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墨子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我子 朝代:战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人。
墨子之学。
有《我子》二篇。
今佚。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29 俗姓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幼出家。后至延祚寺,嗣牛头宗四祖法持。武后长安二年(702)法持卒后,继守山门,为牛头宗五祖。《景德传灯录》卷四、《宋高僧传》卷八有传,《景德传灯录》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陈氏。江宁人。幼岐嶷。不好戏弄。常以静嘿自持。见者以为异。无何一日忽失所在。遍求之则已往依天保寺统法师出家矣。统尤爱之。使日诵大乘经。年十二。以国恩获薙落。因隶幽岩寺。从持禅师。咨询禅理。而卒为持嗣。持于是退居延祚寺。而使之专匡导焉。受利益者。盖不可胜数。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威尝以偈示之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念出长波。忠以偈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威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遗言迁尸中林。施飞走。弟子玄挺等。不敢违。春秋七十七。始威行头陀。夜遇三虎。无所惧。旦晓虎随门外。若侍卫者。麾之去。然后去。威所在。每有二兔一犬戏庭际。此又其慈悲化物之徵欤。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智威。
俗姓陈氏。
江宁人也。
住近青山地盘嘉气。
善符宿瑞维岳降神。
爰在童年器殊众识。
至于戏弄曾不染俗。
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
父母莫知攸往。
乃遍历诸寺寻访之。
威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
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
隶名于幽岩寺。
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
妙达深理继踵前修。
既获髻珠淡然闲放。
形容温润面如满月。
言辞清雅慧德兰芳。
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江左定学往往造焉。
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
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
威自出止延祚寺。
说法利人广施饶益。
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
遗嘱林中饲鸟兽。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
春秋七十七。
威一时夜行头陀。
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
威截路中过了无怖色。
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
庭际游戏各无间畏。
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
故其然也。
次司空山释本净。
姓张氏。
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
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
开元初于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
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因杨庭光采药。
邂逅相逢。
论道终日。
回奏诏赴京。
于白莲华亭安置。
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
敕召太平寺远法师及两街三学硕德。
发问锋起。
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
净举措容与四面枝梧。
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
既而辩若建瓴。
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
复说伽陀一无留滞。
皇情怿悦。
观者叹嗟。
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
寿龄九十五。
敕谥大晓禅师。
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8—1908 【介绍】: 清浙江瑞安人,字仲容,号籀庼。
同治六年举人。
五应会试不中。
官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
精研古学垂四十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
所著《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
墨子閒诂》亦为注墨的权威之作。
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最先之作。
另有《古籀拾遗》、《名原》、《永嘉郡记》《籀膏述林》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三
孙诒让,字仲容,瑞安人。同治丁卯举人,官刑部主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2—1444 【介绍】: 明江西南城人,字文渊。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多所建白,历浙江按察副使,累官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受命整饬大同、宣府军务,整饬边备,时称能臣。
词学图录
魏源(1382-1444) 字文渊,湖南宝庆(今邵阳)人。
永乐四年(1406)进士,因年幼,皇帝下旨进士荣归,读书侯用。
后除福建、广西、贵州监察御史。
明英宗即位,进刑部尚书。
提拔于谦,充实边备,为一时能臣。
后任兵部尚书等职。
有《圣武记》、《默觚》、《海国图志》、《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今人辑为《魏源集》。
维基
魏源(1382年—1444年),字文渊,号匡山,江西南城人。进士。永乐四年(1406年),魏源中式三甲第一百五十名进士。授监察御史,累官至刑部尚书。其处理宣府大同边疆事务治理有功。后致仕。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陈毅,字诒重,号郇庐,湘乡人。光绪甲辰进士,历官邮传部参议。有《郇庐诗文集》。
维基
陈毅(1871年2月2日—1929年3月22日),字诒重,一字武仲,晚年号郇庐,原名道亨,湖南湘乡东凤一都长乐乡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17岁师从王先谦,预撰经籍。
为县学优廪贡生,荫生,充坛庙工程监督、京师学务处编书局襄校兼书经图书分纂、刑部奉天司邦主稿。
光绪二十八年顺天乡试举人,补刑部郎中。
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登第,授刑部郎中,后官至京师编译馆主纂、京师大学堂提调、邮传部左参议、右侍郎、资政院参议等。
清王朝灭亡后,拒受袁世凯交通部职。
客居青岛,常与恭亲王溥伟联系,为积极的复辟派。
民国二年(1913年),溥伟几经密谋,拉拢一批军阀准备起事,陈毅则起草“檄文”。
后北洋政府发觉此事,对其进行瓦解监视。
最终活动流产,史称“癸丑复辟”。
后来又与于式枚、刘廷琛、胡思敬等参与张勋复辟活动。
复辟失败,乃侨居天津,追随废帝溥仪,以“孤臣自命”。
1928年五月,发生孙殿英军盗掘东陵皇墓案,六月十八日醇亲王及庆亲王载振等召开会议,决定派陈毅与载泽、溥相、耆龄、宝熙等往东陵查勘祭扫。
此时陈毅负病力疾前往。
此时又恰逢刚出生的儿子去世,其长妾也悲伤去世,不久陈毅也去世。
陈毅生前曾经参与修订《皇清文献通考》。
所撰有《荀子异义》、《墨子正义》、《郇庐诗文集》一卷、《东陵纪事诗》一卷等。
其《郇庐诗文集》由其友胡嗣瑗整理于1936年出版,中有王先谦墓表、李鸿藻家传、张勋神道碑铭、胡思敬墓志铭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黄浚(1891-1937) 字秋岳,室名"花随人圣庵"。福建闽侯人。幼为京师译学官学生,有诗名,孙雄收其诗入《四朝诗史》。17岁毕业,在京任七品小官。民国后梁启超任财长时聘为秘书。1924年任国务院参议,为汪精卫看重,招为南京行政院秘书。后因向日本出卖情报,接头时被捕获,以汉奸罪处决。汪辟疆所著的《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称"黄秋岳如凝妆中妇,仪态万方"。 有《尊古斋古鉥集林》、《衡斋藏印》、《衡斋金石识小录》、《尊古斋造像集拓》、《尊古斋陶佛留真》、《壶舟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及《补编》等。施蛰存在《词学》第四辑上发表之《花随人圣盦词话》即从《花随人圣盦摭忆》中选出。
聆风簃诗·陈序
秋岳少治诗,与仲毅、芷青、敷庵诸子知名当世,既而从余治小学、史学、为骈体文,彷佛治公羊治大戴之仪郑堂,治尚书治墨子之问字堂,五七言亦遂与前数子者小异。
余生平论诗,以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越,三百篇之大小雅材是已。
今人为诗,徒取给于汉魏六朝唐宋诸名家,虽号称钜子,立派别,收召才俊,免于风而不失之憾者盖寡。
然余言者,吷庵、审言、无识数人而已。
今秋岳短章长谣,骎骎雅材而不遗风人旨趣,近贤中况诸广雅、涧于,殆足方驾,亦以难矣。
秋岳为朝官,困王城中,不废啸歌,閒岁出游,求江山助,悽惋之作,都千百篇,付刊将成,叙以勖之,不足为不知者道也。
乙丑冬月,石遗老人书于匹园。
聆风簃诗·梁序
光绪丙午,识哲维于北京,年裁十六耳,讷于言,约敕如宿儒,而治学甚力。越三年,己酉,同笔砚大学文科,不久皆弃去。国变后,时时相见谈诗,或纵论时事。未几,樊樊山、易实甫、周沈观、俞恪士、梁任公辈皆集京师,每有赏会,辄并举余与哲维,于是世人遂以齐名相指目矣。顾哲维汎爱而嗜吟,海内之称诗者,鲜不往复唱和,名乃益盛,然独昵近余,每有作,必就商,安而后已,如是者八九年,逮庚申政变,余为逋人,踪迹始稍稍远矣。哲维少好骈俪之文,方弱岁时,即驰书老辈,争论文体,故其为诗亦沈博顽艳,喜作才语。俭腹者读之,如入五都之市,目不暇给。顾独谣孤赏,亦尝为淡远閒适之言,乃知能者之不可以一方囿也。哲维未冠入官,浮沉记室者几三十年,颇不自得。丁丑秋,战事初起,遽以事见法,盖其平日审度国势,主款最力,既不得抒,每有出位之谋,又不自检括,动为雠者所藉口,既以身殉,而国亦随破。及今思之,向者之烛照几先,明若布算,使其言行,其所全不更大耶?余维古今文人,张华、潘岳、陆机、陆云、谢灵运、谢朓、温子升、薛道衡、陈子昂、宋之问、李邕、卢仝、张羽、高启、孙蕡之伦,或死于冤,或中于法,当时之毁誉爱憎,亦至不一矣。及时易事迁,世人诵其文章,震其风采,往往有生不同时之恨,彼贵寿考终,与草木同腐者,使人转不详其名氏,然则人生所尚,殆在此不在彼矣。哲维既喜谈政,胸中抑塞不平之气,一寓于诗,其所非议刺讥,或当或不当,然函孕史事,比附故实,如珠玉出箧,光采烂然,并世作者,未之或先也。方哲维未逝时,书坊贾人将流布其诗,其后遂怵祸谢绝。余急收其稿,以归其子劼之,釐为《聆风簃诗》八卷,且集赀使授诸梓,而以长短句附焉。呜乎!哲维亡矣,其不亡者仅此,余以三十年之交旧,申之以姻亚,追维平日文酒之乐、离合之迹,虽风逝电谢,不可抟捖,然一展卷间,彷佛遇诸纸上,令人悲咽不可仰。回忆哲维临命之岁,序余《爰居阁诗》,脱稿视余,并几赏析,宛然前日事耳。今劼之既刻《聆风簃诗》,乃徵余序,辄以泪濡笔,书此以塞其意,哲维有知,其许我耶。辛巳春,长乐梁鸿志。(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77-1927,广西桂林永福县苏桥镇人,字子武,号无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二甲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以知县发湖南,历任永州厘金局局长,零陵县、芷江县知县。
辛亥革命爆发,于宣统三年(1911年)冬代表广西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任北伐军南武军军统。
民国二年(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军务厅厅长,获陆军中将军衔。
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当选约法会议议员,经李经羲推荐,袁世凯拟授其为广东巡按使,并提出为其封爵,其锽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而离京,以研究先秦诸子为名隐居上海。
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李经羲就任国务总理,张其锽为高等顾问。
不久因张勋复辟,再次退居上海,潜心研究《墨子》。
此后,张其锽通过其兄张其钜结识吴佩孚。
护法战争期间,成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的幕僚。
民国八年(1919年),吴佩孚率兵进驻衡阳,与谭延闿军对峙,经张其锽牵线,双方订立休战协定,从此与吴佩孚交厚。
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担任吴佩孚的秘书长。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吴佩孚推荐张其锽出任广西省省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新桂系李宗仁攻入南宁,张其锽离职。
同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张其锽任吴佩孚顾问。
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张其锽建议下,吴佩孚弃津、京赴湖北,率三千残部驻黄州,张其锽不离左右。
次年十月,孙传芳起兵反对奉系,通电拥吴,张其锽趁机游说直系各督军推吴佩孚出山,吴遂至武汉,任讨贼联军总司令,命张其锽为参谋长。
不久直奉联合,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击败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北京,张其锽因功被授以陆军上将军衔。
同年,北伐战争开始,吴佩孚尽失主力,张其锽随之溃退郑州。
次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在逃往四川途中,于河南新野县被当地红枪会打死。

人物简介

简介
名明志,字渔叔,以字行。
湖南湘潭人,从乡贤赵净园(启霖)先生学诗文。
李渔叔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时期至三十岁,可称之为早期;中期为其军旅生涯,即从军后参加抗日战争至胜利后;晚期为一九四九年卜居台北后。
1932年任湖南省政府参议,1949年以后历任台湾省政府秘书、行政院秘书、总统府秘书,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著有《墨子今注今译》、《墨辩新注》、《墨子选注》等书,并有《花延年室诗》《三台诗传》存世。
李渔叔先生嘉惠学子匪浅,裁成甚众,许多著名古典诗研究者如黄永武、张梦机、罗尚皆出其门下。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