘湍激,峰回峡转,亦秀亦雄,清奇瑰伟之气,毓为人灵,有以致之也。尝考风诗雅乐,本处一原,后世莫能兼擅,乐府与诗,遂歧而为二。隋唐嬗衍,倚声代兴,宋贤从而发扬广大之。体洁韵美,陵铄百代,元明以降,此道寖衰。有清初叶,重振坠绪,而斠律铸辞,则光宣作家乃称最胜,半塘彊村久为盟主,樵风蕙风赓相鼓吹。至异军突起,巍峙蜀中者,则香宋与翁也。香宋词人禀过人之姿,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余夙有文论之矣。翁词则沈酣梦窗,矞皇典丽,与香宋殊轨,而异曲同工焉。居尝自谓古今作家之所成就系于天赋者,半系于其人之身世,遭遇者亦半。翁少年蜚声太学,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窥,壮岁游宦粤西,娄宰巨邑,退食之余,寄情啸傲,穷桂海之奥区,辑赤雅之别乘。柳州石湖以后,一人而已。迨辛亥国变,更宰会理,抚循夷猓,镇慑反侧,暇则蒐讨其异俗,网罗其旧闻,歌咏其詄丽环奇之山川风物,一如在桂。已而客居故都,落落寡合,黍离麦秀之慨,悲天悯人之怀,一寓于词,风格则祖述梦窗草窗,而气度之弘远时或过之。盖翁之遍览西南,徼山水雄奇之胜,所遭世难,惝恍诪张之局,有非梦窗草窗所能比拟者也。丙辰参赣帅幕,武夫不足以言治,乃益肆志为词。徵考其邦之文献,友其士君子,酬唱谈宴,几无虚日。所作气格艺苍坚,笔力益闳肆,差同杜陵客蜀以后之作。乙丙而还,世乱弥剧,翁乃避地海疆,谢绝世事,讲学之暇,闲赓前操,命意渐窥清真,继轨元陆,以杜诗韩文为词,槎枒浑朴,又非梦窗门户所能限矣。余少失学,束发就传,嫥治自然科学,于吟事为浅。尝乙卯自美利坚归,闲与旧友王简庵然父昆季学为倚声,于宋人夙宗梦窗,近贤则私淑彊村,与翁所尚不谋而合。自识翁后,益喜弄翰,篇什渐多,终以不习于声律之束缚,中道舍去,十载以还,虽不时为五七言诗,而倚声久废,惟把卷遣日,尚时翻宋贤之遗编而已。视翁之老而益进,蔚为大宗者,惭恧奚如。而翁不遗其僿陋。一篇脱手,千里写似,宁谓余知词,无亦心神契合,有非形骸关塞所能外欤。余之叙翁之词,盖不仅述翁之所造,亦以志余与翁不谖之交云尔。 民国二十年二月新建胡先骕。
蜀雅·序
余自逊清鼎革之际,与亡弟然父侍先大夫于梁园,始学倚声,昆弟唱詶,不一岁居然盈帙。遽刊行以示友朋,以谓文之能发人性情者莫词若,骤获之足以自壮,友朋亦姑息誉之,不与绳检,无以自发其蔽也。丁巳秋,二窗来南昌,倾盖莫逆,示以所作,则抨弹声律义法无隐,盖益我广矣。嗣二窗三为令,不废吟啸,余则陆沈黉序閒,辍响六七年,今二窗将往教厦门,汇所为倚声八稿属余序端。嗟夫,余曷能序二窗词。二窗为词未尝先余,而所就质量皆远过之,则其根柢盘错为何如,顾余自省于词有深嗜,旧岁于心远大学讲述词曲史,未竟,战祸忽起,震炮碎胆中尚闭门钩辑得稿数万言,以视二窗,力薄而好则同焉。二窗词博雅矜鍊,语出己铸,律细韵严,一以君特公瑾为宗,或微病其矜博而失情,牵律而害意。然余谓为是者宁涩毋滑,宁密毋疏,奚竞俗赏为。至于忧时念乱,契阔死生,自鸣不平,歌以代哭,亦犹是王风楚骚之志。而引商刻羽,不恤呕心,一篇甫成,如土委地,此中甘苦不足语于外人,惟余与二窗相向太息而已。 丁卯六月南昌王易。
邛都词·自序
不佞向不能词,亦少为诗。壬子浮湘归蜀,与长宁梁叔子俱,每有所触,辄寓之诗。癸丑复偕叔子南行,国忧家难,底于劳生,其情弥哀,志弥隐,诗所难达,壹托之词。行部鲜暇,恒于舆中枕上为之,自四月踰邛来,汔八月奉权会理。止得日百二十,得词百三十有八。嗟乎,鼎鼎中年,已多哀乐,悠悠当世,莫问兴亡。夫君美人之思,闲情检逸之篇,不无累得之言,抑亦伤心之极致。忆云生盖先我矣。排比既竟,乃付写官,叔子和作附焉。命曰邛都,读者但作游记观可也。 甲寅臈日蓬溪官廨舍书。
长江词·自序
邛都词既削稿,明年乃返成都,求词学旧书,渺不可得,华阳林山腴同年(思进)以万红友词律见贻,颇用弹正,未暇一一追改也。
适再出知蓬溪,彭兼有唐长江、唐兴、青石三县地,而长江以贾簿故最名。
江山文藻,触感弥深,从政之余,引宫比律,倚双白之新声,无小红之低唱,自歌谁答,良用慨然。
历秋涉春,亦复成帙,中有和庚子秋词百余首,别录为卷,最而刊之,弁以长江,犹是邛都意也。
乙卯春分蓬溪官廨记。
时将受代,漫卷诗书矣。
丹石词·自序
昔葛稚川闻勾漏有丹砂,求为令,求长生也,出世法也。予在江右,三为县,一尹庐陵,非求长生偷生而已,无出世法,度世而已。比之稚川,愧已。稚川求长生出世,不得,载郁林片石归耳。予求偷生度世,不得,载石无石,思归无归,其遇较稚川为何如也。姑亦曰:吾所求丹耳,所载石耳。噫,自诡而已。吾宁好丹,吾岂恶石,今将去赣,裒辛酉至甲子在官日所为词五十八首,命之云尔。 丁卯端午周岸登。
和庚子秋词·自序
庚子秋词者,临桂王幼遐给谏、归安朱古微侍郎、临桂刘伯崇殿撰所同作也。是时给谏居下斜街,予于五六月间拳祸初亟时曾屡过之。后余先出京,甲辰重入京师,始得秋词读之,半塘已归道山,每过斜街,辄踯躅移晷,不能为怀。革除已后,回忆旧所经历,时一展读,俯仰身世,都如梦影,之视今更不知当作何语。簿领多暇,取而和之,起甲寅腊日,汔乙卯灯节,得词百有十六,随所得为先后,不复排次。昔者方、杨、西麓俱和清真,陈三聘亦和石湖。兹之所和,未能终卷,意有愧焉。但以一时思感,寄诸文字,弃之未忍,姑录存之云尔。 乙卯花朝蓬溪县斋写竟记。
江南春柳词·跋
丁巳旅食北京,曾借比竹馀音韵,为蓟门春柳词三十首,劳者自歌,亦当世得失之林也。南来十载,德业靡进,世乱日亟,恒斡渐衰,读尊前、花间二集所载唐人柳枝词,触绪增感,乃遍和之。自四月十七初度日起,尽此月得七十二首,合之前作遂赢百首。不自用韵者,初无作意,趁韵为之,随人俯仰,或竟匪夷所思,见智见仁,亦随人甘苦之酸咸之而已。丁卯夏正四月三十日甲子记,将有厦门之行,漫捲诗书矣。旧交星散,孤弦独奏,书竟泫然。

人物简介

如法受持馆诗余·小引
士至欲以文字传,其志亦大可哀已。况复所志在吴歈,残山剩水南塘史。自从亚子困伶官,协律诸郎散江涘。人人握瑾家怀瑜,遂谓沱潜发正始。词综词律皆南人,古音反陋中州士。尤怪鬓眉莽莽尘,幽并豪客被吓死。我本颓然自放身,得句即将书茧纸。凄凉噍杀两失之,感时伤遇不由己。若还黄钟定中声,此种自然销灭矣。 天津张克家题。时己未夏四月一日。
如法受持馆诗余·跋
诗以道性情、正风俗、明礼义也。
词则不然,其志淫,其气靡,其辞纤而缛,其音噍杀而哀,盖优俳之所蓄,倡伎之所弄一。
而亡国之士宜之。
余幼时案头得词律,纵读爱而惮之,将求师而从学焉。
奄忽五十年,改步改玉,实亲见之,怦然有动于中。
适王君讱庵宦成归里,讱庵固先余而为此者,喜而往叩之,不吾告也。
曰:此非古人之所云云云尔。
复叩之曰:能歌乎。
曰:未也。
并吾世而有能歌者乎。
曰:未之闻也。
上而至于朱竹垞、万红友何如。
曰:莫之或知也。
然则等于自郐以下而已。
世有师旷,则将投于濮水之上矣。
是卷多成于乙卯之夏、乙未之春,以其用力也勤,而得失也小,姑存之。
如法老人自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5—1881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字小舫。
入赀为县丞。
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
曾赞画镇压太平军,为曾国藩所倚重。
有《曼陀罗阁琐记》、《采香词》、《万红友词律校勘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江南北大营纪事》。
词学图录
杜文澜(1815-1881) 字小舫。秀水(今嘉兴)人。清诸生。精词学。编有《古谣谚》。有《采香词》、《憩园词话》、《词律校勘记》、《词律补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5—1876 【介绍】: 清广西马平人,初名锡振,以服膺宋包拯,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通政使。同治时屡疏论军事形势及善后之难。工古文,常与梅曾亮相切磋,所作渊雅古茂,为世所重。有《龙壁山房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四
王拯,原名锡振,字定甫,一字少鹤,马平人。道光辛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通政副使。有《龙壁山房诗集》。
龙壁山房词·序
余与王子定甫为同年生,一星终矣,初闻馨逸,未数晨夕,中更别离,益感邈旷。岁在壬子,君旋自戎幕,键户扫轨,沉鳞羁羽,影响斯合,僦居相望,还往梭织,蔬飧檗酒,率穷欢妍。所为诗歌,获饫汁沥,爰出倚声,授余掎摭,芳意悦魄,古愁荡魂,铢黍不忒,情旨毕鬯,方诸两宋,洵可高揖清真,平视圣与。牧之序昌谷诗曰:「云烟绵联,不足为态。」又曰:「春之盎盎,水之迢迢。」以语君词,讵云多让。定甫复言词虽小技,壮夫所嗤,而当指物索神,造意搜状,刿肝鉥肾,其伤实多,自苦何为,将矢不作。余曰:唯唯。鄙生亦云,不惟君子,百年躄躄,生也有涯,而以感怨刺怼,劖刻造化,既违和平,更促年寿,屏置弗事,亦延命之一诀也。虽然,余与定甫解后相依,迹若蛩駏,幽室华烛,残杯冷炙,当其落木击牖,斜月移幌,结心沉冥,时或叹诧,悲愉颠倒,拉杂无端。他日者,雨绝云乖,故人入梦,追维此乐,窈窈在目,发之声音,必有不自禁者。定甫之词,其能已于是耶。平湖张金镛序于宣武城南寓庐。
茂陵秋雨词·自序
《茂陵秋雨词》者,大都山人病馀之所作也,始自潘岳悼亡之岁,洎乎王粲从军之年,往往床空竹簟,药裹金疮,哀动长言,感存微旨,其间中年恶疾,远道沉痾,皋桥赁庑,伯鸾则永噫而歌,樵泾负薪,翁子乃同声以唱,其创益甚,所作实多。
夫词虽小文,道由依永,情文缭绕,家风既愧碧山,声谱荒唐,工匠大惭红友
爰事删夷,都为斯集,寓香草美人之旨,敢冀骚人,聆钧天广乐之音,犹疑梦呓。
呜虖。
倦游老矣,依然渴疾难消,薄宦无憀,惟是幽忧长抱,则相如自比,原非有托于其他,使去病当年,敢望何如之借问乎。
咸丰己未新秋,龙壁山人自序。
茂陵秋雨词·自跋
庚申之秋,曾刻《龙壁山房词草》二卷,自维倚声一事,本强作解人,聊以宣幽导郁,不自爱重,遂亦不甚检点,声谱荒唐,而音韵尤非素习也。中年以往,精力渐疲,文辞潦倒,亦颇知自悔艾。乃以泺阳再役,比辛酉秋,重有悼亡之戚,往往情不自禁,独弦哀歌,虽声文窈眇之间,依然卤莽从事,而用律用韵,时较前刻稍知谨慎,抑不知果能免咎戾否。情冉冉老矣,即此文章最小技,而戒弃一再,不能屏绝,迄又靡所成就。为忆向所酬和,若梦玉海门,死丧离别,罔可就正,爰自蒐检,复为两卷,付之手民,仍附庚申所刻之后,聊志年来不憀心迹云尔。同治三年甲子秋八月,茂陵秋雨词人自记。
维基
王拯(1815年—1876年),原名王锡振,字定甫,一字少鹤,号忏甫、忏庵,别署龙壁山人,清朝诗人、书画家、官员、学者,广西(今属柳州市)马平人,是“桐城派”在广西的重要代表人物,“岭西五大家”之一。王拯七岁丧母,依附于其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中辛丑恩科三甲34名进士。因敬佩包拯,故改名王拯。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迁大理寺少卿。同治三年(1864年)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官至通政使。王拯长期在京任职,因直言遭降职。同治四年(1865年)夏末告老还乡,于桂林榕湖经舍、秀峰讲舍讲学。同治十五年(1876年)病逝,终年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